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â
|
Ấ |
ấ
|
Ầ |
ầ
|
Ẩ |
ẩ
|
Ā̂ |
ā̂
|
Ẫ |
ẫ
|
Ậ |
ậ
|
B̂ |
b̂
|
Ḇ̂ |
ḇ̂
|
Ĉ |
ĉ
|
C̭ |
c̭
|
D̂ |
d̂
|
Ḓ |
ḓ
|
Ê |
ê
|
Ḙ |
ḙ
|
Ế |
ế
|
Ề |
ề
|
Ể |
ể
|
Ê̄ |
ê̄
|
Ē̂ |
ē̂
|
Ê̌ |
ê̌
|
Ễ |
ễ
|
Ệ |
ệ
|
Ĝ |
ĝ
|
Ĥ |
ĥ
|
H̭ |
h̭
|
Î |
î
|
Ī̂ |
ī̂
|
I̭ |
i̭
|
Ī̭ |
ī̭
|
Ĵ |
ĵ
|
K̂ |
k̂
|
L̂ |
l̂
|
Ḽ |
ḽ
|
M̂ |
m̂
|
N̂ |
n̂
|
Ṋ |
ṋ
|
Ô |
ô
|
Ố |
ố
|
Ồ |
ồ
|
Ổ |
ổ
|
Ō̂ |
ō̂
|
Ỗ |
ỗ
|
Ộ |
ộ
|
R̂ |
r̂
|
R̭ |
r̭
|
Ŝ |
ŝ
|
T̂ |
t̂
|
Ṱ |
ṱ
|
Û |
û
|
Ū̂ |
ū̂
|
Ṷ |
ṷ
|
V̂ |
v̂
|
Ŵ |
ŵ
|
X̂ |
x̂
|
Ŷ |
ŷ
|
Ẑ |
ẑ
|
揚抑符(英語:circumflex;◌̂)是某些文字羅馬化和音譯方案所使用的拉丁字母和希臘字母附加符號。其英文名稱來自拉丁文 circumflexus「繞過」 – 譯自希臘文 περισπωμένη (perispōménē)。拉丁文字的揚抑符是形似山形袖章的符號 ( ˆ )、而希臘文揚抑符則可以是波浪號 ( ˜ ) 或反轉的短音符 ( ̑ )。
此符號在數學也有使用,稱為 hat(帽子)或 roof(屋頂)。
用途
語言學
音高
在语言学,扬抑符用来表示希腊语等语言的音高。
νόὸς
|
变换 →
|
νόὺς = νου̂ς (νοῦς)
|
nóòs
|
nóùs = noûs
|
閩南語
在閩南語的白話字(及其衍生的台羅拼音)中,韻母上的揚抑符代表陽平調,傳統調號為第五調,本調的聲調輪廓通常為低升,例如 ê、n̂g。
現代標準漢語
在漢語拼音中,ê 特別代表零聲母時的韻母 /ɛ/,相當於注音符號ㄝ,只用於「欸」、「誒」等歎詞。
越南語
越南語使用揚抑符表示舌位較高的元音,被視為不同的元音,例如â /ə/、ê /e/、 ô /o/的舌位分別高於 a /ɑ/、e /ɛ/、o /ɔ/。帶有揚抑符的元音可以搭配聲調符號一起出現,例如bố。
英語
英文的外來語偶爾會保留其他語言的揚抑符,例如rôle、crème brûlée,這種情況一樣出現在其他的附加符號。
法語
法文的揚抑符通常標示出「曾經」跟隨在元音後面的輔音(通常是 s),它們經歷了省略、被新的正字法刪除,例如(括號內為英文向古法文的借詞):
- hôpital(hospital)
- île(isle)
- château(castle)
少數時候,法文使用揚抑符來區別同音詞,例如sûr和sur、du和dû。
數學
在數學中,揚抑符用來修飾變量名稱,讀如「hat」(帽子)或「roof」(屋頂),例如
讀如「i hat」。函數
的傅立葉變換通常寫作
。
在矢量理論中,字母加上帽子代表單位矢量(大小是 1 的矢量)。例如
或
代表在x-軸方向的單位矢量。
統計學中,字母加上帽子代表估计量。
音樂
在樂理和音樂學,在數字上的揚抑符用來指代特定音級。
在樂譜中,在音符上的山形符號代表特加強音(義大利語:marcatissimo),是特別形式的加強音。
在數碼字符集的揚抑符
ISO-8859-1 收羅了一堆预组字符如 Â/â、Ê/ê、Î/î、Ô/ô 和 Û/û(皆包含揚抑符),Unicode 收羅的更多。此外 Unicode 還有 U+0302 ◌̂ COMBINING CIRCUMFLEX ACCENT,可將揚抑符附加在任何字母。
由於歷史原因,有個源自 ASCII,現在又收納進 Unicode 的較大字符 U+005E ^ CIRCUMFLEX ACCENT,通常稱為脱字符(caret)。但現在已不適宜用作附加符號,因其會移格。另一個較小的 Unicode 移格字符是 U+02C6 ˆ MODIFIER LETTER CIRCUMFLEX,主要用作語音學符號 – 或用來表示一個獨立的附加符號。
另見
外部連結
參考文獻
- Lewis, Geoffrey (1999). The Turkish Language Reform: A Catastrophic Success.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