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音標有許多已棄用和非標準的符號。在國際音標的歷史中,有一些代表某個音位的字符被修改或完全替換。一個例子是用⟨ɷ⟩來表達現行標準的[ʊ]。許多表示次要發音的符號已經停用,原因在於這些發音可以用表音符號表達:其中一個例子是用ʮ來代表z̩ʷ。此外,不常用的清內爆音系列ƥ ƭ ƈ ƙ ʠ也棄用。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為國際音標中沒有特定字符的音位添加新字符的例子。研究近代漢語音系的學者會用⟨ɿ⟩來表達「字」的韻母,在國際音標裡可以描述為[ɨ]、[ɹ̩]、[z̩]或[ɯ]。(參見現代標準漢語音系條目的元音和音節輔音部分。 )
還有一些來自當地傳統的未支持符號,用於通常使用標準國際音標的出版物中。其中諸如ƛ的擦音和許多美式音標(英语:Americanist phonetic notation)尤為常見。
雖然國際音標本身沒有一套大寫字母(形似於大寫字母的其實是小型大寫字母),但是許多語言將一些國際音標符號作採用為正寫法的一部分,在這種情況下它們會給這些字母發明大寫變體。這種情況在非洲特別常見,例如多哥北部的卡比耶語的Ɔ Ɛ Ŋ Ɣ。其他有Unicode支持的偽國際音標大寫字母有Ɓ/Ƃ Ƈ Ɗ/Ƌ Ə/Ǝ Ɠ Ħ Ɯ Ɲ Ɵ Ʃ(ʃ的大寫) Ʈ Ʊ Ʋ Ʒ。(參見國際音標大小寫變體。)
大寫字母也會用作語音組合法描述中的通配符號:C=輔音,V=元音等等。
下列不包含國際音標的常用擴展符號,例如使用兩個相同的符號以加強它的語音特徵([aːː]是特長的[a] , [ˈˈa]的重音更強, [kʰʰ]是有強送氣的[k],而[a˞˞]是有強捲舌的[a][1]),也不包括代表較輕微特徵的上標( [ᵑɡ]是稍微前鼻音化的[ɡ],[ᵗs]是稍微塞擦音化的[s],而[ᵊ]是插音[ə])。星號,例如韓語中強塞音的[k*]等,在國際音標中通常表示它沒有音位或特徵符號。
有關在1932年棄用的符號和特徵,請參見國際音標歷史。
下表列出寬式表音下國際音標符號的意思擴大的例子。
當符號成對出現時,左邊的是清音,右邊的是濁音。陰影區域表示被認為是不可能的發音。
表內成對的元音分別為不圓唇/圓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