茘枝角站(英語:Lai Chi Kok Station)是一個位於香港九龍深水埗區長沙灣長沙灣道近工商貿區地底,屬於港鐵荃灣綫的鐵路車站,於1982年5月17日啟用。
茘枝角站設有2層,地面為車站出入口及長沙灣公共運輸交匯處。車站大堂及商店位於車站L1層,而月台則位於L2層。
前地鐵公司(今港鐵公司)於2007年開始翻新茘枝角站,範圍包括車站商店、燈光系統及客務中心,以及增建升降機等[原創研究?]。
現時,茘枝角站內提供不同類型的商店[2]、自助服務設施[2]以及香港郵政郵箱等[3]。
茘枝角站設有1組島式月台,所有月台並已裝設月台幕門。
茘枝角站設有8個車站出入口,出入口主要連接長沙灣工貿區及鄰近的住宅區,部分出入口鄰近主要街道及公共運輸交匯處。
茘枝角站設於長沙灣工貿區,並且鄰近深水埗運動場、成衣批發購物中心以及多個位於西九龍新填海區屋苑或屋邨等,因此每日均有不少乘客在本站出入閘,而在上午及黃昏繁忙時段,車站更會出現大量乘客排隊出入閘的情況,而隨著近年車站鄰近有住宅物業與新式商業大廈陸續落成,車站的出入閘人流亦開始逐步上升。
1982年5月10日,荃灣綫局部通車,但茘枝角站直至一週後的同月17日才啟用。而車站承建商為熊谷組株式會社。
茘枝角站位於九龍長沙灣西部工商貿區一帶,需要注意的是,就地理而言車站是位處長沙灣而不是荔枝角。
「荔枝角」所指本來應為孺地腳,大概位置為今日蝴蝶谷道以西,荔景山路及葵涌道以东一帶;而毗鄰的葵涌道原本就是築在此海灣的高架橋,但現時海灣已被填平。
茘枝角站实际地理位置在長沙灣工業區,然而在多年來的約定俗成下,不少市民認為「茘枝角站在荔枝角」;而早年政府不同部門在分区劃界和設施命名未有共識,因此造成区內不少設施及四站名稱不符:如長沙灣政府合署其鄰近深水埗站;而深水埗運動場卻位於茘枝角站及長沙灣站之間;而深水埗官立小學、長沙灣廣場、長沙灣巴士總站等則鄰近茘枝角站,荔枝角公園、荔枝角政府合署、荔枝角公共圖書館及荔枝角公園游泳池則鄰近美孚站。
由於四站跟周邊設施的關係複雜,讓不少乘客尤其區外人士於錯誤的車站出閘,因此港鐵公司特别在車站大堂貼出目的地指引,教導乘客應在正確的車站下車。
另一方面,站內範圍用了「茘」字(下方為三個「刀」字)的寫法,而非「荔」字(下方為三個「力」字),與今時《常用字字形表》的用形不同。根據港鐵字體設計師柯熾堅所述,這設計是從當年植字字版所衍生[4]。
「茘」是「荔」的俗字。東漢《説文解字》云「荔」從「劦」聲——雖然「劦」字(從三「力」)近代與「協」同音,但「劦」的上古音實際較接近「戾」,到後來交替轉音。段玉裁另外於《説文解字注》指出「協」、「脅」等字與「荔」、「珕」不同,前者以「劦」會意,後者以「劦」為聲符[5]。至於「刕」字(從三「刀」,音同「黎」)要到唐宋時代才收錄[6]。相信由於後來「刕」比「劦」較接近「荔」的發音,所以後人或會改「荔」字從「刕」。唐代中葉的《干祿字書》記載「茘」為俗,「荔」為正,可見當時從「刀」的寫法經已通行[7]。到了明、清時代,《字彙》、《正字通》以「茘」(從三「刀」)為正字,以為「荔」是俗字。《康熙字典》以《正字通》為本,奠定「茘」為正寫,「荔」為異體字,直到二十世紀中後兩岸三地復用「荔」字為正寫。由於港鐵字體起初以明、清的舊字形為本,所以採用了從三「刀」的「茘」。註1
茘枝角站A出口原是位於長沙灣道行人道旁,而當長沙灣廣場落成之時,該出入口則被遷到建築物以內,即現時的位置。
茘枝角站設有一條地下行人通道,行人隧道全長約300米,位於長沙灣長荔街地底,連接荔枝角道以南新落成的住宅發展區及茘枝角站,而承建商為基利承建有限公司。當中長荔街設有2個新出入口(D1、D2出口[8]);而昇悅居及宇晴軒則分別設有D3、D4出口[8]。建造工程計劃已於2007年4月展開,D1、D2、D4出口於2010年10月26日啟用[9];而D3出口則於2011年7月13日啟用。
連接大堂及月台的升降機曾於2016年8月14日起暫停使用,以更換為較新型號,並於2017年5月重投服務。
|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