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彝语是彝语支下一支语言。在Lama (2012)的分类方案中,它被称为“阿细-普佤语群”,与尼苏–罗泼语群(北部彝语)共同构成彝语东南部方言。
东南彝语是中国政府官方承认的6个彝语方言之一。撒尼语是东南彝语的书面标准。
Jamin Pelkey (2011)给出下列东南彝语语言。共分析出4支方言,分别是尼苏方言、撒尼–阿扎方言、高地夫拉方言和河滨夫拉方言。
Pelkey (2011b)[2]包含了一份普拉语(上游夫拉语)、富匝语(下游夫拉语)、木吉语(高地夫拉语)、普佤语(高地夫拉语)和阿扎语的比较词表。
Bradley (2007)将撒尼语、阿细语、阿哲语和阿扎语划在一起,形成中部彝语“中部东南方”分支,但Pelkey (2011)重新将它们划入东南彝语而不是中部彝语。
同样地,Pelkey (2011)注意到东南彝语可能和北部彝语(包含诺苏语和纳苏语),这与Lama (2012)对彝语东南部方言的假设相吻合。
Pelkey (2011:353)[3]特别地排除了仆拉语,注释道尽管它在历史上和东南彝语使用者曾有过紧密联系,但并不共享这一分支下的许多特征。
Pelkey (2011)将石林县黄彝话划入尼苏语组,但注释道这么分类还需要更多证据。不过Bradley (2007)认为[昆明]]黄彝话和诺苏语亲缘关系最近。不清楚昆明黄彝话和石林县黄彝话有无联系。
《民族语》将阿车语划为东南彝语,但阿车语均未被Pelkey (2011)和Lama (2012)归入东南彝语,因此其应仍是未分类状态。
Pelkey (2011:431)认为华宁县西期语、阿梯语和弄语也可能是东南彝语。
弥勒市扎依颇(dza21 ʑi21 pʰo21)究竟属不属于东南彝语仍有争议。[4]
Pelkey (2011:356-365)给出下列4个原始彝语到东南彝语的合流。
另一种东南彝语词汇创新是“蝙蝠”,由*b-yam¹“飞”和*wa²“人”复合而成,字面意思是“飞行者”(Pelkey 2011:375)。
陈士林等 (1985)[5]也识别出一个类似的“彝语东南部方言”,包含下列方言。
陈康 (2010)的分类方案中将东南彝语称为“聂苏方言”。后附每种方言主要通行的市县。
东南彝语人口数据来自Pelkey (2011)。
下列夫拉语群数据点来自Pelkey (2011: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