ɽ͡r
捲舌顫音在德拉維達語系的Toda語出現,已經得到實驗證實其存在。彼得·拉迪福吉德 (Peter Ladefoged)為此音標音,用的符號是國際音標中代表捲舌閃音的ɽ。發音時,雖然首先用下舌尖捲舌,但顫動也涉及舌尖,使其向前移至齒齦。這表示,捲舌顫音發音前會產生元音捲舌的色彩,正如其他捲舌輔音,但是發音的顫動與齒齦顫音相差無幾。因此,[ɽ͡r]可能也是適當標音。
根據報告,溫頓語 (Wintu)是另一個有捲舌顫音的語言,發音時舌尖「接近」硬齶,與Toda語不同。在元音之間時,該音的音位變體是捲舌閃音。
有報告指出,一些語言擁有捲舌塞擦顫音如[ɳɖ͡ɽ̝]和[ʈ͡ɽ̝̊],包括馬普切語、馬達加斯加語和斐濟語。然而,那些報告大多沒有清楚描述正式發音。比如說,進一步查證顯示,斐濟語中的該音(寫成dr)極少以顫音形式讀出,多數讀成齒齦後塞音[n̠d̠]。在馬普切語,該音(寫成tr)是強烈捲舌音,令緊接隨後元音的/l/和/r/也變成捲舌音;在南方方言,此音异讀為/ʈ͡ɽ/和/ʈ͡ʂ/,至於符號<ɽ>代表顫音還是無噝擦音,則不清楚。
當符號成對出現時,左邊的是清音,右邊的是濁音。陰影區域表示被認為是不可能的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