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都宮藩(日语:宇都宮藩/うつのみやはん Utsunoyama-han */?)是位於日本下野國河內郡宇都宮(現栃木縣宇都宮市本丸町)的藩,慶長6年12月28日(1602年2月19日)創藩,明治4年7月14日(1871年8月29日)廢藩置縣。藩高峰期的石高是155,000石,實高(日语:内高)根據《藩制一覧》記載為91,298石左右,《舊高舊領取調帳(日语:旧高旧領取調帳)》記載是90,628石左右,河內郡佔約57,022石,鹽谷郡是24,518石左右,都賀郡(日语:都賀郡)是6,265石左右,芳賀郡則是2,821石左右,為下野國內規模最大的藩,藩廳是宇都宮城,藩校(日语:藩校)是潔身館和文化12年(1815年)創建的修道館,人口是10,577戶59,908人[1][2]。
慶長6年12月28日(1602年2月19日),奧平家昌從上野小幡宮崎(日语:神成城),以100,000石入主宇都宮。慶長19年11月18日(1614年12月18日),家昌之子奧平忠昌(日语:奥平忠昌)繼位,他在元和5年10月20日(1619年11月25日)轉封(日语:転封)至下總古河。取而代之,本多正純從下野小山,雖然以155,000石入主宇都宮,但是在元和8年(1622年)便因宇都宮城釣天井事件而被改易。同年8月1日(9月6日),忠昌從下總古河再次入主宇都宮,拜領110,000石。寬文8年2月19日(1668年3月31日),忠昌死去,由其子奧平昌能繼位,其後相繼發生家臣杉浦右衛門兵衛殉死的追腹一件(日语:追腹一件)以及為淨瑠璃坂的復仇(日语:浄瑠璃坂の仇討)遠因的宇都宮興禪寺刃傷事件(日语:宇都宮興禅寺刃傷事件)。同年8月3日(9月9日),昌能受到一連串事件牽連而被減封(日语:減封)20,000石至出羽山形,取而代之由松平忠弘(日语:松平忠弘)從出羽山形,以150,000石入主宇都宮[1]。
延寶9年7月27日(1681年9月9日),忠弘轉封至陸奧白河,取而代之由本多忠平(日语:本多忠平)從陸奧白河,以110,000石入主宇都宮。貞享2年6月22日(1685年7月23日),忠平轉封至大和郡山,取而代之由奧平昌章(日语:奥平昌章)從出羽山形,以90,000石入主宇都宮。元祿8年6月5日(1695年7月15日),昌章之子奧平昌成(日语:奥平昌成)繼位,他在元祿10年2月11日(1697年3月3日)轉封至丹後宮津,取而代之由阿部正邦從丹後宮津,以100,000石入主宇都宮。寶永7年閏8月15日(1710年10月7日),正邦轉封至備後福山[1]。
同日,戶田忠真從越後高田,以67,800石入主宇都宮。享保3年3月3日(1718年4月3日),忠真獲加增河內郡10,000石。戶田家(日语:戸田氏)在經歷戶田忠余(日语:戸田忠余)和戶田忠盈兩代後,於寬延2年7月23日(1749年9月4日)轉封至肥前島原。同日,松平忠祇(日语:松平忠祇)從肥前島原,以65,900石入主宇都宮,戶田家時期的宇都宮藩領約二萬石劃為下總佐倉藩領。寶曆12年9月30日,忠祇之子松平忠恕繼位。明和元年(1764年)9月,籾摺騷動(日语:籾摺騒動)爆發。同年閏12月9日(1765年1月29日),奧羽的藩領移至河內郡和鹽谷郡,石高也增至77,800石。安永3年6月8日(1774年7月16日),忠恕轉封至肥前島原[1]。
同日,戶田忠寬(日语:戸田忠寛)從肥前島原,以77,800石入主宇都宮。天明2年9月10日(1782年10月16日),他就任大坂城代,同年10月26日(11月30日)將河內郡25,000石領地移至河內國石川郡、交野郡、茨田郡、澀川郡、若江郡、播磨國赤穗郡、飾磨郡、加東郡、揖東郡、多可郡和加西郡。天明4年5月11日(1784年6月28日),他就任京都所司代,同年9月5日(10月18日)將河內國交野郡和澀川郡內6村以及播磨國多可郡、加東郡和加西郡內16村,總共15,000石移至河內國茨田郡內13村、讚良郡內2村、攝津國西成郡內4村以及東成郡內4村。天明7年12月16日(1788年1月23日),忠寬離任京都所司代,上方領地也在翌年正月17日(1788年2月23日)移回至下野舊領。嘉永3年9月28日(1850年11月2日),藩領下野國芳賀郡3村、河內郡11村和鹽谷郡8村移至河內國若江郡、丹北郡和澀川郡內[1][3]。
文久元年(1861年)8月,宇都宮藩拒絕江戶幕府讓由其負責護衛美國公使館(日语:善福寺 (東京都港区))的命令,在翌年正月15日(1862年2月13日)爆發的坂下門外之變中,又有宇都宮藩家臣參與其中,加上在元治元年(1864年)時應對天狗黨之亂失敗,導致藩主戶田忠友(日语:戶田忠友)在元治2年3月8日(1865年4月3日)遭到幕府下令減封至陸奧棚倉27,850石,並且被處以謹慎(日语:謹慎)。然而在同年4月,由於家老戶田忠至(日语:戸田忠至)作為山陵奉行(日语:山陵奉行)剛好完成修復山陵(日语:天皇陵),最終憑其功績在慶應元年10月15日(1865年12月2日)獲撤回減封。慶應2年3月20日(1866年5月4日),為了表揚忠至的功績,他獲分知(日语:分知)10,000石,從而創立高德藩[1]。
戊辰戰爭爆發後的慶應4年4月6日(1868年4月28日),宇都宮藩決議歸順新政府軍(日语:官軍),同年4月19日(5月11日)宇都宮城之戰爆發,藩廳宇都宮城遭到大鳥圭介、土方歲三和秋月登之助(日语:秋月登之助)等人率領的舊幕府軍攻佔。4月23日(5月15日),在河田佐久馬(日语:河田景与)、大山彌助、野津七次和伊地知正治(日语:伊地知正治)等新政府軍援軍的協助下,成功奪回宇都宮城。明治元年5月28日(1868年7月17日),前藩主戶田忠恕(日语:戸田忠恕)死去,新政府軍本來打算讓戶田忠友(日语:戸田忠友)隱居,並且讓來自信濃松本藩本家(日语:家制度)的養子繼位,不過遭到宇都宮藩反對,最終在同年11月4日作罷。此外,宇都宮藩也有份攻佔會津城(日语:会津城籠城戦)。明治2年6月2日(1869年7月10日),宇都宮藩憑其戰功獲下賜永世祿(日语:賞典禄)10,000石。明治4年7月14日(1871年8月29日),廢藩置縣[1][4]。
宇都宮藩的江戶藩邸(日语:江戸藩邸)分為上屋敷和下屋敷。根據《大武鑑》記載,奧平家(日语:奥平氏)第二次入主時期的屋敷位於木挽町裏(現東京都中央區銀座內),奧平松平家(日语:奥平氏)時期位於神田廣小路(現東京都千代田區神田須田町一丁目交通博物館舊址一帶),本多家第二次入主時期位於神田筋違橋(日语:筋違橋門)外[5][6],奧平家第三次入主時期則位於汐留橋(日语:汐留川)東[6][7]。在阿部家時期,上屋敷位於姬門(山下門[8])內,中屋敷位於丸山(現東京都文京區白山一丁目和西片一丁目各一部分),下屋敷位於成子(現東京都新宿區西新宿六丁目至八丁目各一部分)和深川鰻澤(日语:小名木川)[6][9]。
在戶田家(日语:戸田氏)第一次入主時期,上屋敷最初位於距離大手12町(約1.31公里)的日比谷御門內,其後移至距離大手3町(約0.33公里)的一之橋(現東京都千代田區大手町一丁目、一橋一丁目、二丁目和神田錦町三丁目交界)內,及後再遷至距離大手16町(約1.75公里)的筋違橋內,中屋敷位於濱町(現中央區日本橋濱町),下屋敷位於千駄木(現文京區千駄木一丁目、二丁目、五丁目和向丘二丁目各一部分)、深川(日语:深川区)和本所二目(本所二ツ目,現東京都墨田區兩國四丁目內)[10][6]。在深溝松平家(日语:深溝松平家)時期,上屋敷位於距離大手8町(約0.87公里)的數寄屋橋(日语:数寄屋橋)內,中屋敷位於三田町三丁目(現東京都港區三田),下屋敷位於下目黑[6][11]。
在戶田家第二次入主時期,上屋敷最初位於距離大手18町(約1.96公里)的筋違橋內(淺草七軒町,現東京都台東區元淺草1-11-2[12]),拜領於享保15年(1730年)7月,天保14年11月8日(1843年12月28日)轉移至西丸下(現千代田區皇居外苑的皇居前廣場一帶[13][14]),嘉永4年12月28日(1852年1月19日)移至淺草新寺町(現台東區東上野二丁目、三丁目、六丁目、元淺草一至四丁目和松谷一至三丁目[15]),元治2年2月1日(1865年2月26日)遷至在本所十間川(日语:横十間川)的抱屋敷,此屋敷始於文久元年9月25日(1861年10月28日)[16]。
下屋敷方面,深川清住町(現東京都江東區清澄二丁目深川稻荷(日语:深川稲荷神社)附近[17])的屋敷拜領於寬政4年8月20日(1792年10月5日),嘉永6年2月23日(1853年4月1日)擴建至深川海邊大工町(現江東區清澄一至三丁目和白河一丁目的小名木川(日语:小名木川)沿岸[6][18]),另一下屋敷兼抱屋敷最初位於千駄谷(日语:千駄ヶ谷町),拜領於萬治元年閏12月19日(1659年2月10日),萬延元年閏3月18日(1860年5月8日)部分相對替(日语:相対替)至深川元木場材木町(現江東區福住二丁目內[6])[16]。此外,根據《深川繪圖(日语:切絵図)》記載,宇都宮藩在八右衛門新田(現江東區扇橋三丁目)也有下屋敷[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