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蔣化是指中華民國政府為消除蔣中正及其子蔣經國的威權象徵而執行的轉型正義等行政措施,被認為主要由民主進步黨等泛綠及台派團體人士倡議及推動。而中國國民黨等泛藍及統派團體人士對其多持保留態度或質疑其目的與正當性。
2007年起,時任民進黨政府為轉型正義而展開一連串舉動,認為蔣中正要為二二八事件及其後屠殺台灣人和後期白色恐怖負責,認為應該去蔣化,進而要求中華民國國軍移除營區蔣氏銅像,以及進一步拆除臺北市中正紀念堂圍牆,「去蔣化」的另一層理由是否定獨裁及威權的執政正當性,等同轉型正義的一環。由於民進黨在第一次執政後期才大力進行去蔣化,两蒋時代的執政黨中國國民黨批評是政治清算,記錄抹煞國民黨在台灣的歷史和貢獻。中國國民黨前主席、中華民國前總統馬英九也曾表示不應以片面之詞來對蔣氏父子進行批判,並指出蔣中正總統對台灣有「光復台灣、保衛台灣、建設台灣」的功勞。並認為其「功過皆有,我認為他功大於過。」[1]
去蔣化之行政措施發生在臺灣2000年民進黨首次贏得中央政府的執政權之後。主要針對蔣中正,可能原因在於蔣中正執政時期的中華民國政府,對二二八事件等等的人權迫害事證較為明確;雖然蔣經國的影響痕跡也在改變之列,但是蔣經國的人權迫害事證較少被提及,行政院院長任期內推動十大建設,總統任期內解除戒嚴[2],評價較其父為佳。另外,蔣經國去世後,時任政府較少於公共場合建立塑造蔣經國銅像,因此涉及的範圍較其父為小。
中國共產黨在1949年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統治中國大陸後,也藉「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反動派曾經迫害人民」之理由實施過類似去蔣化的行動,措施包括將中國城市內的中正路全部更名,借以废除对蒋中正的个人崇拜。不過,出於两岸问题上的立场差异,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批評民進黨在臺灣的去蔣化,称其在一定程度上帶有「去中國化」的色彩[3]。
在台灣於1987年解嚴前,當時的政府將蔣中正奉作「民族英雄」、「民族救星」,並大力宣揚蔣的政績與成就,實行黨國體制的個人崇拜,例如在蔣中正過世後於1975年頒布「塑建總統 蔣公銅像注意事項」,塑造蔣中正銅像須具有慈祥容貌及正面形象[4],即使在解嚴後,國民黨相關人員仍認為蔣中正代表國民黨和中華民國有著卓越的貢獻;民進黨方面則是對蔣進行批判,民進黨的價值觀包含要針對蔣家及國民黨的統治象徵進行變更並廣為宣傳其統治罪行。2000年總統大選,民進黨獲得執政權,此運動繼續推行;到2008年因國民黨重獲執政權而稍緩,到2016年第三度政黨輪替、民進黨的蔡英文政府再獲執政權,2017年促進轉型正義條例三讀通過,明訂蔣中正及蔣經國等威權時期統治者之象徵應移除、改名或以其他方式處理[5]。
1975年蔣中正逝世、1988年蔣經國逝世及解嚴後,各地蔣介石先總統銅像的擺設屢屢遭質疑、受民眾污辱破壞或被移走。
2007年3月13日,時任高雄市市長的陳菊配合扁政府去蔣化政策,下令將「中正文化中心」正名為「高雄文化中心」,並將裡面的蔣中正銅像拆解並移走[12][13];被高雄市政府拆解的蔣中正銅像後來被時任桃園縣縣長的朱立倫安排於桃園縣大溪鎮(今桃園市大溪區)慈湖的「蔣公紀念公園」重新組裝,並將陈水扁政府下令移走的蔣公銅像遷於該地對外展覽。
中國大陸的官方與民間(包括媒體)為避免使用蔣中正這個名稱,所以在報導相關中正國際機場的新聞,都用「臺北桃園國際機場」取代。 [54]
一部分民進黨人認為必須移除對於蔣介石及國民黨崇拜的圖騰。因為在一個民主的國家,自由開放的社會,不應該對於過去的一黨一人有高度的個人崇拜,也就是「造神」的表現,過去的執政黨執政者已在歷史留名,無須再過度尊崇。
民主進步黨內也不乏對蔣中正持有正面看法的人。民進黨籍高雄市議員簡煥宗曾在接受民視新聞台的採訪時表達他對蔣中正的積極看法,並以蔣中正“高風亮節”的做事風格與當時的中國國民黨籍總統候選人韓國瑜進行鮮明對比:「我所認識的蔣公,是外抗強鄰的、以正義之名來保衛台灣的,如果拿韓國瑜與蔣公進行對比的話,我會覺得蔣公會從慈湖陵寢裡氣的跳出來」。[55]
國民黨批評民進黨主導的去蔣化政策實際上是政治清算,全面抹殺國民黨在台灣的歷史和貢獻。支持者,特別是1949年隨中華民國政府遷至台灣的人士,他們隨著政府遷移到台灣,為中華民國政府與國民黨付出與奉獻,並在台灣得以安家立足,因而在情感上文化上對於兩蔣有很強的認同感與歸屬感,而「去蔣」無疑是否定他們的身份認同與歸屬。
中共虽在中國大陆實施徹底的去蔣化政策(例如中正路全部更名),借以废除对蒋介石的个人崇拜。然而中共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媒體對於泛綠的去蔣化政策採取批判態度。
在臺灣实行去蔣化時,中共方面反對「去蔣化」,且定義為「斬斷台灣與中國歷史的聯結,等同推動台灣獨立運動」。
蒋孝勇之妻蔣方智怡、蔣孝嚴反對去蔣化,蔣萬安則說應該要對蔣中正的功過並陳,蔣友柏則贊成「某種程度去蔣」並贊成「大中至正」匾額改為「自由廣場」。
2000年,作家李敖參選總統的政見之一就是拆除「中正紀念堂」,只留下(用於藝文活動的)兩廳院。由於李敖本身是白色恐怖受害者,因此對蔣介石個人評價甚差。他還消遣時任總統陳水扁「沒種」,“中正紀念堂”蓋得像個靈堂,簡直醜死了,為何不直接將中正紀念堂炸掉。[56]
2007年8月24日,政治評論員胡忠信說,蒋介石是20世纪最具争议性的政治人物,历史家对他的两极化评论,并不因他已过世32年而终止。陈水扁的“去蒋化”议题,如同文化大革命中的“批孔運動”,蒋介石如同孔子又活生生地回到人间,不但介入了现实生活,也成为媒体争论不休的选举话题[57]。
蔣中正在歷史上的是非功過具有相當大的爭議,因此在台灣,去蔣引起藍綠陣營较大不同的反應。
泛綠陣營強調兩蔣歷史上的過失,並認為台灣今日的發展成就,美國、日本貢獻比兩蔣大。泛綠認為此一運動為台灣民主政治發展的一部分,是台灣民主發展的結果。去蔣化本質與去共產化、去納粹化相近(納粹對於德國經濟發展也有一定貢獻)。兩蔣的人權紀錄極差,因此反對去蔣其實就是間接支持威權施暴,紀念兩蔣就是刺傷了許多受害者。
反对去蔣化人士認為,這只是為了選舉考量而進行,因為重大的去蔣化措施執行的時間點,都非常接近台灣重要的選舉。減少造神運動是民主政治的精神,但目前已經由過去的淡化變為移除,因此引起正反兩派較為激烈的衝突。泛藍人士多認為不該全面否定兩蔣對中華民國或者臺灣的貢獻。把兩蔣比做納粹或共產黨的說法,更是讓泛藍或情感上認同兩蔣的人非常反感。
「去蔣化」運動影響了各個層面,在許多民進黨執政的縣市政府大力執行,不但將各地的「中正文化中心」改為「XX市(縣)立文化中心」,許多蔣中正銅像都遭到撤除。
但「去蔣化」運動沒有影響各級以「中正」為名的學校,未有學校因此被改名,因為學校改名後,牽涉到舊校友對新校名的認同問題及學校歷史的割裂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