吴语 ,又称吴方言 [ 2] ,是汉族 吳越民系 使用的一种汉语方言 [ 3] :8 [ a] [ 4] :8 [ b] (也有观点将吴语视作和官话 、粤语 等并列的独立语言[ 5] [ 6] )。主要分布于中華人民共和國 上海 、浙江 大部、江苏 南部,以及徽 南部分地区、江西 东北角和福建 西北角[ 2] [ 7] 。此外,中国大陆西部有三线建设 时期形成的吴语方言岛;香港 、美国 等中国大陆外的部分江浙沪移民仍以吴语为母语。吴语没有法通语 ;早期代表方言是苏州话 ,19世纪上海开埠 后,上海话 逐渐占据优势地位,目前代表方言为上海话和苏州话[ 4] :5 [ 7] :13 。而内部各片则存在法通语,如温州话是瓯江片的法通语[ 7] :13 。部分学者将徽语 也视作吴语的一种变体[ 7] :263 [ 8] ,但本条目将徽语排除在外。
1996年,全球以吴语为母语的人数约7717万人,以使用者人口排名 位居世界第10名,在中國境內僅次於以官话 为母语的人数[ 9] ,约占汉语总人口数的6%[ 7] :13 。2007年,吴语母语人口为7952万人;[ 10] 2015年约8070万人[ 11] [ 註 1] 。目前,该语言存在严重传承危机,儿童普遍不能使用母语,而转用普通话。一般认为吴语未来在小城市会比大城市衰落得更快[ 4] :10 。近年来,一些地方通过公共交通报站、中小学生吴语活动、民间自发形式的科普等方式保护或推广吴语。
吳語最为显著的特点是保留了中古漢語的全濁聲母[ 3] :11 ,陽聲調(陽平、陽上、陽去、陽入)在多数方言点聲母都是濁音。由于四声各分阴阳,八个声调是吴语的典型特征,但各地有不同情况,如多地发生了声调归并从而声调数小于8个(上海话仅5个),一些地方则有“送气分调”现象使声调数多于8个[ 4] :99-102 等。同大部分汉语方言一样,吳語也有連读變調现象,不仅有复杂的“语流变调”(如普通话 的上声变调),大部地区还有“语法变调”,在偏正 、动宾 等不同的语法结构中有不同的变调规则[ 4] :111 [ 12] 。
吴语在明清时代的口语通行苏白 ,一种近似于苏州话 语音的综合性共通语;但是,在近代,通行语的地位逐渐被上海话 所取代。吴语词汇和语法具有独特性。譬如用吴语写成的小说《海上花列传 》非吴语使用者无法深入理解其内涵。張愛玲 女士翻譯后夾雜的官話,仍然不能完全使官話使用者很好理解其本意。海上漱石生(孙玉声 )《退醒庐笔记》:“韩书已易名曰《海上花列传》,而吴语则悉仍其旧,致客省人几难卒读,遂令绝好笔墨竟不获风行于时。”胡适 《亚东本〈海上花列传〉序》:“孙先生的解释似乎很近于事实”。金庸的武侠小说系列也大量使用了吴语词汇,如“物事”、“醒转”等等。
名称
按照曹志耘分法绘制的吳語分區圖
现代吴语的别称除吴方言外,还有江浙话 、江南话 等等,但历朝历代吴语的指代对象各有不同:秦汉时代所说的吴语实际上是古越语 ,并不属于汉语,这种语言和现代壮侗语系 有着渊源;三国魏晋南北朝所称之吴语,实际上指代江东方言,通行于以当时的长江中下游平原 ,和现代吴语有继承关系;唐宋时期及至明清,吴语一般就是苏南、浙北方言,偶尔兼及宁绍平原,宁绍平原 的方言一般被称作越语、越言,而温州方言被称作瓯海方言、瓯语,向来不以吴语、越语论。清末民初的章太炎 在其《方言》中将江南 苏州、松江、常州、太仓及浙江 湖州、嘉兴、杭州、宁波、绍兴归纳为吴语。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传教士对中国的语言状况进行了全面调查,穆麟德 在1896年发表的《现行中国之异族语及中国方言之分类》中提出吴语包括温州、宁波(下分绍兴、台州)、上海(下分徽州)三种方言,首次将古代的吴语、越语、瓯语并称吴语,1920年代的《中华归主:中国基督教事业统计》中详细绘制了吴语区的地图,1928年赵元任《现代吴语的研究》则沿用了上述地图,吴语区的范畴也由此定型。[ 4] :1,312-313
语言分区
吴语区的分化由来已久,就吴语区内部而言,仅太湖片和台州片 可以相互通话,其它各片之间的互通程度较低。总体而言,吴语区南部各方言可以或多或少听懂吴语太湖片 ,但太湖片却完全听不懂台州片 以外的各方言。[ 4] :5 [ 註 2] 明清的吴语一般就只是吴语太湖片 方言,例如章太炎就把太湖片 以外的吴语方言分为两类:一类将吴语婺州片、处衢片 的龙衢小片 和徽语 归为一种方言,另一类如瓯江片 、台州片 、处州小片 大部则属于闽语。至传教士奠定现代吴语概念,穆麟德将吴语分为温州、宁波、上海三种。
在1982年上海复旦大学 举办的第一次吴语研究学术会议上,与会代表一致同意吴语区的两分法,但在具体分法上存在争议,一派主张依据同言线 划钱塘江为界,一派则综合考虑将太湖片以南划为南部吴语。[ 4] :26-28 虽然傅国通等在1985年等按照两分法将浙江省南部的台州片 、瓯江片 、婺州片 、处衢片 与北部吴语对立,但在1986年放弃了南北划分的方法,将南部吴语划分为瓯江片 、婺州片 、处衢片 ,主要问题在于所谓的“南部吴语”彼此差异太大,难以视作同一方言研究,因此南部吴语的概念更多是一种地域概念而非语言学概念。[ 13] :4 取而代之的中国社科院 举办的1984年第二次吴语分区工作专题讨论会上提出的多分法,与会专家一致同意将吴语区划分为太湖片 、台州片 、瓯江片 、婺州片 、处衢片 ,1987年的中国社科院《中国语言地图集 》则将宣州片 从太湖片分出。[ 4] :29-30
此外,游汝杰认为吴语区可以划分为北、西、南三区,分别对应太湖片、宣州片 、剩余分片。[ 4] :31 曹志耘则在《南部吴语语音研究》中将原先的南部吴语区重新划分为瓯江片、金衢片、上丽片,并把台州片归于北部吴语区,主张合并吴语和徽语。[ 13] :4-7 这种分法也应用于他主编的《汉语方言地图集 》,以及后来的新版《中国语言地图集》。[ 14]
历史
魏晋以前
在永嘉南渡 汉人大规模迁入以前,现代吴语区域内,除了少数汉人移民聚集区外,主要通行不属于汉藏语系 的古越语 。至于这一段时期的汉人移民是否形成独立的方言,吴语是否已经从古汉语中分化出来,并没有准确的资料可以考证。随着越来越多的北方移民移居南方,中原王朝设立了大量郡县便于管理。然而无论是秦代丹徒 、曲阿 、吴县 、娄县 、阳羡 、海盐 、由拳 、鄣县 、乌程 、余杭 、钱塘 、山阴 、句章 、鄞县 、诸暨 、乌伤 、大末 17县,西汉设置的鄮县 、余姚 、余暨 、於潜 、上虞 、无锡 、毗陵 、溧阳 、回浦 ,还是东汉设置的永宁 、富春 、故鄣 、剡县 ,这些郡县都集中在吴语区的北部,直到三国孙氏江东建政之后才在南部设立浦江 、东阳 、长山 、遂昌 、松阳 、常山 、新安 、天台 、永康 、瑞安 10县。即便如此,三国时期的许靖 仍称会稽以南“南至交州,历经东瓯 、闽越 之国,行经万里,不见汉地”,可见当地人口仍然以使用古越语的百越为主。至于这一时期当地汉人的语言是否已经形成独特的方言,或言之汉语吴语方言是否形成,尚未有确切、充分的历史文献可以证明。[ 4]
魏晋南北朝
衣冠南渡 之后,随着大量北方汉人移居江东,“吴音”“吴声”“吴语”的记载开始涌现,证明当时吴语区的方言(古江東方言)已经不同于中原。首先是来自乐府 的记录,南北朝《乐府诗集 》收录了大量“吴声歌曲 ”,记录了建业一带的方言民歌,使用的代词就是吴、闽语特有的“侬”。此外,北方士族与南方土著既有尖锐的语言隔阂,也有相互学习的文化交流。王导 就曾经学习江东方言,《世说新语》中记载刘长真会见王导听不懂口音,对外人称“未见他异,惟闻作吴语耳”,这也是“吴语”一词首见文献。虽然王谢这样的豪门大族都有学习“吴语”,但当时多数门阀都推崇中原洛阳音 ,士族之间都用洛阳音,许多北方士族都坚守洛阳音而摒弃方言,南方土著也盛行学习北方话,葛洪 就这一现象讽刺道“况于乃有转易其声音,以效北语,即不能便良,似可耻可笑;所谓不得邯郸之步,而有匍匐之嗤者”。《世说新语》中也记载了谢安 作洛生咏“浩浩洪流”以退桓温 的故事,南北朝的注家劉孝標 就解释谢安口音“少有鼻疾,语音浊”,后人为了模仿他“手掩鼻而吟焉”;这一语音特点恰与当代吴语多浊音 、多鼻音 的特点相吻合。虽然“吴声歌曲”大多采集自建业附近,但根据《颜氏家训 》,当时建业朝廷内都是北方洛阳话,同时朝廷为了安置北方侨民在建康周边设置了侨州郡县,因此这些地方都逐渐脱离吴语区,成为北方话通行的地方。上述地区或许可以和现代江淮方言 相对应,长江以北、淮河以南的地区直到隋代 也有和江东方言相似的特征,例如隋代曹宪 就在《博雅言》中记录过扬州方言和江东方言字音相似之处。[ 4] :303-306
此外,吳語在五至六世紀的南北朝 時代對日語 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吳音 (日语:呉音 )是日本漢字音 (音讀 )的一種,一般認為這批漢字 讀音在五至六世紀的南北朝 時代從南朝 直接或者經朝鮮半島 (百濟 )傳入日本,而南朝的大致統治區域便是如今中國的長江 以南地區,國都和統治中心便在長三角 地區,也就是吳地 。由於吳音融入日語程度較深(常用於基本詞彙中),古代稱為「和音」。平安時代 之後,由於推動漢音普及的一方對其的蔑稱態度。歸國的日本留學生以長安秦音為正統,称为「汉音」,因此稱其他地區特別是長江以南特別是江東地區的音為「吳音」。吳音同現代吳語有很多相似性,如:日母在吳音與吳語白讀 中皆為鼻音聲母n;吳音中匣母 的脫落現象與吳語類似(如「和」,吳音ワ,上海音/ɦu/)。從日本吳音中可窥得南北朝時期古吳語音系之一斑。
宋元時期
宋代 吳語不但已鞏固並已形成今天南北各片的基本狀況。甌江片 永嘉 話作者並已據自己母語寫入字書(如戴侗 :《六書故 》),並由專業書會寫出影響全國的文學作品——各種永嘉戲文 腳本,其中豐富地表現了本片特色(如《張協狀元 》)。
靖康之亂 ,宋室南渡,大量華北移民至杭州 ,使杭州附近的語言發生變化帶有中州音韻的特點。据《元丰九域志》记载,北宋元丰六年,杭州9县居民已达二十余万多户,《宋史·地理志四》也记载着北宋崇宁年间临安府203574户,但北宋末年方腊起义造成杭州人口有一定损失,据方绍《泊斋篇》记载,“官吏居民死者十二三”。建炎四年,金兵攻占杭州,血洗杭城,烧杀抢掠十四天,仅清波门一带就死亡万人(《泊斋篇》)。明代钱塘人郎瑛在《七修类稿》里说:“(杭州)城中语言好于他处,盖初皆汴人,扈宋南渡,遂家焉,故至今与汴音颇相似。”
蒙元 末明 初的《南村輟耕錄 》是一部較早以民間射字遊戲記錄吳語音系的文獻。
明清時期
明清 时期,苏州的经济文化逐渐向上,并兴于明清而影响全国。吳語口語涌现于文獻記載,如冯梦龙 (1574—1646)所编的《山歌 》。此外,《山歌》大批收集了当时的吴地民歌,前9卷书以吴语。吴方言又见于其他文献中;如冯梦龙 编的《三言 》、梁辰鱼 的《浣纱记 》、冯梦龙编的《墨憨斋定本传奇 》、李玉 的《清忠谱 》等。
明末,言吴语者总占中国20%,而白话小说《豆棚闲话 》更实录了当时的吴语口语。清末民初(19-20世纪),出现了大批「苏白小说 」(又称“吴语小说”),以《海上花列传 》、《九尾龟 》为名,民歌集则有《吴歌甲集 》之类。[ 15] 古时以文言文为书面语言,而清末《海上花列传》首次并行文言文、吴语白话两者。
清末太平天国 事發,嚴重影響了西吴(皖南 )地區,吳地經濟、勞動遭受成灾,以致吳語者人口銳減,江淮官话 使用者进入江南填补真空。
近代
在民国时期,随着上海城市地位的上升,上海话取代苏州话,成为吴语的代表性语言。有一些书籍采用吴语白话文,如《耶稣传》等。但是随着国语的推广,学校开始采用国语教学,吴语影响力减弱。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当局将地方語言称作“人民群众的语言”,推广国语被视为统治阶级的行为,暂时性的出现地方語言兴盛现象。较多地方語言制定相关的拉丁化方案和通行音,并做一定程度的推广。吴语以王钟布的《江南话_工人新文字课本》和华东人民出版社的《江南普通话注音符号挂图》为代表。江南普通话是以上海话为基础,参考部分周边发音形成的吴语通行语。但是,吴语拉丁化和普通音方案随着普通话的推广而销声匿迹。
现代
目前,吴语存在严重传承危机,儿童普遍不能使用母语,而转用普通话。近年来,吴语区各地通过公共交通报站、中小学生吴语活动、民间自发形式的科普等逐步推广吴语。
语音
声母
發音部位
發音方法
國際音標 (IPA)
吳語羅馬字
吳語拉丁式 注音法(法吳)
趙元任 吳語音韻 羅馬字
例字
脣音
清不送氣塞音
p
p
p
b
包边波八
清送氣塞音
pʰ
ph
ph
p
喷飘破匹
濁塞音
b
b
b
bh
排皮步白
清擦音
f
f
f
f
方飞费福
濁擦音
v
v
v
v
房冯微伏
次濁
m
m
m
m
忙米问木
舌面音
清不送氣塞音
ʨ
c(i)
c
j
京鬼交菊
清送氣塞音
ʨʰ
ch(i)
ch
ch
欺劝巧却
濁塞音
ʥ
j(i)
dj
dj
棋群穷局
清擦音
ɕ
sh(i)
x
sh
虚晓训血
濁擦音
ʑ
zh(i)
j
zh
如柔然入
次濁
ȵ
(ni)
gn
gn
娘女宜肉
舌頭音
清不送氣塞音
t
t
t
d
东低短跌
清送氣塞音
tʰ
th
th
th
汤天贪塔
濁塞音
d
d
d
dh
唐甜团达
次濁
n
n
n
n
南暖努纳
翹舌音
清不送氣塞音
tʂ
tzr
j
朱招张哲
清送氣塞音
tʂʰ
tsr
ch
处超畅彻
清擦音
ʂ
sr
sh
书手申湿
濁擦音
ʐ
zr
zh
树寿尚硕
齒音
清不送氣塞音
ʦ
tz
tz
tz
糟猪战作
清送氣塞音
ʦʰ
ts
ts
ts
草妻穿拆
濁塞音
ʣ
dz
dz
dz
才曹全族
清擦音
s
s
s
s
山西生色
濁擦音
z
z
z
z
邪社儒宅
次濁
l
l
l
l
来连乱落
牙音
清不送氣塞音
k
k
k
g
高姑瓜各
清送氣塞音
kʰ
kh
kh
k
开宽肯哭
濁塞音
g
g
g
gh
共狂轧搿
次濁
ŋ
ng
ng
ng
岸饿咬外
喉音
清擦音
h
h
h
h
海火荒黑
濁擦音
ɦ
gh
r
hh
孩效也月
最重要的特征是中古全浊声母 仍保留浊音音位,比如“冻”、“痛”、“洞”的声母分别[t] 、[tʰ] 、[d] (普通话 “洞”的声母清化为[t] )。北部吳語儘管全濁聲母在起首或單唸時通常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浊声,而是浊音之弛声(过去描述为清音濁流 ),但和全清声母的带前喉塞的张声读法迥然不同(“洞”[ʔdʊŋ]依然不等于“冻”[tʊŋ]);在詞或語句中则是純濁声(“洞”[dʊŋ])。温州吳語全濁聲母在起首或單唸時很多还是真浊声。吳語中的濁音聲母基本保留了中古漢語的特點,個數為8到11個,所以吳語的聲母個數是漢語語言中最多的,一般為30個左右,而声母最少的闽南话仅为16个,粤语17个。
绝大多数地区吴语的浊音实际上属于“清音浊流”,音值 与真正的浊音存在差距,但在记音时往往算浊音,只有东阳、遂昌、温州等少数区域真正“浊音浊流”。很多地方的吴语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浊音清化现象,逐渐丢失浊音。例如庆元、龙泉、浦城、泰顺已经失去浊音,云和、景宁、上饶、金华、兰溪、磐安、广丰、江山、松阳部分清化,如金华、衢州浊音的音值也在降低。[ 13] :23-25
台州片濁音之送氣感較太湖更强,嚴格記音可標作[bʱ][dʱ]等等。
除蘇州文讀與杭州話,吳語不分日泥孃三母,遇齊齒則自然變爲[ȵ]。
清塞音 爆破性较其他汉语强,可描述为带前喉塞的张声。
疑母洪细皆读鼻音(疑泥细音混同),不混以影云等。如上海 “鳄”[ŋʱoʔ2 ] ≠“恶”[ʔoʔ5 ] ,“艺”[ȵʱi113 ] ]≠“异”[ʱji113 ] 。
泥来母不混(南方只有吴语、部份客家话和部份粵語完全区分泥来母),“弄”字依古音“卢贡切”读来母上海 [lʱoŋ113 ] 。
边、鼻音[l]、[m]、[n]、[ȵ]、[ŋ] 均分为清浊两套,分别与阴阳声调相配,可视为清浊对立的一部分。
韵母
國際音標(IPA)
吳語拉丁式注音法
趙元任吳語音韻羅馬字
a
a
a
æ、ᴇ、ɛ
ae
an
æʔ
aeq
aq
ɑʔ
aq
aq
ᴇ
ai
ai
ɔ
aon
ang
ã
an
áng
ɔ、æ
o
ao
ᴇ、ɛ、e
e
on
əʔ
eq
eq
əi
ei
é
ən、əɲ
en
eng
ɤ、əɯ
oe
ou
i
i
i
iɛ、iɪ、iᴇ
ie
ien
iəʔ、iɪʔ
iq
iq
in、ɪɲ
in
ing
y
iu
iu
yiəʔ、yiɪʔ
iuq
iueq
yin、yɪɲ
iun
iuing
o
au(oo)
o
ø
eu
uon
oʔ
oq
oq
õ、oŋ
on
ong
əu
ou
ou
u
u
u
ɿ
y
y
ʮ
yu
ÿ
m
m
m
n
n
n
ŋ
ng
ng
əl
el
el
吳語韻母表
开口呼(韵部)
合口呼(u介音)
齐齿呼(i介音)
撮口呼(iu介音)
无 u [u] 布浦夫符
衣 i [i] 非姊低基
于 iu [y] 居渠虚羽
除 yu [ʮ] 知吹书聚
丝 y [ɿ] 资次师是
阿 a [ɑ] 爸他洒卡
娃 ua [uɑ] 哇娃
亚 ia [iɑ] 借家写雅
下 o [o] 巴茶花哑
画 uo [uo] 瓜跨花话
靴 io [io] 靴
河 ou [əu] 做多拖河
爱 e [e] 灾代改呆
挨 oi/a [ɔi]/[a] 排拉街蟹
坏 uoi/ua [uɔi]/[ua] 怪快歪淮
诶 ei [ei] 杯配内累
会 uei [uei] 归葵危回
奥 au [ɔ][ 16] 包超刀高
要 iau [iɔ][ 17] 苗焦刁要
欧 eu [ɤ]/[əɯ]/[øʏ] 否偷狗愁
优 ieu [iɤ]/[ʏ] 九丘旧休
晏 aen [ɛ] 蛮谈山间
弯 uaen [uɛ] 关环还
烟 ie [i]/[iɪ]/[iɛ] 边尖天
安 oe [ø][ 18] 专端探甘
碗 uoe [uø] 半官宽欢换
渊 ioe [iø]/[y] 捐原圆鸳
恩 en [əŋ] 本村能根
温 uen [uəŋ] 滚昆混温
因 in [iŋ] 宾平心英
云 iuin [yiŋ] 军群训云
春 oen [øŋ]/[əŋ] 准纯闰笋
亨 an [ã] 浜张打硬
横 uan [uã] 横
阳 ian [iã] 想良姜央
昂 aon [ɑ̃] 帮糖康装
黄 uaon [uɑ̃] 光狂荒汪
旺 iaon [iɑ̃] 旺
翁 on [oŋ] 风东工翁
雍 ion [ioŋ] 穷浓凶泳
鸭 aeq [aʔ] 袜杀搭鸭
划 uaeq [uaʔ] 刮甩滑挖
侠 iaeq [iaʔ] 甲
曰 iuaeq [yaʔ] 曰
额 aq [ɑʔ] 百拆客压
药 iaq [iɑʔ] 掠虐侠脚
恶 oq [oʔ] 北足各恶
浴 ioq [ioʔ] 觉曲局浴
遏 eq [əʔ] 不哲得割
活 ueq [uəʔ] 骨阔忽活
一 ieq [iʔ] 笔即跌吉
穴 iuiq [yiʔ] 粤桔缺月
雪 oeq [øʔ]/[əʔ] 出入室实
而 r [əl] 儿而
嗯 n [n] 唔
呒 m [m] 呒亩
鱼 ng [ŋ] 吴鱼五
吴语是以单元音为主体的语言。因此吴语的单元音相对比汉语官话多,上海各地吴语中一般有10至16个,奉贤区 金汇镇 更有多达20个,是世界上元音音位最多的语言[ 19] 。普通话中,ai,ei,ao,ou等都是双元音韵母,而北部吴语与之大致对应的[ɛ]/[ø] [e] [ɔ] [o] 等多是单元音。
咸、山摄见系一、二等不同韵,如上海 “官”[kwø52 ] ≠“关”[kwɛ52 ] 。
梗摄二等白读跟梗摄三、四等、曾摄不混,如上海 “撑”[ʦʰã335 ] ≠“称”[ʦʰəŋ335 ] 。
“打”上海 [tã335 ] 字韵母同“冷”上海 [lʱã113 ] ,合古音“德冷切”。
“大”口语大多读“唐佐切”,如上海 [du113 ] 。
入声 失去韵尾对立,但绝大多数地区韵母短促不与来自古舒声的韵母相混。
响音[l] 、[m] 、[n/ȵ] 、[ŋ] 能自成音节。
声调
单字调
吴语单字调类数量以八调类为基准互有增减,八调类由中古汉语 的平上去入四声各据声母清浊 分为阴阳。在八调类具全的地点(如绍兴、常熟),古全浊上声不混于古浊去声,仍与古次浊上声同类合为阳上。而其他各汉语分支古浊上声一般分化为两类,且古全浊上声大都混于古全浊去声 。
多地阴舒、阳舒诸声调之间或有合流,单字调类不足八个。上海阳上、阳平并入阳去,阴上并入阴去,只有五个单字调类(阴平、阴去、阳去、阴入、阳入)。今慈溪市区(旧余姚县浒山镇)单字调仅剩阴舒、阳舒、阴入、阳入四类。
苏州与嘉兴交界的部分地区,除了声母清浊影响古声调分化外,清声母的送气与否也构成分调条件,如阴平分化为全阴平(清不送气)与次阴平(清送气)。吴江市的各个乡镇分调格局各异,有十到十二个单字调,与壮侗语言的十五调机制及格局类似。
各地吳語調值表
太湖片 毗陵小片
陰平 1A
陽平 1B
陰上 2A
陽上 2B
陰去 3A
陽去 3B
陰入 4A
陽入 4B
常州老派
44
213
334
512
224
5
23
常州中派
44
213
334
511
224
5
23
常州新派
44
213
334
51
24
5
23
宜興
55
13
52
45
424
31
5
2
宜興
55
223
51
24
324
231
45
23
溧陽
445
323
52
224
412
231
上55 下223
22
金壇溪崗鎮
31
35
323
44
4
金壇老派
435
31
33
22
35
24
45
32
丹陽
22
213
44
324
41 31
3
24
丹陽
33
24
55
11
3
5
丹陽老派
22
213
44
324
3
24
丹陽童家橋
42
31
324
45
113
5
24
靖江
433
223
334
51
31
5
34
江陰
51
31
45
435
223
5
12
通州金沙
24
213
44
52
31
32
24
海門
54
24
424
241
34
314
55
23
海門四甲
44
13
51
31
34
21
34
44
啟東
54
24
435
241
445
213
55
23
蘇滬嘉小片
陰平 1A
陽平 1B
陰上 2A
陽上 2B
陰去 3A
陽去 3B
陰入 4A
陽入 4B
蘇州
44
24
41
513
331
4
23
蘇州
44
223
51
412
231
5
23
蘇州
44
13
52
412
31
5
2
蘇州
44
13
52
412
31
5
3
蘇州
44
23
52
412
31
5
23
吳江黎里鎮
44
24
全清51 次清334
32
全濁413 次濁324
213
上5 下34
23
吳江盛澤鎮
44
24
全清51 次清334
223
全濁413 次濁313
212
5
2
崑山
44
132
52
412
312
5
23
崑山老派
44
233
52
221
512
213
5
12
崑山中派
44
24 / 23
52
221
512
223
5
12
崑山新派
44
24
52
21
223
5
12
無錫
55
14
324
33
35
213
5
2
無錫
544
14
323
33
34
213
5
23
無錫
44
24
52
31
424
213
5
23
無錫
53
13
323
232
35
13
5
23
常熟
52
233
44
31
324
213
5
23
常熟
53
24
44
31
424
213
5
23
上海
53
3B
3A
34
14
5
2
上海
52
3B
3A
334
113
5
23
上海老派
52
3B
44
334
113
5
23
嘉定
53
31
34
13
5
2
寶山霜草墩
52
231
434
213
5
23
寶山羅店鎮
52
231
434
213
5
23
寶山羅店鎮老派
52
231
435
44
213
5
23
南匯新派
53
13
35
5
23
南匯周浦鎮
52
113
44
335
5
23
南匯周浦鎮老派
52
113
44
323
335
25
5
23
奉賢
53
31
334
113
5
3
松江
53
31
44
22
35
13
5
3
松江
52
231
44
22
335
113
5
23
青浦
53
41
44
35
13
5
2
崇明
55
24
424
242
33
313
5
2
嘉興
52
231
全清44 次清324
22
334
223
54
12
平湖
55
24
424
242
33
313
5
2
苕溪小片
陰平 1A
陽平 1B
陰上 2A
陽上 2B
陰去 3A
陽去 3B
陰入 4A
陽入 4B
湖州
44
12
52
31
25
13
5
2
湖州雙林鎮
44
113
53
231
334
24
54
23
杭州小片
陰平 1A
陽平 1B
陰上 2A
陽上 2B
陰去 3A
陽去 3B
陰入 4A
陽入 4B
杭州
323
212
51
334
113
5
2
杭州
323
212
51
334
113
5
12
蕭山 (方言1999.51)
44
23
34
13
53
31
5
2
臨紹小片
陰平 1A
陽平 1B
陰上 2A
陽上 2B
陰去 3A
陽去 3B
陰入 4A
陽入 4B
紹興
51
231
335
113
33
11
45
12
紹興
42
21
35
13
33
22
4
2
紹興老派
52
231
335
113
33
22
5
23
紹興新派
52
231
334
113
33
22
5
23
諸暨王家井
544
233
52
231
5
12
諸暨王家井老派
544
233
52
231
22
5
12
嵊縣崇仁鎮老派
523
313
42
223
325
14
45
12
嵊縣崇仁鎮中派
533
312
443
223
324
14
45
12
嵊縣崇仁鎮新派
533
312
443
22
324
14
45
12
嵊縣太平鄉
523
312
42
22
35
13
45
12
餘姚
324
435
52
113
5
23
餘姚中派
324
435
4
113
5
23
餘姚老派
324
231
435
44 52
113
5
23
桐廬縣
43
13
55
53
24
5
12
桐廬縣分水鎮
44
22
53
324
13
5
12
桐廬縣北鄉
433
23
55
13
54
22
51
12
桐廬縣上南鄉
434
112
44
55
34
5
12
桐廬縣下南鄉
433
232
545
434
23
4
2
桐廬縣新合鄉
433
23
554
22
55
212
5
1
慈溪
445
223
1A
1B
1A
1B
5
2
新昌
432
212
53
33
45
24
5
2
甬江小片
陰平 1A
陽平 1B
陰上 2A
陽上 2B
陰去 3A
陽去 3B
陰入 4A
陽入 4B
寧波
52
255
325
44
113
5
23
寧波新派
52
3B
325
3B
113
5
23
鄞縣
53
22
34
44
13
5
12
舟山
53
22
35
24
44
13
5
12
定海城關老派
53
22
334
223
44
13
5
12
鎮海
53
221
35
13
44
13
5
2
嵊泗
53
342
334
223
53
113
4
2
台州片
陰平 1A
陽平 1B
陰上 2A
陽上 2B
陰去 3A
陽去 3B
陰入 4A
陽入 4B
黃岩老派
433 / 423
311 / 312
533 / 523
44
213
5
12
黃岩中派
423
311 / 312
533
44
113
5
12
黃岩新派
231
533
44
113
5
12
溫岭
33
31
42
55
13
5
1
玉環鮮疊
33
31
45
34
42
22
213
212
婺州片
陰平 1A
陽平 1B
陰上 2A
陽上 2B
陰去 3A
陽去 3B
陰入 4A
陽入 4B
金華
334
313
535
2A
55
14
4
212
金華老派
435
213
544
312
45
24
4
2
金華中派
435
213 / 324
544
45
24
4
2
金華新派
435
213 / 324
544
45
24
3 / 4
2 / 43
金華湯溪
24
11
523
13
52
242
4
2B
湯溪
24
11
535
113
52
341
55
2B
蘭溪
33
21
534
2A
45
24
34
12
浦江
33
213
53
31
445
13
334
223
義烏
33
213
53
31
55
13
1A
1B
東陽
33
113
55
22
53
13
434
212
東陽
334
113
54
14
45
1B
1A
1B
磐安
445
213
434
全濁244 次濁2A
52
14
2A
1B
磐安
44
113
334
2423
53
241
2A
1B
永康
44
22
35
13
52
241/24
2A
2B
永康
44
22
35
13
52
241 / 24
52
13
永康
44
322
434
324
54
214
武義
24
213
55
13
53
31
5
212
處衢片 處州小片
陰平 1A
陽平 1B
陰上 2A
陽上 2B
陰去 3A
陽去 3B
陰入 4A
陽入 4B
麗水
24
11
544
全濁1B 次濁2A
52
231
5
23
松陽
51
31
214
22
35
13
5
2
宣平
24
323
44
223
53
31
5
2
縉雲
334
231
53
31
554
213
423
35
雲和
324
423
53
21
55
223
5
24
雲和 (方言1998.291)
315
424
53
21
55
22
5
24
雲和
324
423
53
全濁21 次濁2A
55
223
5
24
青田
334
211
354
243
33
22
43
32
青田
445
211
454
343
33
22
42
21
景寧
423
312
33
31
45
13
5
23
龍泉
335
211
52
2A
44
113
54
23
慶元
334
52
33
221
11
31
5
34
龍衢小片
陰平 1A
陽平 1B
陰上 2A
陽上 2B
陰去 3A
陽去 3B
陰入 4A
陽入 4B
衢州旧派
435
211
45
35
次浊3A/3B
54
31
次浊2B
4
12
衢州老派
434
323
45
全浊3B
次浊3A/3B
53
31
55
12
衢州中派
33
112
35
全浊3B
次浊3A/3B
52
231
5
12
衢州新派
44
323
52
全浊3B
次浊3A/3B
523
⁴42
55
23
龍游
434
21
45
213
52
231
5
23
龍游
434
21
45
213
52
231
5
23
開化
45
341
53
全濁3B 次濁2A/3B
423
212
5
24
遂昌
55
221
52
13
334
212
5
23
遂昌
55
221
52
13
334
212
5
23
廣豐
445
231
52
214
424
223
5
23
廣豐
45
341
52
24
424
23
5
23
江山
44
313
343
33
52
31
5
3
江山
33
332
334
22
53
31
5
2
常山
45
341
52
24
423
212
5
34
常山
44
31
53
13
223
112
5
2
上饒
55
312
53
31
523
212
5
3
玉山
33
24
45
22
52
31
5
23
東甌片
陰平 1A
陽平 1B
陰上 2A
陽上 2B
陰去 3A
陽去 3B
陰入 4A
陽入 4B
溫州
33
31
35
24
42
11
313
212
溫州
44
31
45
24
42
11
23
12
溫州
44
31
45
24
42
11
23
12
溫州
44
231
35
24
52
22
423
323
溫州
44
31
45
34
42
22
323
212
永嘉
44
31
454
243
42
22
34
213
樂清
44
31
45
24
42
22
323
212
瑞安
44
31
45
24
42
22
323
212
洞頭
44
31
45
34
42
22
323
212
洞頭
44
31
45
34
42
22
323
212
平陽
44
31
54
全濁243 次濁2A
42
22
34
213
蒼南
44
21
54
全濁45 次濁2A
42
22
24
213
文成
445
113
454
324
334
313
24
213
泰順
213
53
344
全濁31 次濁2A
35
22
5
2
浦城
35
213
44
全濁2B/3B 次濁54
423
21
32
4A
宣州片
陰平 1A
陽平 1B
陰上 2A
陽上 2B
陰去 3A
陽去 3B
陰入 4A
陽入 4B
高淳
55
22
33
全濁24 次濁1A
34
全濁24 次濁3A
33
13
涇縣茂林
55
3A
11
31
35
53
涇縣厚岸
11
3A
412
3B
35
31
5
31
寧國南極
55
全濁13 次濁11
325
214
31
5
全濁2B 次濁2A
连读调
吴语的连调 现象为东亚诸语族内最丰富的。两个或两个以上音节连在一起时,构成一个连读单位,其中每一音节(字)的声调往往不同于该音节(字)单念时的声调。
形象地说,吴语在被讲的时候,一句话,或者一个短语,只有第一个字是保持了其原本的声调,后面的字,根据第一个字的声调(甚至在不少时候,首字也要发生声调变化),以及说话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改变了声调的高低和走向,称作变调。这种变调是广泛存在的,即变调可能超越了句子、短语或者词汇等语音单位 而存在,所以称为广式连续变调。同时,这种变调是有倾向性的,即将原先不平整的声调,变成平整的,而且同时以词、短语为单位,加强了词里面的字,或者短语 里面的字之间的联系关系,使得看上去像一个整体(想象一下英语中的单词,或者多个单词、词根形成的新单词),所以又被非正式地称为连读变调。
文白异读
声母方面的“文白異讀 ”現象主要有以下幾點:
见系声母 (见溪群,广义包括疑影晓匣)有文白异读,文读腭化,白读不腭化。如上海 “家”[ʨia52 ]文 /[ka52 ]白 、“颜”[ɦiɪ113 ]文 /[ŋʱɛ113 ]白 、“樱”[ʔiŋ52 ]文 /[ʔã52 ]白 、“孝”[ɕiɔ335 ]文 /[hɔ335 ]白 、“学”[ʱjaʔ2 ]文 /[ʱoʔ2 ]白 。
微母 有文白异读——[v高元音 /ʱw低元音 ] 和[mʱ] 。如上海 “物”[vəʔ2 ]文 /[mʱəʔ2 ]白 ;“网”[ʱwɑŋ113 ]文 /[mʱɑŋ113 ]白 。
奉母 部分有滯古音异读——[v] 和[b] 。如上海 “凤”[voŋ113 ]文 /[boŋ113 ]白(凤仙) 、“肥”[vi113 ]文 /[bi113 ]白(肥皂) 。
日母 有文白异读——[z~ʑ]和[nʱ~ɲʱ] 。如上海 “日”[zəʔ2 ]文 /[ɲʱiɪʔ2 ]白 、“人”[zən113 ]文 /[ɲʱin113 ]白 。日母文读,在有卷舌音 的杭州话 部分(阴上声)读/ʔz /。
“鸟” 字声母有文白异读——上海 [ʔɲiɔ335 ]文 /[tiɔ335 ]白 ,白读合古音“都了切 ”。
词汇
吴语有一批保持古音、古义的常用词语。如“许”(那)、“汏”(洗)、“囥”(藏)、“隑”(斜靠)、“廿”(二十)、“镬”(锅)、“弗”(不)。
第二、第三人称代词的词根大多源自“汝/尔”、“渠(佢)”。
单数人称标记多由古楚江东话的“侬”(人)演变而来。
复数人称标记多样化,多数可上溯至端系的同源形式 [taʔ] 或 [ti] (比较:粤语 “哋”)。
官话“站”(站立)及“在”單獨使用,吳語仍用“立”釋兩義。
表示定语与领属的结构助词、常用的量词与陈述句语气助词同形,可上溯至见系的同源形式(相当于普通话的“的”与“个”,在陈述句的句末用得比普通话的“的”冗余)。
固有词汇
“讲张”:官话中“说话”的意思,其中的张指元末杰出起义者张士诚 。
成语、俗语、歇后语
“葱管肚肠”—— 比喻心胸狭隘,事事计较
“螺蛳壳里做道场”—— 意思是设计精妙,在有限的空间里有着合理的布局
吸收外来词汇
吳語,特別是上海話 ,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 的時候,由於頻繁同外來語接觸,因而吸收了大量外來詞彙,通過音譯 、意譯 或引申義 等形式融入了上海話中。其中聯繫較多的語言有英語 和粵語 等。如“亨白浪当”便出自粵語 中的“冚唪唥”(意指全部) [來源請求] ;“凡士林 (vaseline)”、“肮三(on sale)”、 “水門汀 (cement)”便出自英語。雖然這些外來詞彙中很多都已經退出歷史舞台,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或增加了許多上海話甚至普通話 中的詞彙。很多詞彙一直沿用至今,如:蹩腳(bilge)、高爾夫球 (golf)等,部份詞彙已經傳至其他方言區 (包括官話 區),成為漢語 中被普遍認同的詞語,如:麥克風 (microphone)、沙发 (sofa)等。
语法
吴语普遍具有普通话所没有的存在体 ,如上海:渠立门口头立了许。(他/她在门口站了会。)
许多地方有兼表完成体 和持续体 的助词 ,形如[lʱ- h-] 或其简略体(约相当于普通话的“着”)。
有结果体,用“脱”、“落”、“掉”等表示,如苏州:隻檯子坏脱哉。
话题句比普通话占优势,如绍兴:箇隻电影我看过哉。
谓语动词 的修饰语 常后置,如温州:你走先,我走来道。
后置用法
上古汉语有“主词在前、副词在后”的用法,或者说,表达意思时是“先说大范围、再说小范围”,比如“帝尧”,先圈定他是“帝”,再进一步圈定他是“尧”;又如“走先”,先确定是要“走”,然后再精确到是“先”。如今在普通话中,只有表述地名时才“从大到小”,其余时候都是“从小到大”,比如称“鸡公”为“公鸡”,呼“草芥”为“芥草”等。
具体来讲,以温州话 为例,“从大到小”有下面几种用法。这些用法站在北京话的角度来看,则称之为“后置”。
定语 后置于名词 (如:“腰身,闹热,菜咸,笋干,饭焦,豆腐软,鱼生,菜头生,楼阁,酒汗,板砧,膀蹄,头衔,鞋拖,墙围”等);
副词 后置于动词 (如:“吃添、走先、到道、走来罢”等);
副词后置于形容词 (如:“红显、苦倒”等);
对不同性别的动物称呼常后加,如:猪牯,猪娘。
不过,下面的这种“动词后置”的用法就真的是“后置”用法了,因为古汉语中只有否定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才能前置。如甬江小片 中的舟山话 :
谓语或介词后置式的吳語
普通話直譯
現代標準漢語
阿婆lei 妈妈喫好渠
外婆那里米饭去吃
去外婆那里吃米饭
走过底,茶吃口去
来到这里,茶喝口
来了就喝口水吧
饭吃过𠲎
饭吃过吗
吃饭了吗
公共场所,香烟吃勿来
公共场所,香烟吃不行
公共场所,不能吸烟
荡边介来
这边从走
从这边走
量詞的特殊用法
同北方官話相比,吳語的量詞除了有同其相似的用法外,還有特殊用法。
量词用作定冠詞
吳語量詞可直接加在名詞之前作句子成份,量詞之前不需要指示代詞或數詞限定,起到類似於冠詞 的語法作用,类似英语 中的"the"或法语 的"le"/"la"。以湖州話 為例,如:
吳語
現代標準漢語
語法作用
本 書交關好看。
(所討論的或眼前見到的某本 )書很好看。
特指
部 車架型得哩!
(眼前所見的某輛 )車棒极了!
特指
渠捺啲 銅鈿偷去。
他偷走了(談話者雙方都知道的某些 )錢。
特指
我條 衣裳凈脫特。
我的衣服洗掉了。(沒有對應詞,不出現)
強調
喫杯 茶。
喝杯茶(沒有對應詞,不出現)
強調
換隻 頻道
換個頻道(沒有對應詞,不出現)
強調
量词替代指属助词
吳語习惯用量词替代指属助词 如“的”、“之”等,但这样的量词在句子中起的作用仍然是指示物品所属的。
吳語
现代标准汉语
逻辑意义
解释
我支 笔
我的笔
属于我的笔。(“我”是笔的所有者)
笔的量词是“支”
渠部 车
他的车
属于他的车。(“他”是车的所有者)
车的量词是“部”
倷隻 书包。
你的书包
属于你的书包。(“你”是书包的所有者)
书包的量词是“隻”
語氣助詞
吳語語氣助詞 在語句意味的表達上有非常重要的語法 作用,語氣助詞豐富,使用複雜,形式眾多。語氣助詞在表達語氣和情貌上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很多時候是不可或缺的。
以上海話 為例,主要的語氣助詞有:
「得」(老派)、「了」、「得了」
疑問語氣助詞,如:「𠲎」、「了」、「啊」、「勿啦」、「呢」、「呢啥」(老派 )、「嚜」、「啘」、「咾」、「吤」(“個啊”連音,句尾助詞「個」濁化)、「阿」(用於句首或句中,入聲 )
命令語氣助詞,如:「嚡」、「好唻」(老派:「末哉」)
感歎語氣助詞,如:「嚡」、 「嘢」、「個嘢」、「哩」、「哇」、「嗗」
其它句末語氣助詞,如:「啊」、「嚜」、「喉」、「噢」、「個啦」、「唻」、「啦哩」(老派)、「唩」
上海話的語氣助詞在發展過程中越來越簡化,很多語氣助詞,如「呢啥」、「啦哩」、「末哉」 在中新派群體中已經不用,但是在上海郊縣地區以及臨近城市(如蘇州 、嘉興 、湖州 等地)仍有不同程度的保留。
表記系统
吳語使用者在正式場合裡普遍使用二十世紀初興起的現代漢語 白話文 書寫系統,其語法、詞彙與現代標準漢語(「普通話」或「國語」)相符,與吳語自身的語法、詞彙差別很大,存在「文」、「言」脫離現象。由於自小接受現代漢語白話文教育,人們基本上能包容這種「文」與「言」間的相互脫離現象,如同五四運動 之前人們普遍習慣文言文 一樣。當用吳語朗讀現代漢語白話文的時候,人們一般不會完全按照字面來讀。朗讀者習慣上會根據吳語語法、詞彙及用語調整字面文句,用吳語複述出來。這種「文不對言」的現象跟現代漢語白話文興起之前漢語北方話使用者或者朝鮮語 、日本語 使用者習慣於使用文言文 所造成的「文」、「言」脫離現象相似。
吳語書面文
吳語文學
吳語文學 很早便已誕生萌芽,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吳語文學 包括吳歌 、吳語小說 和吳語戲曲 等。
吳歌
江南小鎮—周莊
吳歌 起源很早,顧頡剛 《吳歌小史 》認為不會遲於《詩經 》。《詩經》裏雖然沒有吳歌,但陶鸿飞等学者認為“實可與詩三百並駕齊驅”。吳歌多數是戀歌,如《子夜歌》、《懊依歌》等,也有反映風情民俗、訴說疾苦或勸人為善的,如蘇州 的《十二月風俗山歌》、《江南百姓苦愁愁》、《長工謠》等至今仍在流傳。[ 20] 吳歌選集屬明人馮夢龍 編錄的《桂枝兒》和《山歌》最富盛名,內容多數是“結識私情”之類。作品充分而又詳實地記錄了明代 中期的吳語面貌,從中可以看出,當時的吳語詞匯 、語法 已經基本奠定了今天的輪廓。胡适 在《〈吴歌甲集〉序》中说过:“论地域则苏、松、常、太、杭、嘉、湖都可算是吴语区域。论历史则已有了三百年之久。三百年来凡学昆曲的无不受吴音的训练,近百年中上海成为全国商业的中心,吴语也因此而占特殊的重要地位。加之江南女儿的秀美久已征服了全国的少年心;向日所谓的南蛮舌之音久已成了吴中女儿最系人心的软语了。故除了京语文学之外,吴语文学要算最有势力又最有希望的方言文学了。”
吳語戲曲
傳統的江南吳語戲曲 中,對白及唱詞包含了不少的吳語口語 的成分,如蘇州評彈 便是採用以蘇州話 為代表的吳語徒口講說表演的曲藝說書形式,表演中運用大量生活口語,并靈活穿插官話 以達到烘托渲染的效果。其它採用大量吳語口語的劇種有各地灘簧 、獨角戲 、滑稽戲 、滬劇 等。
吳語小說
吳語小說 起于宋 元 ,盛於晚清 ,最有代表性的是張南莊 化名過路人寫的《何典 》。《何典》全書都用蘇南 吳語和夾雜官話 寫成,成語 、俗諺 、歇後語 、慣用語 充斥其間[ 21] 。晚清的吳語小說還有韓邦慶的《海上花列傳 》、李伯元 的《海天鴻雪記 》、張春帆 的《九尾龜 》等。《海上花列傳 》率先使用了文言文和吳語白話相結合的文體。《海上花列傳》作者韓邦慶 為江蘇 松江府 (今屬上海市 )人士。全書由文言 和蘇白 寫成,對話皆用蘇州方言是該書的鮮明特點。後世張愛玲 將其譯成國語 書寫,但韻味大失,可見吳語表達能力之強。
二十世紀 三十年代成為吳語創作 的高峰期,很多文人皆樂于用吳語創作,而上海作為當時遠東 最國際化的城市,有著極其發達的平面媒體,故上海成為吳語創作的中心。抗日戰爭 時期,為宣傳抗日精神,瞿秋白 等先進人士都曾用吳語書寫文學材料,以激發民眾鬥志,在社會上引起廣泛影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後,官方“推廣普通話 ”的政策,阻礙了各种方言吴语刊物书籍,吳語創作迅速衰退,直到近期改革後才逐步復興,相關吳語正在推廣恢復原本的地位,但許多年輕人仍然不會使用。
吳語拉丁化方案
吳語拉丁化方案 是指將吳語用拉丁字母 來表述的方案。其中較多人提出的是上海話拉丁化方案 ,其他如寧波話 、蘇州話 、無錫話 、溫州話 等都有拉丁化方案的提出。
歷史上出現過寧波話、上海話 、台州話 、溫州話等教會羅馬字 方案和上海話、寧波話、蘇州話、無錫話、溫州話等拉丁化新文字 方案。
2000年之后,网络吴语社区又出现了新的拉丁化方案,如法式吴语拼音方案、钱乃荣拼音方案、吴语协会拼音方案、吴语学堂拼音方案等。
注释
参考文献
引用
^ Hammarström, Harald; Forkel, Robert; Haspelmath, Martin; Bank, Sebastian (编). 吴语 . Glottolog 2.7 . Jena: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the Science of Human History. 2016.
^ 2.0 2.1 陈至立 (编). 吴语 . 辞海 7版.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 2020.
^ 3.0 3.1 邢福义,汪国胜 (编). 现代汉语 2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ISBN 978-7-04-051685-2 .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游汝杰. 吴语方言学.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8. ISBN 978-7544486187 . :300-303
^ 639 Identifier Documentation: wuu .
^ Government Information Office (编). The Republic of China yearbook 2000. Taibei: Government Information Office Republic of China. 2000. ISBN 978-957-02-5921-6 .
^ 7.0 7.1 7.2 7.3 7.4 李小凡,项梦冰. 汉语方言学基础教程. 北京大学. 2020: 13. ISBN 978-7-301-30974-2 .
^ 项梦冰,曹晖 (编). 汉语方言地理学:入门与实践. 中国书籍出版社. 2013: 109–111.
^ Top 100 Languages by Population . [2005-10-06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9-01-19).
^ Nationalencyklopedin "Världens 100 största språk 2007 "(2007年世界100大語言)
^ Chinese, Wu . Ethnologue. Ethnologue. 2015 [2018-07-01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7-10-11) (英语) . Population 80,700,000 (2015). Total users in all countries: 80,797,910 (as L1: 80,734,510; as L2: 63,400).
^ 连读变调 -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 . www.zgbk.com. 2022-12-23.
^ 13.0 13.1 13.2 曹志耘. 南部吴语语音研究.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2. ISBN 7-100-03533-3 .
^ 熊正辉; 张振兴. 汉语方言的分区 . 方言. 2008, (2).
^ 石汝杰 关于苏州方言
^ 苏州话读[æ]
^ 苏州话读[iæ]
^ 甬江片寒摄齿音喉音后读[ei],牙音后读[i]
^ 说"乡下话"不丢脸 奉贤"偒傣话"20个元音成世界之最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东方网,2012-04-12,2012-12-20导入。
^ 吳語文學 吳越百科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二百年前的上海话 钱乃荣 . [2014-03-30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04-09-02).
引文
^ 【引文】“……汉语共同语和汉语方言之间有着共同的历史来源,语音上有整齐的对应关系,基本语汇和语法系统也大体相同。因此汉语方言并不是独立的语言,而是从属于汉民族共同语的,是汉语的地域分支。”
^ 【引文】“民系和方言的关系类似民族与语言的关系,即同一个民系说同一种方言。”
其他资料
赵元任 :《从家乡到美国》
赵元任:《现代吴语的研究》
许宝华 主编,汤珍珠、游汝杰、钱乃荣、石汝杰、沈亚明 编:《上海市区方言志》,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年11月第一版,ISBN 7-5320-0226-8
钱乃荣 《当代吴语研究》
钱乃荣:《上海语言发展史》
钱乃荣:《北部吴语研究》
刘民刚:《上海话的形成》
《苏州市志》
《中国语言地图集 》
鲍明炜:《江苏省志·方言志》
張正田:〈南朝吳语與臺灣苗栗客語關係——以吳歌的陽、入聲韻為中心〉,「苗栗學『地域、族群與文化』學術研討會」,苗栗:國立聯合大學,2007.06.01;《苗栗學「地域、族群與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7.11,頁65-78.
刘士玲:试论明代人口的分布,2005,页45-46.
参见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