佐賀線(日语:佐賀線/さがせん Saga sen */?)曾經是一條連結日本佐賀縣佐賀市的佐賀站與福岡縣山門郡瀨高町(日语:瀬高町)(現、三山市)的瀨高站,屬於日本國有鐵道的鐵路線(地方交通線)[1]。根據1980年(昭和55年)制定的國鐵再建法(日语:日本国有鉄道経営再建促進特別措置法),獲指定為第2次特定地方交通線,在國鐵分割民營化之前的1987年(昭和62年)3月28日全線廢除[1]。
佐贺线是铁道敷设法别表第113号规定的预定线“佐賀縣佐贺经福岡縣矢部川(今濑高町)、熊本縣隈府(今菊池市)至肥后大津及隈府附近分歧至大分縣森附近铁道”的一部分。其中,除佐贺线以外,矢部川以东的部分区间(矢部川 - 南关)则作为东肥铁道(后改名为九州肥筑鐵道)开通。而分歧线的部分区间(惠良 - 肥后小国)则作为宮原線开业,但该线路先于佐贺线废除。
此外,在佐贺线开通前,矢部川 - 柳河之间曾于1911年(明治44年)开始运行柳河轨道(轻便铁路)。在佐贺线矢部川 - 筑后柳河区间开通后,柳河轨道接受了废除补偿,于1932年(昭和7年)2月21日废除。
由于佐贺线在诸富 - 筑后若津之间需要渡过筑后川,在筑后若津 - 筑后大川之间需要渡过花宗川,但一般的桥梁会阻碍大型船舶航行,因此在筑后川架设的筑后川桥梁为升降桥(通称筑后川升降桥,全长506m)在无列车经过时,其中部可上升23米;而在花宗川架设的花宗川桥梁(全长64m)则为两侧可升起75度的上开桥。在佐贺线废除后,花宗川桥梁被撤去,而筑后川桥梁则得以保留,并被指定为国家重要文化財。
由于佐贺线沿线的福岡縣大川市一带家具产业兴盛,因此亦通过佐贺线向全国发货。另外,诸富站也曾在1970年代设置通向味之素九州工场的专用线。在1961年的运行图调整中,设置了1对经由本线行驶,连接熊本站和长崎站的准急列车“筑后”。
但是,由于并行的國道208號的诸富桥和大川桥竣工以及汽车普及的影响,乘客数量大幅减少,而货物亦转向公路运输。1968年,佐贺线被指定为“作为铁路的使命已经结束”的赤字83線。尽管佐贺线后来得以免于废除,但在1980年10月1日的运行图调整中,急行“筑后”(于1966年升格自准急)仍然被废除。随着同年国铁再建法颁布,佐贺线被指定为特定地方交通線,最终全线废除并转换为巴士。
在佐贺线开通初期,客车车厢以蒸汽机车,而在战后则引入了柴油列车。直到1982年(昭和57年)为止,早岐(在1976年(昭和51年)前为佐贺)机关区的Kiha17系3节编组列车仅在早间运行,同时亦有使用唐津运输区(1983年(昭和58年)为止为东唐津柴油动车区)的Kiha35系2节编组列车。1983年(昭和58年)以后,开始使用Kiha40系替换Kiha17系,运行3节编组列车。
在运营末期,佐贺线每日有10对列车,其中部分列车以4节编组发车于唐津線的西唐津站,在到达佐贺站后则分离为2个2节编组,其中前一个继续行驶至濑高站,而后一个则返回西唐津站。在到达濑高站后,该编组折返并进入鹿儿岛本线并行驶至羽犬塚站(当时佐贺线和矢部線共通使用车辆)。
此外,佐贺线也在1961年(昭和36年)至1980年(昭和55年)期间设置过1对急行列车“筑后”,包含长崎机关区的Kiha58系4节编组(含绿车厢),运行于熊本站 - 长崎站之间,并在佐贺线内的筑后大川站和筑后柳河站内停车。由于两站的月台有效长度仅足够3节车厢使用,因此在实际运行中,其中1节车厢的车门在停靠该两站时并不会开启。急行“筑前”也会同在长崎本线的佐贺站 - 长崎站区间运行的柴油车急行“稻佐”和“出岛”联结运行。
接續路線的公司名、車站所在地以佐賀線廢除時為準。
筑後柳河-百町間與西鐵大牟田線(現、天神大牟田線)及矢加部站之下交差,但佐賀線不設站。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