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朝琛(1881年10月22日—1956年9月8日),字獻堂,號灌園,臺灣霧峰林家出身的政治運動者、作家及政治人物等。他是臺灣日治時期臺灣議會民主運動者,也是霧峰林家在當時的主要領導者,以及霧峰林家所在地區社會的領導人之一。
他曾在新民會、臺灣文化協會、臺灣民眾黨、臺灣地方自治聯盟等社會政治運動組織中扮演重要角色,也長年致力於臺灣地方自治之推行。戰後,他因政治立場與中華民國政府不合,反對三七五減租及徵收餘糧等政策等,受到了大量来自政府的政治壓力而避居,最终于日本过世。[1]
他出身望族霧峰林家,誕生於阿罩霧(今台中市霧峰區),為霧峰林家頂厝支系中5位堂兄弟(紀、烈、獻、澄、階)的老三,因此又被人稱「阿罩霧三少爺」。[2]父親林文欽原是清末秀才,獻堂與板橋林家的林熊徵同輩。7歲時,林獻堂於自家開設的家塾蓉鏡齋接受漢學教育。1893年,父親林文欽中恩科舉人,築萊園於霧峰,娛養羅太夫人,林獻堂(11歲)就讀於萊園。
1895年,林獻堂14歲時,台灣依《馬關條約》改隸日本,在祖母羅太夫人的命令下,林獻堂率領全家40餘口到泉州避難,事平方回。[3]以治產業。
1898年,林獻堂(18歲)與楊水心夫人結婚。1899年(明治三十二年),專心於外銷樟腦的父親林文欽於香港病逝。林獻堂於19歲時接掌家庭事業,之後台灣總督府為拉攏他,委任他擔任霧峰參事、區長(1902年),並於1905年授予紳章,同年出任台灣製麻株式會社取締役(相當於董事)。
《臺灣總督田健治郎日記》顯示田總督原本待林獻堂甚佳,但從林獻堂開始帶領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後,田的態度丕變,視林獻堂為討厭的麻煩製造者(Trouble Maker)。[5][6]
林獻堂出發前,為親自體驗、尋找前人走過的遊覽點,已讀過康有為《意大利遊記》、梁啟超《新大陸遊記》與《歐遊心影錄》,芥川龍之介《中國遊記》、黃朝琴〈遊美日記〉,以便琢磨遊記的寫作技巧。
林獻堂環遊世界回國後,加入蔣渭水、蔡培火等人組成的台灣民眾黨。1930年(昭和5年)3月29日,《台灣民報》增資改組,並易名為《台灣新民報》,林獻堂膺選為社長。
1930年(昭和5年)8月17日,林獻堂與蔡培火等人成立「台灣地方自治聯盟」於臺中,主張確立民主主義,採取合法手段,以爭取政治自由與地方自治,出席者達227人,並推林獻堂、土屋達太郎為顧問,隨即於全島24個地方巡迴演講「施行地方自治」一議題。但是自治聯盟常遭到民眾黨及左翼陣營的批評及抵制,民眾黨並做出禁止黨員加入自治聯盟的決議,蔡培火、陳逢源等跨黨份子都遭除名,林獻堂也憤而脫離台灣民眾黨。
「台灣地方自治聯盟」是總督府最能接受的社會運動團體,1931年(昭和6年),日本殖民政府大舉鎮壓台灣的政治、社會團體,無論台灣民眾黨(1927-1931)、新文協(1927-1931)、台灣共產黨(1928-1931)、台灣農民組合等組織皆被查禁,唯獨台灣地方自治聯盟還能正常運作。
1932年至1936年霧峰林家在霧峰重要的「社區總體營造」活動,除了在林獻堂日記中留下豐富的史料外,也出版了一些一新會的資料(可參考許雪姬、周婉窈等相關作品)。
1936年3月,林獻堂參加華南考察團前往廈門、上海等地遊歷。林在上海對華僑團體致詞時,有「此番歸來祖國視察」等語,為日本間諜報告給台灣軍司令部,5月《台灣日日新報》報導此事,對林大加抨擊。台灣軍參謀長荻洲立兵便意圖以羞辱林獻堂來警告台灣人。於是當6月17日林獻堂應台中州知事之邀參加始政紀念會時,荻洲立兵便唆使右翼團體生產黨的浪人賣間善兵衛當眾掌摑林獻堂,罵道:「為甚麼你在上海清國奴歡迎你的席上,說回到了祖國?」,此即「祖國支那事件」。該事件使得林獻堂與楊肇嘉避走東京。
林獻堂在1939年6月的日記中寫到,曾有內地日本人得知賣間觸犯「橫領」(侵吞罪),詢問林獻堂是否要藉此報復,林獻堂則答以他與賣間素無仇恨,賣間不過受人嗾使,林獻堂一笑以謝之,從這件事情上,也能看出林獻堂本人的道德情操。
1898年,林獻堂與楊水心夫人結婚,育有三子(林攀龍、林猶龍、林雲龍)一女(林關關)。
1947年,林獻堂外遇,照顧其孫林博正的傭人施秀玉為他生下一子。在楊水心得知後,林獻堂於1948年與施秀玉達成和解,支付補償金,施秀玉與其子離開林家[19]。
林獻堂著作以1927年文協分裂時,以到歐美遊歷時留下的日記而編輯成的《環球遊記》最為膾炙人口。林獻堂留下自1927年至1954年的《灌園先生日記》(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出版),為台灣歷史上最重要的私人文獻之一。
(按照作者姓氏威妥瑪拼音順序排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