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車站[a]位於臺灣臺北市中正區,為臺鐵、台灣高鐵、台北捷運的地下化鐵路車站,與桃園捷運機場線台北車站共站,周邊有臺北轉運站等公車及公路客運站點。其負擔臺北都市中央車站的功能,並與板橋車站、南港車站並列為臺北都會區三大交通樞紐,也是全台運量最大的鐵路車站。2004年一份統計資料顯示,該站周圍每日進出人次粗略估計數值約為10萬[6];2013年,一份報導顯示該站總使用人次位居全球各車站排行中第25名[7]。
臺北車站於1891年(清光緒17年)10月20日設站[8],歷經多次遷移與改建後,現今站體啟用於1989年9月2日(參見「歷史」一段),臺灣鐵路公司(及其前身臺鐵局)的本部也設於此;之後隨著台北捷運、台灣高鐵、桃園機場捷運的進駐,形成幅員廣闊的地下街區。車站周邊有商辦、補習班聚集的臺北站前商圈,以及以批發店鋪著稱的後站商圈,若再連結臺北轉運站、捷運北門站、華山地區(華山藝文特區與華山大草原)等周圍之「臺北車站特定專用區」設施,面積可達46.31公頃[9]。其亦為柯文哲市府所規劃「西區門戶計畫區」的核心設施。
臺北車站由於最早僅提供火車(常規鐵路)服務,因此又被俗稱為「臺北火車站」。臺語則稱為「臺北火車頭」(臺灣話:臺北火車頭,臺羅:Tâi-pak Hué-tshia-thâu)或「臺北車頭」(臺灣話:臺北車頭,臺羅:Tâi-pak Tshia-thâu),捷運上之廣播為「台北車站」(臺灣話:台北車站,臺羅:Tâi-pak Tshia-tsām)。2010年代後部分網友簡稱之為「北車」[10]。
日治時期的「臺北驛」以音讀「たいほくえき Taihoku eki」作讀音 [2],英語站名亦以日本語讀音譯作「Taihoku」 [11][12]。與日治時期不同,2018年夏季台北捷運於部分車站新增日本語到站廣播時,本站以「台北駅/タイペイえき Taipei eki」為讀音做廣播。2023年夏季,台北捷運於本站新增韓語到站廣播,以「타이베이 역/台北驛 Taibei yeog」為廣播。
台北車站有多條鐵道路線駛入,可搭乘臺鐵縱貫線、台灣高鐵、台北捷運淡水信義線以及台北捷運板南線,並設有連通道連接位於機場捷運的站體。
車站主體建築位於由北平西路(車站段已經轉作廣場用地)、承德路、市民大道(鄭州路)與公園路所包圍的區塊,其他周邊主要道路包括忠孝西路、中山北路等。台北車站屬於臺鐵車站等級中的特等站,各級列車均有停靠,臺鐵現使用第3、4月台,第3月台為縱貫線逆行(南向)月台,第4月台為順行(北向)月台。高鐵台北站亦為所有車次的停靠站,使用南側第1、2月台,在高鐵南港站啟用前同時是高鐵北端起迄站。
台北捷運淡水信義線與板南線車站分別位於車站主體建築的東側(公園路)與南側(忠孝西路),高運量捷運路線行車控制中心位於地下5層。由於淡水信義線、板南線月台層間並未重疊,故需經由地下2層的捷運大廳層轉乘,兩者間為共站轉乘。淡水信義線車站北端地下3層的穿堂層亦設有臺鐵與高鐵的簡易售票處與剪票口,以便相互轉乘。機場捷運車站位於車站主體西側,與台北雙星共構。車站編號方面,淡水信義線為R10,板南線為BL12,機場捷運則為A1。
臺北車站主體建築為地上6層、地下4層、長149公尺、寬110公尺之大樓,東、西兩側各有一座平面與地下停車場,南側為「站前廣場」。 一樓大廳東、西、南、北各有三個出入口,臺鐵售票處與列車動態顯示板(TIDS)亦設於此,二樓為微風台北車站美食街,三樓以上樓層為臺灣鐵路公司本部辦公室、綜合調度所行控中心等單位使用。地下1樓為穿堂層,北側透過中山地下街、臺北地下街與京站時尚廣場、機場捷運站、臺北轉運站連通;南側與北捷站區地下商場(誠品台北車站捷運店)及K區地下街(東森廣場)連通。
台鐵、高鐵月台層位於地下2樓,共有4座長度330公尺、寬度9公尺的島式月台、以及9線軌道。其中南側第1、2月台、以及其包夾的4線採用標準軌,由高鐵使用;其餘第3、4月台及其包夾的5線(含一通過線)為窄軌,由台鐵使用。
地下3樓為台北捷運板南線車站、地下4樓為淡水信義線車站,本站設有半高式月台門。地下2樓為進、出站閘門及兩線間轉乘穿堂層;地下1樓與站內地下商場連通,並設有8座出入口。出口M6與壽德大樓地下商場(諾貝爾廣場)及臺北凱撒大飯店Metro A8地下美食街連通;西側與站前地下街、K區地下街連通。本站與鄰近的善導寺站、台大醫院站,以及中正紀念堂站均設計為民防車站,以防止空襲及炸彈破壞[13]。
由於其龐大而複雜的站體結構在台灣非常少見,因此又被戲稱為「全台最大迷宮」[14],台鐵甚至為此研發導航APP[15][16]。
※備註:
高鐵、台鐵車站主體建築每面各有三個出入口,其中東二門與西二門作為進出台鐵總公司之用,一般旅客不能進入,除進出演藝廳或二樓的身障電梯在東二門,其他皆不對外開放。以下為相對位置圖:
在台北車站周邊的捷運與地下街的出口中,位於台北捷運車站範圍內的出口編號使用藍色字體,並冠上字母「M」作為識別(取Metro之意),現有M1至M8共計8座出口。出口M1、M2位於淡水線月台北端,出口M3、M7、M8位於南港線月台東端,出口M4、M5、M6位於南港線月台西端。無障礙電梯設於出口M2、M4、M8。
捷運的出口啟用共分四次,並不是同時啟用的,在台北車站未通車前,出口M1、M2已經與中山地下街一同啟用;與捷運站一同啟用的是出口M3、出口M4、出口M7;通車後不久,出口M6才啟用,啟用初期先與壽德大樓連通,後又與凱撒飯店連通;隨著出口M8的大樓工程進度,M8出口後來才進行開放;由於站前廣場與地下街工程影響,最後完工的是出口M5,之後站前廣場的地下街也完工開放。
初代台北車站[b]位於大稻埕市街南側,約位於今臺北市鄭州路(市民大道)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紅磚色新大樓的位置,在清代稱為「臺北火車碼頭」,而「臺北火車票房」則是指售票處。光緒17年(1891年)10月20日,隨著分別往新竹與基隆的鐵路相繼通車而啟用,為一座歐洲式棚式車站[c]。
日本統治臺灣後,明治29年(1896年)7月5日,由帝國陸軍臨時臺灣鐵道隊重啟營運[17]。明治34年(1901年)8月25日,縱貫線改線開通及淡水線通車,作為改線後縱貫線車站以及淡水線起點的台北車站移轉到現址[d]營運,即第2代車站(詳見下文#第二代車站段落),同時初代車站內改設置專營貨運的貨物站「淡水河岸貨物取扱所」[18]。同年10月,初代站舍租給「汽車會社」(今川崎重工業)作為工廠使用(明治41年(1908年)拆除[e])。
明治35年(1902年)2月1日,「淡水河岸貨物取扱所」改稱「大稻埕乘降場」兼辦客運[21],同年6月1日改稱「大稻埕停車場」[22],明治36年(1903年)成為淡水線發車站[23],明治41年(1908年)遷至初代車站舊址,並且原地新建日式木造車站。
大正4年(1915年)8月17日,大稻埕停車場改為貨運站,客運由同日啟用的北門乘降場(後改稱北門停車場)接辦[24]。昭和12年(1937年)12月1日,樺山貨物驛[f]落成,大稻埕停車場廢止[25],貨運由樺山接辦。
為配合鐵路改線、市區改正計畫與考量日本人需求,將車站位置向東移至臺北府城北側城牆附近(後來城牆被拆除,改築為「北三線道路」,即今忠孝西路)。帶有文藝復興風格的第2代車站於明治34年(1901年)8月25日隨著淡水線通車及新竹至基隆鐵路改線完工而啟用,當時稱為「臺北停車場」,車站位於臺北市北門町 [2],正門開在「表町通」(今館前路),並與臺灣總督府博物館(今國立臺灣博物館)遙遙相立。隨後並於明治41年(1908年)在第2代車站斜對面興建當時以設備高級著稱的臺灣鐵道飯店(1945年毀於美國與中華民國聯軍空襲,現址為新光摩天大樓)。
大正12年(1923年)3月16日,另外興建於車站內軌道區北側,規模較小的台北後車站啟用,當時稱為「裏臺北驛」,取代同日廢除的北門停車場成為淡水線的新起訖站[26],並便利當時聚居於大稻埕的本島人(即台灣人)進出車站。台北後車站為一棟木造建築,建築外貌較為小巧。台灣人將裏臺北驛稱為「後車頭」(台羅:āu-tshia-thâu),或沿用日本人的「後驛」(台羅:āu-ia̍h)。
台北後車站於1988年隨著淡水線鐵路廢止而停用,民間原計畫發起保存後站站舍,但1989年9月23日突然被火燒燬。2001年9月,在原址附近的市民大道與太原路口設立之「後火車站懷舊廣場」落成,該廣場上佈設了一座簡易的模擬月台,及陳列由台鐵提供的單節客車[27][28]。後於2020年12月進行廣場改造,移除列車及月台,於2021年6月完工。
由於原有的前站空間不敷使用,因此自昭和14年(1939年)起原地改建為帶有現代主義建築風格的方塊型水泥建築(第3代車站),由宇敷赳夫所設計。於昭和15年(1940年)落成[29][30],當時改稱「臺北驛」(日语:臺北驛〔たいほくえき〕 Taihoku eki ? [2]),內部可用空間也因此增加不少。此外,昭和5年(1930年)從民營收歸市營的公車,也以臺北車站作為路線的主要端點站之一。
戰後,第3代車站持續留存使用,並於1977年南港調車場落成後,利用前站與後站間,原本的客車場用地增建兩座月臺。由於位處市中心,過去公路局長途客運(現在的國光客運)的臺北總站即位於前站兩側[g],加上行經車站附近道路並設站的市區公車、短程客運路線越來越多,大臺北地區最大交通轉運站的地位因此逐漸確立;車站建築也成為台北市的交通地標,以及許多北上旅遊、工作或求學的中南部民眾對於臺北的重要印象。
進入1980年代之後,隨著臺北鐵路地下化專案第一階段工程啟動,第3代車站面臨被拆除的命運。1986年2月24日,在完成最後一次春節疏運任務後,第3代車站正式停用,並自3月1日開始拆除。
鐵路地下化過程中,工程單位拆除第3代車站東側的扇形機車庫,於扇形機車庫及第3代車站原址間興建新的地下化車站。由於第3代車站已經先行拆除,因此台鐵曾於第4代車站啟用前,在第3代車站舊址西側興建臨時車站使用,而被部分民眾認為是第4代車站。
第4代車站於1989年9月2日隨著鐵路地下化工程完工通車而啟用,也就是現在的台北車站大樓。此為台灣第一座地下化鐵路車站,由建築師沈祖海、陳其寬、郭茂林共同設計,建築主體為仿閩南式傳統建築設計,其屋頂採單檐廡殿頂(盝頂),建築中央併設有天井。月台配置有全台灣第一套的列車到站警示燈,當列車到站時會閃亮以提醒乘客,一樓大廳中央售票房上方則裝有兩面從香港引進的翻牌式時刻表[31]。車站併設商場,最初在二樓委外出租設立金華百貨,但因承租者積欠租金,臺鐵局經法律訴訟於2005年收回,2007年由微風集團得標,經5億元重新裝修後改名為「微風台北車站」,以餐飲美食為賣點,在同年6月開幕。2011年,微風台北車站的店鋪範圍擴大至車站1樓與地下1樓。
台北車站大樓落成啟用後,台鐵局本部(原位於日治時期鐵道部廳舍)與各地CTC總機室(合併後稱行控中心)也先後搬入,當時亦成為台北的新地標,但也由於建築外觀與披薩專賣店必勝客的商標相似之故被戲稱為「披薩屋」[32];室內設施佈置特別是一樓大廳,呈現明顯的對稱,加上隨著指標漸多日趨混亂,故旅客迷路事件迄今時有所聞,屢被批評為「迷宮」[33]。在2010年底車站改善工程時,翻新並改善動線標示;後來為防止遊民聚集大廳而不設座椅,卻意外形成民眾於大廳席地而坐的現象(地面格子黑白相間,大多人坐在黑色格子,形成特殊默契),尤其週末及連假時聚集眾多移工。
2010年,有鑑於臺北車站站體完成已經超過二十年,由於當年設計未有長遠考慮,其進出站動線、設施已經不能滿足捷運、高鐵、公路客運等甚至機場捷運帶來的龐大旅客需求,故配合誠品站前店地下街工程,率先完成「地下一樓東側人行通道新建工程」及「地下一樓西側人行通道貫通工程」,作為整個改善工程的開端[37]。此外,除了針對動線標示、消防設施、化妝室改善及大廳屋頂翻修外,原置於車站一樓中央的臺鐵售票設施於2011年9月19日西移,使中央區域成為開放之公共空間,並可做為展演場地之用[38]。原設於售票房上方兩面的翻牌式時刻表原本將報廢,但因其為全臺僅有具獨特性,經爭取後一面隨售票房西移工程搬遷續用,置於中央大廳西側,旁邊置有書法家董陽孜之「臺北車站」題字,另一面則拆下保存(惟該面時刻表亦於2019年退役)。全部改善工程至2012年6月完工,總經費約新臺幣8到9億元。
除了車站內部之外,臺北車站站體自2012年11月22日起進行屋頂翻修[39],2015年5月11日起動工進行屋頂鋪設[40],將原以混凝土鋪設的屋頂改為陶製瓦片,於2016年7月完工[41]。
此外,台鐵與承包站內商場經營的微風集團合作,2016年10月7日於中央大廳東側啟用「嘟嘟鐘」裝置藝術時鐘,每天上午6時至午夜12時的每個整點進行長達2分36秒的報時表演,以台語民謠《丟丟銅仔》為主題旋律。中央大廳內的多媒體影音牆也會與嘟嘟鐘連動,播出台鐵的鐵道風貌[42];惟多媒體影音牆已於2022年拆除。
台北市政府曾對臺北車站及週邊地區提出「中央車站與中央公園整體規劃設計案」,計畫將台北車站(即方案名稱中所指稱的「中央車站」)周邊與「中央藝文公園」預定地(大致為華山貨運站舊址)一併進行整體規劃;該案後調整為西區門戶計畫,惟涵蓋範圍有做調整。
第四代台北車站興建時,即已經預先建造捷運淡水線車站的穿堂與月台。最初只通車至中山站的淡水線於1997年12月25日延伸營運至台北車站[34](p. 327);板南線的月台則於1999年12月24日隨著板南線「市政府-龍山寺」段正式通車而啟用[34](p. 328)。
過去鐵路地下化「萬板專案」中,作為臨時線路興建的臺北—萬華段南隧道,早已經預定未來將移交高鐵使用。不過由於現有地下化的臺北車站原本規劃為專供臺鐵使用(包含高鐵的營運),並未預留空間供共構的高鐵月台與軌道,相關單位一度認為有必要在原有的臺鐵車站之外,單獨新建高鐵車站,因此並未針對臺北車站及週邊的規劃進行修正。但交通部高速鐵路工程局重新評估設站計畫後,卻發現難以另行興建車站(南隧道直接連結地下化的臺北車站月臺,附近的地下空間又已經用完),使得日後臺鐵南側的兩個月台、以及相應的四線股道必須移撥給高鐵,且松山—臺北段南隧道也必須連帶移撥[48]。過去也曾兩度評估於第5股道的通過線加建月台,但該方案最終未被採納。
臺鐵認為自身運量極大,兩個月台不足以應付需求,所以只願意交付一個月台與兩線股道。但許多專家評估後認為:高鐵需要兩個月台才能正常營運。確定政府必須遵守其與臺灣高速鐵路公司間的合約後,為了降低交付月台與股道可能造成的衝擊,臺鐵先行縮減月台使用,改為現今的運用模式;此外也減少列車班次。後來受到臺鐵員工臥軌抗爭(第二次臥軌)影響,又暫時恢復為使用四個月台:南下列車由第二月台到發,北上列車由第三月台到發,第一、四月台則作為臨時月台。
2004年4月5日,臺鐵依政府與台灣高鐵公司間的合約。正式將兩個月台與四線股道永久轉交給高鐵使用,原地下一樓廣大的台鐵候車室空間也必須切一半區域給高鐵使用(一、二月台兩電扶梯部分),為了通行方便,原本南北兩側的入口閘門改到東西兩側,中間切割成可連通南北通道的穿堂,高鐵部分也照相同方式設立。出口部分,東側切割原停車場空間設立通道,台鐵出口位置不變,高鐵設立於東側,封閉尾端兩月台的電扶梯;西側切割原付費區出口,台鐵高鐵出口皆設於西側,出閘門即是通道,因尾端四個月台的電扶梯皆在通道上,目前皆為封閉狀態。
由於高鐵臺北-板橋段是由交通部臺北市區地下鐵路工程處負責施作,高鐵仍需就原有設施進行改建,但大規模改建可能會影響到同區間臺鐵隧道的正常營運,高鐵車站因此延後啟用。2007年2月1日,交通部核發高鐵臺北站-板橋站段營運許可。北上列車自2月14日延伸行駛至臺北站,供乘客下車,但不開放乘車;3月2日才開放乘客於臺北站上車。
早期為了應付臺北站龐大的乘客數量以及乘客的安全,高鐵曾於B3捷運層的乘客實施月台管制,防止過多乘客至狹窄的月台等車,在B3層進站的乘客必須等到列車清理完畢才可搭乘電扶梯上至月台。直到2016年南港站的啟用和半高式月台門啟用後才停止實施。
根據2024年12月資料,台北捷運本站每日旅運量約為322,380[5]人次,在台北捷運各站中排行第1名;根據2024年資料,台鐵本站每日旅運量約為122,150[3],在台鐵各站中排行第1名;根據2024年資料,台灣高鐵本站每日旅運量約為91,132人次[4],在台灣高鐵各站中排行第1名。
台鐵便當本舖於本站設有1~5號店,販售多款車站便當,由台北鐵路餐廳製供。另外也有七堵車站供餐部的七堵製供店。
因疫情影響,3號和5號店暫時停止營業。
2008年6月20日,台北車站之臺鐵月台出入口部分,正式試辦啟用悠遊卡功能,位處第一段可使用電子票證區間(臺北-樹林),同年8月1起可持悠遊卡至剪票口感應進站搭乘至基隆至中壢間19個車站,不限車種搭乘。於2011年1月1日,因應臺鐵多卡通驗票閘門啟用,於本站之臺鐵月台出入口持悠遊卡通皆可使用多卡通驗票閘門,本站臺鐵部分開放使用悠遊卡、一卡通及icash 2.0、TPASS行政院通勤月票付費,使用範圍為臺鐵全線各站(含支線),不限車種搭乘(惟觀光、團體、郵輪式、太魯閣、普悠瑪等指定列車除外)。
2015年,地下1樓的憲兵隊駐紮室改裝為穆斯林祈禱室,並比照國際標準規格。
台北車站原先位於中央處的售票房,於2011年遷移至西側,並將在大廳的椅子移除,理由是座椅常遭街友佔位,只在兩側通廊擺設少量簡易座椅;民眾若想坐下休息,得上二樓餐廳消費,這使得台鐵被批評「公共空間商業化」、「排除弱勢者」[99]。在移除椅子後,大廳的黑白格子地板,成為不少台灣本地民眾以及移工經常席地而坐的地方。不過在2020年初因應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疫情,台鐵宣佈在2月29日起開始禁止民眾在大廳坐下,到5月18日更傳出擬永久禁坐。事件引起不少市民和政治人物關注。其中台北市市長柯文哲在臉書表示,台鐵的做法「只強調管理方便,常常成了壓抑多元的殺手」[100]。隨後中華民國交通部在5月20日表示不會永久禁止。5月23日中午12時,網友發起「坐爆台北車站」活動,逾400人在大廳靜坐抗議,有人席地野餐、工作和玩遊戲。在場也有香港人和學生舉「光復香港時代革命」的旗幟,以示对中國官方《全國人大涉港決定》的抗议,並於現場唱起《願榮光歸香港》。車站派出25名工作人員到場,勸離群眾並要求保持社交距離,內政部警政署鐵路警察局、臺北市政府警察局也一共派出30名警察維持秩序[101][102]。部分民眾認為北車大廳是公共空間,並且是車站地標,值得保留,不認為席地而坐是有妨礙觀瞻。但也有民眾認為席地而坐阻礙動線[103],且可維持車站大廳的乾淨度[104]。台鐵局副局長馮輝昇表示,會就大廳使用規劃徵詢各界意見[105]。
2018年,演唱創作組合飛石號發行了一首名為《台北車站》的歌曲,創作靈感來自台北車站及其周邊的生活氛圍[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