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国际汽联世界一级方程式锦标赛(英语:2022 FIA Formula One World Championship)为一級方程式賽車的第73届世界锦标赛赛事,这是由国际赛车运动主管组织國際汽車聯盟所主办的最高级别开轮式赛车赛事。本赛季預計将完成22場大奖赛(俄罗斯大奖赛因故取消),和2021赛季的场数相同,为一级方程式锦标赛有史以來比赛最多的賽季之一。本賽季為了避免與2022年國際足協世界盃重疊,因此計劃比最近几个赛季更早結束賽季,預計將提早在十一月完結賽季。[1][2]
本屆一級方程式錦標賽的賽事規則是自混动时代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修改。地面效应(文丘里效应)自被禁之后首次重新允许赛车使用,以减小下压力损失及跟车乱流影响。但2020赛季由于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研发工作受到影响。这促使10支F1车队的领队与时任FIA主席让·托德、一级方程式集团主席切斯·凯里、F1运动总监罗斯·布朗于2020年3月19日召开电话会议,并最终同意将2021款新规推迟到2022年执行。[3]
馬克斯·維斯塔潘在2022年日本大獎賽上擊敗隊友塞吉歐·培瑞茲和法拉利车手夏尔·勒克莱尔,提前四站贏得車手總冠軍,也是其第二座冠軍。其所屬的红牛車隊在隨後的2022年美國大獎賽因法拉利車隊小卡洛斯·塞恩斯和喬治·羅素第一圈發生碰撞後賽車出現問題退出比賽,提前三戰贏得車隊總冠軍,相隔9年再次同時贏得世界車手和世界車隊冠軍,並終止梅斯特斯連續8年贏得車隊總冠軍以及在V6混能時代唯一贏得冠軍車隊的紀錄。
以下为参加2022年世界一级方程式锦标赛的车队及车手:
[7]
本賽季預計將完成22場大獎賽(俄羅斯大獎賽因故取消)[67] ,以及視乎地方政府和一级方程式集团制定的相對寬鬆2019冠状病毒病規定。[68][1]
原本賽事總監查理·怀汀在2019年去世後,由迈克尔·马西接任。直至在2021年阿布扎比大奖赛上出現比賽控制混亂,矛頭指向迈克尔·马西管理不善。經過FIA調查後,決定免去其賽事總監一職。比賽控制組方面在進行重組後,賽事總監將由前德國房車大師賽賽事總監尼爾斯·維蒂奇(英语:Niels Wittich)和世界耐力錦標賽賽事總監愛德華多·弗雷塔斯(英语:Eduardo Freitas)兩人交替擔任。另外,查理·怀汀的前副手赫比·布莱什(英语:Herbie Blash)被任命為賽事總監的永久高級顧問。[79]
国际汽车联合会亦引入一個新的虛擬比賽控制系統,就像足球中的视频助理裁判﹙VAR﹚一樣。除此以外,將禁止透過团队无线电對比賽官員進行遊說。車隊和國際汽聯官員之間的無線電也將不再在電視上播放,以保護賽事官員。一級方程式運動諮詢委員會將重新評估解圈程序﹙Unlapping procedures﹚,並在賽季開始前提交。[79][80]
新規則要求車隊至少在整個賽季內其中兩個大獎賽的周五練習賽(FP1)中更換一位車手,目的是給予更多機會讓非一級方程式車手能夠駕駛一級方程式賽車,但如果車隊車手名單中有一名正賽車手是首個賽季參加,車隊則會被當作符合了新規則要求。[81][82]
在去季推出的衝刺排位賽,於本個賽季將會繼續進行並改名為「衝刺賽」。比賽週末結構維持不變,將在愛美利亞-羅曼尼亞、奧地利、聖保羅大獎賽上進行。衝刺賽積分將擴展至前八名車手,而非像去年只給予前三名車手。與上個賽季不同,在排位賽中創造最快時間的車手將被記為「官方杆位」﹙Pole position﹚,而衝刺賽的獲勝者繼續擁有正賽頭位起步位置的權利。[83]
在2021年比利时大奖赛上由於天氣問題無法正常開始比賽,結果在擾攘多個小時後宣佈成績。最終出現積分爭議,認為該場比賽不應該計算在內。因此進行積分系統變更,如下:[84]
針對2021年阿布扎比大奖赛上「煞科戰安全車事件」的爭議,更改了安全車﹙Safety Car﹚時段比賽重開啟的程序:
以往的安排是指示發出後,所有落後一圈的賽車超越領先的賽車後,安全車才會返回維修站重啟比賽。但在多輛車需要自行解圈﹙unlap﹚的比賽中,可能需要一段長時間,有時甚至需要花費多於一圈的時間令賽車重啟。現在新規定是由比賽控制中心﹙Race Control﹚宣佈「落後一圈的賽車可以超越領先賽車」﹙lapped cars may now overtake﹚的訊息後,該圈安全車將隨即返回維修站並且比賽重啟。[85]
取消在第2節排位賽﹙Q2﹚中,排名前10位車手需要在正賽起步時使用在Q2創造最快時間的輪胎之規定。所有賽車在排位賽後將可以自由選擇正賽起步的輪胎。過去的輪胎選擇規定是2014年沿用至今,F1及FIA方面都承認有理由取消。因為發現前列車隊速度上強弱懸殊,強隊使用中性﹙Medium﹚或硬﹙Hard﹚胎仍能輕易進入第3節排位賽﹙Q3﹚,相反中下游的車隊需要使用軟胎﹙Soft﹚方可擠身Q3。[86]
2022年世界一级方程式锦标赛的技術規則將進行全面改革。[87] 這些規則原定計劃於2021年賽季推出,車隊將在整個2020年開始進行研發工作。但是,由於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規則被推遲到本屆執行。[88] 宣布延遲改例後,車隊被禁止在2020年賽季進行2022年賽季賽車的任何研發。[89]
在製定新的技術法規時,已徵詢了車手的意見,[90]這些新的技術法規故意將其寫成限制性的,以防止車隊研發出限制車手超車能力的激進設計。[91] 国际汽车联合会成立了一個專門的工作組,負責在規則推行之前查明並消除規則中的漏洞。理論上,消除漏洞將阻止一個車隊擁有一輛占主導地位的賽車,從而可以提高賽事的觀賞性,以及同時為賽事帶來更緊密的競爭。這一理念是新規則的主要目標。[92]
為了降低跟車以及超車難度,使比賽更加精彩,賽會重新啟用禁止多年的地面效應設計(文丘里效應),[93][e] 這將簡化賽車的車身,使賽車的底部成為空氣動力抓地力的主要來源。這樣做的目的是減少賽車尾流中的湍流空氣,使車手能夠更接近前車,同時仍保持與前幾年相近的下壓力水平。[94]
新車擁有一個始於側箱入口下沿,到車尾結束的巨型擴散器,而當前F1賽車的擴散器,始於後輪前方350毫米的位置。當跟車距離為一個車身長度時,現款F1的下壓力損失高達45%,而2022款賽車的損失只有14%。[95]單圈性能方面,由於整車下壓力水平,低於現款F1賽車,加上質量將比現款賽車重25公斤(具體原因後面解釋),預計單圈大概會比現款賽車慢3.5秒。F1汽車運動總經理羅斯-布朗認為,在他看來這並不是倒退,因為現款的賽車雖然下壓力很高,圈速快,但是比賽的能力很低。新款的賽車將製造更加激烈的賽道競爭。FIA單座方程式事務主管通巴西斯說,在新規則下,鼻錐、前翼&端板、引擎進氣、側箱進氣口、側箱塑型&引擎蓋、剎車通風道、尾翼和端板都可以設計的不同。新規則給予了F1車隊在aero上較大的研發空間。另外,新車還有兩個非常明顯的特徵,第一,位於前輪上方的tyre wake控制片,第二,不再擁有複雜的側箱導流板。
2022款F1在外觀上的主要特徵:
在比賽週末期間以及在整個錦標賽賽季期間,車隊空氣動力學升級次數將進一步受到限制。引入這些規則是為了進一步降低競爭成本。[96][97] 在決定將2021年改例推遲到2022年之後,從3月28日至2020年底禁止對賽車進行空氣動力學研發。
動力單元原本是新規爭論的一大焦點,F1和FIA於2017年至2018年5月期間進行了討論。[98][99] 一度試圖通過對引擎規則的修改,擬議的法規包括拆除MGU-H,以簡化引擎中使用的技術,同時將最大轉速限制提高3000 rpm,希望吸引新廠商參與。[100] 最終2022年的F1動力單元,將維持現狀不變,沒有新廠商加入賽事。[96] 依舊是1.6升V6渦輪增壓引擎+ERS系統,包括用量都沒有改變。通巴西斯說,不改引擎規則,是因為目前F1的引擎已經是地球上效率最高的內燃機,任何形式的修改,都是倒退。同時沒有新廠商承諾加入,保留現有的動力單元配方,有助降低總體研發成本。罗斯·布朗補充說,關於未來,電動是一個選擇,但是燃油車依舊存在,這也為F1關於未來提供了挑戰。
F1 PU在維持現狀不變的同時,引入一些降低成本的措施,包括:
和現在一樣,FIA也要求2022年給客戶車隊提供的引擎要求與主隊的一樣。
與引擎直接相關,在燃油和引擎機油方面,F1進一步加強了環保意識,從2022年開始,F1燃油中的生物燃油部分將翻倍,佔比增至20%。從2022年開始,將進一步提高。同時,也是為了監管和成本考慮,燃油系統部分有很多將採用標準件,包括:高壓油泵、油管、標準的燃油流速計量器、統一設計的集油槽和特定的內部部件等。
關於引擎部分,2022年的另一個要求是單賽季的排氣管使用不超過6套。
2022年的F1底盤(單體殼),有兩個主要的變化。第一,將加大座艙內部的尺寸規定,以降低身材高大的車手的劣勢。第二是統一的底板前端結構,未來Tea tray位置將變成標準化的設計,FIA說此舉除了加強對底盤壓上路肩的保護外,同時也是為了防止車隊在這個區域挖掘不公平的競爭優勢,比如使用可變形底板。
安全方面,2022款底盤執行的新規包括:
這個部分,是2022年F1新規的節約成本的重點區域,具體措施包括:
2022年的F1車重增加了25公斤,除了前面提到引擎的質量下限提高了5公斤外,還有以下原因:
計劃從2022年賽季開始引入一系列標準化組件,法規要求在2024年之前完全使用標準化組件。這些標準化組件包括變速箱和燃油系統。[106][107] 一些空氣動力學部件(例如位於賽車地板前部的托盤)也將被標準化,以限制團隊開發該區域並獲得競爭優勢。[95]
本屆世界一级方程式锦标赛季前測試定於2022年2月23日至25日在西班牙的蒙特梅洛巴塞罗那-加泰罗尼亚赛道和3月10日至12日在巴林萨基尔的巴林国际赛道舉行。[109][110] 全部十支一級方程式車隊將會參加這兩場季前測試,在測試期間,所有五種輪胎配方(C1-C5)都可供車隊使用。[111]
本季季後測試只有一日,同時進行年青車手測試。[112]
每個比賽周末前倍耐力都會在下列五種輪胎配方中選擇三種作爲比賽用胎。每個輪胎都必須裝上獨一無二的識別碼,以便在比賽期間進行追踪和檢查。倘若賽道濕滑或正在下雨,車隊可自行確定是否使用濕地用胎;每場比賽車隊都會獲得七套濕地用胎,四套半雨胎和三套全雨胎。倍耐力會因應比賽周末整體使用情況而額外供應濕地用胎給全部車隊。[113]
假使积分排名出现同分状况时,将比较车手获得的分站冠军数,决定最终的排行榜名次。排名前十名的車手能夠獲得積分,而刷出最快圈速的車手必須在前十名才能獲得1分最快圈速積分。[119] 衝刺賽將在賽程上其中三場比賽進行,車手將在周六進行100公里的比賽。衝刺賽的前八名車手將能夠獲得積分。[83] 比赛若因红旗而终止,夺冠车手必须完成75%的赛程,方能获得全额积分。若未完成75%的赛程,积分将根据根据状况分配。
粗體 – 桿位 斜體 – 最快圈速 1 2 3 4 5 6 7 8 – 衝刺賽積分名次
註記:
...we already have MCL36 test parts in manufacture, as well as components that require a longer lead time to manufacture such as the chassis and gearbox casing.
1950年 朱塞佩·法里纳 1951年 胡安·曼努埃尔·范吉奥 1952年(英语:1952 Formula One season) 阿尔贝托·阿斯卡里 1953年(英语:1953 Formula One season) 阿尔贝托·阿斯卡里 1954年(英语:1954 Formula One season) 胡安·曼努埃尔·范吉奥 1955年(英语:1955 Formula One season) 胡安·曼努埃尔·范吉奥 1956年(英语:1956 Formula One season) 胡安·曼努埃尔·范吉奥 1957年(英语:1957 Formula One season) 胡安·曼努埃尔·范吉奥 1958年(英语:1958 Formula One season) 迈克·霍索恩 1959年(英语:1959 Formula One season) 杰克·布拉汉姆
1960年(英语:1960 Formula One season) 杰克·布拉汉姆 1961年(英语:1961 Formula One season) 菲利普·托尔·希尔 1962年(英语:1962 Formula One season) 格雷厄姆·希尔 1963年(英语:1963 Formula One season) 吉姆·克拉克 1964年(英语:1964 Formula One season) 约翰·苏尔特斯 1965年(英语:1965 Formula One season) 吉姆·克拉克 1966年(英语:1966 Formula One season) 杰克·布拉汉姆 1967年(英语:1967 Formula One season) 丹尼·哈默 1968年(英语:1968 Formula One season) 格雷厄姆·希尔 1969年(英语:1969 Formula One season) 杰基·斯图尔特
1970年(英语:1970 Formula One season) 约亨·林特 1971年(英语:1971 Formula One season) 杰基·斯图尔特 1972年(英语:1972 Formula One season) 埃默松·菲蒂帕尔迪 1973年(英语:1973 Formula One season) 杰基·斯图尔特 1974年(英语:1974 Formula One season) 埃默松·菲蒂帕尔迪 1975年(英语:1975 Formula One season) 尼基·劳达 1976年(英语:1976 Formula One season) 占姆士·亨特 1977年(英语:1977 Formula One season) 尼基·劳达 1978年(英语:1978 Formula One season) 马里奥·安德烈蒂 1979年(英语:1979 Formula One season) 朱迪·謝科特
1980年 阿兰·琼斯 1981年(英语:1981 Formula One World Championship) 尼爾遜·畢奇 1982年(英语:1982 Formula One World Championship) 科克·罗斯伯格 1983年(英语:1983 Formula One World Championship) 尼爾遜·畢奇 1984年(英语:1984 Formula One World Championship) 尼基·劳达 1985年(英语:1985 Formula One World Championship) 阿兰·普罗斯特 1986年(英语:1986 Formula One World Championship) 阿兰·普罗斯特 1987年(英语:1987 Formula One World Championship) 尼爾遜·畢奇 1988年(英语:1988 Formula One World Championship) 艾爾頓·冼拿 1989年(英语:1989 Formula One World Championship) 阿兰·普罗斯特
1990年(英语:1990 Formula One World Championship) 艾爾頓·冼拿 1991年(英语:1991 Formula One World Championship) 艾爾頓·冼拿 1992年(英语:1992 Formula One World Championship) 奈杰尔·曼塞尔 1993年 阿兰·普罗斯特 1994年 迈克尔·舒马赫 1995年 迈克尔·舒马赫 1996年 戴蒙·希爾 1997年 雅克·维伦纽夫 1998年 米卡·哈基宁 1999年 米卡·哈基宁
2000年 迈克尔·舒马赫 2001年 迈克尔·舒马赫 2002年 迈克尔·舒马赫 2003年 迈克尔·舒马赫 2004年 迈克尔·舒马赫 2005年 费尔南多·阿隆索 2006年 费尔南多·阿隆索 2007年 奇米·雷克南 2008年 路易斯·咸美頓 2009年 简森·巴顿
2010年 塞巴斯蒂安·維泰爾 2011年 塞巴斯蒂安·維泰爾 2012年 塞巴斯蒂安·維泰爾 2013年 塞巴斯蒂安·維泰爾 2014年 路易斯·咸美頓 2015年 路易斯·咸美頓 2016年 尼科·罗斯伯格 2017年 路易斯·咸美頓 2018年 路易斯·咸美頓 2019年 路易斯·咸美頓
2020年 路易斯·咸美頓 2021年 馬克斯·維斯塔潘 2022年 馬克斯·維斯塔潘 2023年 馬克斯·維斯塔潘 2024年 馬克斯·維斯塔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