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人佔領大部分之歐亞大陸
蒙古軍征戰,發生於13世紀初蒙古帝國建立后,成吉思汗及其子嗣率軍在歐亞大陸和中东各地征戰,政權控制地區在一百多年間迅速擴張,其極盛時期之領土範圍,使其成為有史以來連續性版圖最遼闊的國家。
在這透過征戰、屠殺和破壞進行的擴張中,估計數以千萬計的人口受直接或間接影響而死亡,且至少超過一半的受害者身處中國大陸[1],其他嚴重受害地區包括現代伊朗[1][2]和伊拉克所在地區(灌溉及排水設施系統遭摧毀)[3]等。伊斯蘭黃金時代的結束被認為與來自蒙古軍隊的破壞有重大關聯。波斯灣地區的伊斯蘭文明直到中世紀後才得以恢復。[4]
黑死病的傳播被認為與此有重大關聯,征戰過程所致大量人口死亡,也被認為是黑死病流行所致。
由於大量難民由中國大陸北方向南方遷徙,促成了漢人等族群的定居社會擴張到長江以南的地區。[5]
這被視為全面戰爭的早期案例。[6]
蒙古領導人和軍隊鼓勵被征服者服從和納貢,成為附庸(如高麗);但是,一旦出現抵抗,即使用靈活且機動的小型部隊,進行不分軍民之無差別屠殺和破壞(如花剌子模王朝的滅亡),以達震懾其他不服從者之效果,並在屢次操作中驗證透過製造普遍恐慌而促使被征服者順從的有效性[7][8]。破壞的重要目標包括農業設施,主要後果包括飢荒。[2][3]
屠殺對象主要是不分年齡的被征服男性[9](有時以殘酷的方式虐殺,甚至被煮食[10]),女性也被虜作性奴役用途[9],但有時也有可能被殺[10]。
有時,蒙古軍隊也會將染病死者的屍體拋擲到敵方陣地,以期敵方人員染病(導致戰鬥能力下降等);黑死病的傳播被認為與此有關。這被認為是一種生物戰。[11][12]
蒙古軍隊經常練習假裝撤退,並屢次在交戰時使用這種策略。[13]
每個戰士通常擁有3到4匹馬[14],交替騎乘通常使他們得以高速前進,而不會讓馬匹過度疲累或受其表現影響;當感到馬疲憊時,便換騎另一匹。同時,戰士們以保護自己的方式保護馬匹,並用層狀鎧甲覆蓋牠們;馬甲分為五個部分,覆蓋範圍包括前額,有一塊特製的板子綁在脖子兩側。[15]
戰士們會將樹枝或樹葉綁在馬後面,在地上拖曳,在距離敵方陣地遠處製造塵土飛揚的現象,使敵方認為軍隊規模龐大,而產生投降的心理壓力。由於每個戰士擁有不只一匹馬,他們在正式交戰前會讓囚犯和平民騎馬,以向敵方誇大戰鬥人員數量。[16]
軍隊主要由騎射戰士組成,且人員數量相對少。以小型編隊靈活機動作戰,針對敵方各個方面進行策略性分工作戰;經常使用心理戰手段破壞對手士氣。有多次以相對少的人員擊敗對手的紀錄。[17]
戰士的射程可能超過200公尺,也可以在150或175公尺的範圍內進行定點射擊,這決定了輕騎兵部隊的戰術接近距離。有時以平拋運動式的射擊攻擊相距400公尺的敵方作戰單位(在沒有瞄準單個士兵的情況下),可能用以破壞對方士氣並驚嚇其馬匹。[18]
主要武器是由牛角、木材和腱以層壓方式製成的複合弓;牛角層位於內表面以抵抗壓力,而腱層位於外表面以抵抗張力,如此結構使得它的體積得以便於騎射用途,同時保持出色的作戰效能。[15] 這種弓的製造技術在清代蒙古被滿清政權抑制,因而失傳。[19]
裝有60支箭的箭袋被綁在騎兵的背上和馬匹上。弓箭手通常攜帶2到3張弓(一張較重,用於徒步使用,另一張較輕,用於騎射),並配有多個箭袋和銼刀,用於磨銳箭頭。這些箭頭在第一次加熱至發紅狀態後,透過將它們浸入鹽水中使之硬化(參看熱處理)。 [20]
這種武器被用於攻城,在襄樊之戰的應用特別為人所知,又被稱作「回回砲」。[21]
1274年圍攻邵陽時,伯顏利用風向,命令部眾以「熔化的金屬炸彈」轟擊城區,隨後引發大火,並導致城池被攻陷。1275年,伯顏再次在攻擊常州時使用炸彈,然後率眾衝入城中,屠殺拒絕投降者。[22]
據文獻記載,元日戰爭中元軍方面使用帶有火藥的武器進行攻擊。
蒙古征服者經常將各地的被征服者編入其軍隊,軍隊因而不斷擴張。[23]
在戰鬥中使用信號旗和吹號角,也使用信號箭,以傳達移動指令。[24]
第一次西征,大蒙古国成吉思汗十四至十九年(1218—1223年),成吉思汗率蒙军与花剌子模王国、高加索诸国、钦察人和基輔羅斯诸国的战争。建立了察合台汗國。
第二次西征,大蒙古国窝阔台汗八年至十四年(1235—1242年),窝阔台汗遣拔都等诸王率军征服伏尔加河以西、歐洲诸国的战争。建立了欽察汗國(或稱金帳汗國)。
第三次西征,大蒙古国蒙哥汗六年至十年(1252年一1259年9月),蒙哥汗派其弟旭烈兀率领十万大军攻灭木剌夷国、阿拔斯王朝、叙利亚阿尤布王朝的战争。建立了伊兒汗國。
东亚以外:四大汗国( 窩闊台汗國 · 察合台汗國 · 欽察汗國 · 伊兒汗國 ) · 帖木儿帝国 · 莫卧儿帝國 · 克里米亞汗國 · 西伯利亚汗国
北元(明太祖北伐)→鞑靼(明成祖北伐 · 达延汗 · 俺答封贡) · 瓦剌(俘明英宗、侵北京) · 兀良哈三卫 · 察哈尔八部(林丹汗败亡)
清代蒙古:和硕特汗国 · 准噶尔汗国(清灭准噶尔) · 卡爾梅克汗國(土尔扈特部东归)
唐努乌梁海: 唐努乌梁海 → 乌梁海共和国 → 烏梁海邊疆區 → 图瓦人民共和国 → 圖瓦自治州 → 圖瓦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 → 图瓦共和国
外蒙古历史:喀尔喀蒙古 → 外蒙古 → 大蒙古国(第一次独立 · 蒙藏條約) → 外蒙古(蒙藏院 · 中俄蒙协约 · 自治 · 撤销自治) → 大蒙古国(第二次独立 · 蘇俄佔領) → 蒙古人民共和国(蒙古人民革命党 · 大鎮壓 · 独立投票 · 民主化) → 蒙古国(历史)
内蒙古历史:內札薩克蒙古 → 内蒙古 · 内蒙古人民革命党 · 蒙古军政府 → 蒙古联盟自治政府 → 蒙疆聯合自治政府(德王) → 内蒙古人民共和国 → 內蒙古自治政府 → 内蒙古自治区 (内人党事件 · 內蒙古獨立運動)
卡爾梅克歷史:瓦剌 → 土尔扈特 → 卡爾梅克汗國 → 俄罗斯帝国阿斯特拉罕省 → 苏联(卡爾梅克自治州 → 下伏爾加邊疆區 → 斯大林格勒邊疆區 → 卡爾梅克自治共和國 → 卡爾梅克人強制流配 → 卡爾梅克自治州 → 卡爾梅克自治共和國) → 俄羅斯( 卡尔梅克共和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