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度津藩(日语:多度津藩/たどつはん Tadotsu-han */?)是日本讚岐國多度郡多度津(現香川縣仲多度郡多度津町大通和家中)的藩,元祿7年6月18日(1694年8月8日)創藩,明治4年2月7日(1871年3月27日)廢藩,原本是丸龜藩的一部分,表高(日语:表高)是10,000石,實高(日语:内高)最初是約14,671石,寶永8年(1711年)時是約15,009石,寶曆11年(1761年)時是約14,005石,《天保鄉帳(日语:天保郷帳)》和《舊高舊領取調帳(日语:旧高旧領取調帳)》分別記載為約14,891石和約13,931石,《藩史大事典》則稱是17,280石,藩廳是多度津陣屋,藩校(日语:藩校)是創建於文政10年(1827年)的自明館,在明治4年正月改稱文武館,人口是4,912戶21,687人[1][2][3]。
元祿7年6月18日(1694年8月8日),年僅3歲的京極高或(日语:京極高或)繼任為丸龜藩的藩主,其父京極高豐(日语:京極高豊)由於怕其早夭,因此留下遺言以高或的庶兄京極高通(日语:京極高通 (多度津藩主))為後見人,並且進行分知(日语:分知),由高通領有多度郡15村約7,130石以及三野郡5村約2,869石,以表高(日语:表高)10,000石創藩。盡管如此,高通就任為藩主時也不過是4歲,因此在最初沒有興建陣屋,而是定居於丸龜城[1]。正德元年(1711年),高通入主多度津,翌年4月19日(1712年5月24日)獲江戶幕府將軍德川家宣賜予領知朱印狀(日语:領知朱印状)。不過,直至京極高文(日语:京極高文)為止均是定居於丸龜城內,僅派重臣到多度津村進行管治[4]。
寬延3年正月15日(1750年2月21日),藩領多度郡14村爆發一揆,要求罷免大庄屋和庄屋,三野郡2村則提出按年來繳納未進(日语:未進)年貢(日语:年貢)以及借夫食(日语:夫食貸し)等訴求,最終引發波及丸龜藩的西讚(日语:西讃)百姓一揆[3]。文政10年3月20日(1827年4月15日),京極高賢(日语:京極高賢)向江戶幕府提出興建陣屋獲准,並且在同年落成,高賢也在文政12年6月20日(1829年7月20日)轉移至此[4]。天保5年(1834年),京極高琢(日语:京極高琢)下令讓家老川口久右衛門擴建多度津湛甫(日语:多度津港),最終於天保9年(1838年)完工,花費達6,200兩左右。安政6年3月11日(1859年4月13日),高琢致仕,由其侄子作為養子繼位,即京極高典(日语:京極高典)[1]。
在幕末時期,多度津藩開始改革軍事,在文久2年正月25日(1862年2月23日)開始鑄造大砲,元治元年(1864年)又募兵組成兩組總共66人的足輕隊,及至慶應2年(1866年)又購入60把步槍作為新成立的農兵赤報隊的裝備。同年正月3日(2月17日),順動丸(日语:順動丸)停泊於多度津湛甫。戊辰戰爭爆發後,多度津藩作為官軍(日语:官軍)參戰,負責保護四條隆謌,鳥羽伏見之戰期間曾經在伏見站(日语:伏見宿 (京街道))與會津藩和桑名藩(日语:桑名藩)交戰。慶應4年正月19日(1868年2月12日),多度津藩又與土佐藩、丸龜藩一同攻擊朝敵高松藩。明治4年(1871年)正月,多度津藩以物價高漲為由提出廢藩,同年2月4日(3月27日)獲准,劃入倉敷縣管轄。同年4月,劃入丸龜縣,丸龜縣在同年11月廢除後劃入香川縣[1][4]。
多度津藩的江戶藩邸(日语:江戸藩邸)分為上屋敷、下屋敷和抱屋敷。上屋敷始於元祿9年8月22日(1696年9月18日),位於本所三目[註 1],元祿12年11月27日(1700年1月16日)轉移至白金新堀端[註 1],寶曆5年閏正月18日(1755年2月11日)改為下屋敷,寶永5年閏正月18日(1708年3月10日)拜領麻布六本木上屋敷[註 1],享保8年3月21日(1723年4月25日)一部分被收回,在安永5年7月16日(1776年8月29日)、文政3年(1820年)、天保3年(1832年)3月和天保9年7月13日(1838年9月1日)則有增加。相對地,白金新堀端的下屋敷各一部分在安永5年7月16日和天保9年7月13日通過相對替(日语:相対替)轉移至上屋敷,天保3年5月又有一部分轉移至麻布永坂的下屋敷[註 1],天保10年12月28日(1840年2月1日)則有增加。相對地,麻布永坂的下屋敷在天保10年12月28日通過相對替轉移至白金新堀端的下屋敷。抱屋敷始於元祿10年(1697年),位於麻布六本木,寶永5年閏正月18日改為上屋敷,另一抱屋敷位於深川大島村[註 1],始於寶曆6年11月26日(1756年12月17日)[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