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條目存在以下問題 ,請協助
改善本條目 或在
討論頁 針對議題發表看法。
此條目需要
精通或熟悉相关主题的编者 参与及协助编辑。
(2018年4月8日 ) 請邀請 適合的人士改善本条目 。更多的細節與詳情請參见討論頁 。
此條目之
中立性 有争议。其內容、語調可能
帶有明顯的個人觀點或地方色彩 。 (2018年4月8日 ) 加上此模板的編輯者需在討論頁 說明此文中立性有爭議的原因,以便讓各編輯者討論和改善。在編輯之前請務必察看讨论页。
伊斯蘭黃金時代 (英語 :Islamic Golden Age),又稱伊斯蘭復興 [ 1] 等,是伊斯蘭教 歷史上科學、經濟和文化繁榮的時期,傳統上認定其發生時間約在8世紀 至13世紀 之間。[ 2] [ 3] [ 4]
這段時期在傳統上被認為始於阿拔斯王朝哈里發哈倫·拉希德 統治時期;當時,智慧之家 落成,來自穆斯林 世界各地的學者前往巴格達 ,將周邊地區諸多先前積累的知識性文獻以阿拉伯語和波斯語進行翻譯。[ 5] 這段時期在傳統上被認為在巴格達之戰 發生前後崩潰結束。[ 6] 但也有學者將帖木兒文藝復興 [ 7] [ 8] 或伊斯蘭火藥 帝國的崛起[ 2] [ 3] [ 4] 視為這段時期的一部份,因而將其結束時間延後。
大呼羅珊 地區在這段期間發展為中亞 地區的知識和文學中心之一。[ 9] 伊比利半島 上的伊斯蘭統治地區(參看安達魯斯 )也在此段期間高度發展。[ 10]
基礎
背景
哈里發 時代
穆斯林 通過7—8世紀前半叶的征服活動而建立了阿拉伯帝國 ,又稱伊斯蘭帝國 ,那是歷史上最龐大的帝國之一[ 11] 。隨著阿拔斯王朝 崛起及于公元762年將首都由大馬士革 遷至东方新建成的巴格達 ,伊斯蘭黃金時代亦就此開启。后起之秀的巴格达与唐长安城 和拜占庭帝国 的君士坦丁堡 并称中世纪前期 三大全球城市 。
阿拔斯人受到古蘭經 的指令及諸如「學者的墨水比殉教者的血水更為神聖」的聖訓 影響,強調了知識的價值,使這個時期的穆斯林世界成為了科學、哲學、醫學及教育的知識中心,阿拔斯人則成為了知識的泉源。他們在巴格達成立了「智慧之家 」,穆斯林及非穆斯林學者在這裡聚會,將世界上的知識翻譯成阿拉伯文,是為翻譯運動 。許多在後來失傳的古代古典著作都被譯為阿拉伯語,後來再被譯為土耳其語 、波斯語 、希伯來語 及拉丁語 。黃金時代的穆斯林世界是一個文化大熔爐,聚集、綜合及提升了古代兩河 、羅馬 、中國 、印度 、波斯 、埃及 、北非 、希臘 及拜占庭 文明的知識。埃及的法蒂瑪王朝 和安達盧斯 的後倭馬亞王朝 都是當時主要的知識學術中心,開羅 及科爾多瓦 都是巴格達的競爭對手[ 12] 。
紙是這個時期的主要革新,一种理论认为穆斯林通过怛羅斯戰役 的戰俘獲得了造紙術 ,伊斯蘭城市撒馬爾罕 与巴格達隨即建立起造紙廠。但匈牙利学者Harmatta推断,在蔡伦 发明纸张后的一个世纪,粟特 就已经用纸通信了;到了3世纪,纸张已传入伊拉克 地区。[ 13] 李约瑟 指出早在650年造纸术就已经传入中亚的撒马尔罕 。[ 14] 到了707年纸张已在阿拉伯半岛 麥加 被阿拉伯人使用。[ 15] 总之,都比怛罗斯战役早。
古中國人用桑樹 皮來造紙,適合毛筆 书写。阿拉伯人加以改變,用淀粉 造紙來配合习惯用鋼筆 的穆斯林。接近公元900年,巴格達上百間的店鋪都有僱用抄寫員与裝訂工,甚至開始建立公共圖書館 ,包括首家向外開放租借書籍服務的圖書館。造紙術又從阿拉伯西傳至非斯 、安達盧斯,在13世紀傳至歐洲[ 16] 。
這些學術發展與地勢相關,早在伊斯蘭教出現之前,麥加已作為阿拉伯地區的貿易中心。朝覲 的傳統使麥加成為交換意見和貨物的中樞[ 17] ,穆斯林商人掌控非洲與阿拉伯、阿拉伯與亞洲之間的貿易路線,影響力非常巨大。以這種商業經濟為基礎,伊斯蘭文明得以發展擴張,與此相對,中國人和印度人的社會是由掌有農地的貴族所建立的。這些商人將他們的貨物及宗教引入中國、印度(印度次大陸 現有超過4.5億穆斯林[ 18] )、東南亞 (現有超過2.3億穆斯林[ 19] )及西非 的一些王國,並將外地的一些發明帶回來,他們會將財富投入在紡織品和種植場上。
除了商人,蘇非主義 傳教士在傳播伊斯蘭教上亦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他們將這些信仰帶到世界上多個不同的地區,包括波斯、古美索不達米亞、中亞及北非。神秘主義者 則在東非 、安那托利亞 (土耳其 )、南亞 、東亞 及東南亞發揮影響力[ 20] [ 21] 。
倫理
許多中世紀的伊斯蘭思想家在追求知識、意義及價值時貫徹了人文主義 、理性主義 及科學論述。與愛情、詩歌 、歷史 及哲學 神學 等相關的伊斯蘭著作顯示中世紀的伊斯蘭思想接納個人主義 、世俗主義 、懷疑主義 及自由主義 的人文思想[ 22] 。
在伊斯蘭的價值觀下,縱使宗教自由 受到限制,但仍能吸引了穆斯林、基督徒 及猶太人 知識分子,締造了跨文化 的網絡,造就了8-13世紀哲學創新最重要的時期[ 12] 。另一個使伊斯蘭世界在這段時期興盛的原因是對言論自由 的強調,可見於哈里發馬倫 的遠親哈希米在一封寫給反宗教者的信件裡嘗試以情理去說服對方皈依:
“
把你的論據提出來,說你喜歡說的話,自由地表達你的意見。現在你可以安全地暢所欲言,仲裁者將只會倚靠真理來秉公地作出判斷,免去情感的主宰,而該仲裁者應是情理,真主依此來使我們要為自己的報酬和刑罰負責。我在此公正地對待你,保證你的安全並準備好接受任何情理的判決,不論是有利或不利於我。「對於宗教,絕無強迫」(古蘭經 2:256),我在此請求你自願地信奉我們的信仰並指出你現在的信念是醜惡的。祝你平安,真主保佑你![ 23]
”
最早論及環境保護主義 和環境科學 ,特別是污染 的論述是肯迪 、拉齊 、伊本·賈扎爾 、班努·塔米姆 、馬西希 、伊本·西那 、阿里·伊本·里德萬 、阿卜杜·拉蒂夫 及伊本·納菲斯 所寫的阿拉伯語文章。他們的著作包含了不少關於污染的論題,如空氣污染 、水污染 、土壤污染 、城市固體廢物 及一些地區的環境影響評價 [ 24] 。科爾多瓦 和安達盧斯 首先出現垃圾桶及收集垃圾的廢物處理設施 [ 25] 。
體系
一些在古代前所未有的教學科研體系起源於早期的伊斯蘭世界,最著名的有公立醫院 (取代了睡眠神廟 )[ 26] 、精神科醫院 [ 27] 、公共圖書館、借閱圖書館、頒授學位 的大學 及作為研究所 的天文台 [ 26] 。
首先頒授畢業文憑 的大學是中世紀伊斯蘭的穆斯林醫院 ,在九世紀起,穆斯林醫院開始向合資格行醫的伊斯蘭醫學生頒授醫學畢業文憑[ 28] 。摩洛哥 非斯 的卡魯因大學 被金氏世界紀錄大全 認可為最古老的學位頒授大學,該校於859年建成[ 29] 。建於975年埃及開羅的艾資哈爾大學 頒授多種學位,包括研究生學位 ,被視為第一所成熟的大學。博士 的起源可追溯至中世紀伊斯蘭學校的教統 ,這些學校教授伊斯蘭法律 [ 30] 。
近十世紀,科爾多瓦 已擁有700所清真寺、60,000所宮殿及70所圖書館[ 31] ,當中最大的圖書館藏書量達600,000本[ 32] 。在整個安達盧斯 ,每年都會出版60,000篇論文、詩詞、論證及文選[ 33] 。開羅的圖書館藏有200萬本圖書[ 34] ,而的黎波里 圖書館在被十字軍 摧毀之前的藏書量據聞多達300萬本[ 35] 。儘管現在只有少部分現存的阿拉伯科學著作被研習,中世紀阿拉伯重要的原創數學著作在數量上遠超於重要性相當的中世紀拉丁語 和希臘語 數學著作的總和[ 36] 。麥吉爾大學 的科學史家 賈米勒·拉格普稱「現時只有少於5%可找到的阿拉伯文獻被研究過」[ 37] ,一位俄羅斯史學家也指出這些手稿和著作的數量:
“
阿拉伯學者文學研究的成果可在那些海量的現存著作(約數十萬)及手稿(不少於500萬)裡反映出來,數量相當驚人,只有印刷時代可以與之比擬。[ 38]
”
現代圖書館不少獨特的特色引入到伊斯蘭世界,圖書館不僅是手稿的收集處,也是公共和借閱圖書館、教授和傳播知識思想的中心、舉行會議和討論的地方,有時會是學者的宿處及供學生使用的寄宿學校 。館藏目錄 的意念也在中世紀伊斯蘭的圖書館推行,書籍被劃分為具體的類型和範疇[ 39] 。
諾曼征服 後的諾曼人 、西西里酋長國 及十字軍東征時期的十字軍將伊斯蘭法律和律學 引進到英國,形成了多個基本英美法系 體制的元素。具體地說,「英國皇家契約的債務訴訟出自伊斯蘭的阿格德(Aqd)、英國的新近侵奪敕令 源自伊斯蘭的伊斯提赫卡格(Istihqaq)、英國的陪審制 來自伊斯蘭的拉菲夫(Lafif)」[ 40] 。信託法 、慈善信託 、代理 、物權擔保 [ 41] 、訴訟 及醫學同行審查 [ 42] 等法制俱來自伊斯蘭法律。其他諸如「教學執照」 、「英國律師學院 」、「歐洲的有限合夥 」都可能源自伊斯蘭法律。一些學者認為伊斯蘭法律奠下了普通法的根基[ 30] 。
通才
伊斯蘭黃金時代另一個特點就是穆斯林通才 的湧現,他們被稱為「哈基姆」(Hakeems),對於宗教及世俗的各個知識領域都作出貢獻,相當於歐洲文藝復興 時期的「文藝復興人」[ 43] [ 44] 。在伊斯蘭黃金時代時期,具有多個領域知識的通才學者比專注於某一領域的學者更為普遍[ 43] 。
比魯尼 、賈希茲 、肯迪、伊本·西那 、穆罕默德·伊德里西 、伊本·巴哲 、伊本·祖爾 、伊本·圖菲利 、伊本·魯世德 、伊瑪目·蘇尤蒂 [ 45] 、賈比爾 [ 46] 、阿拔斯·伊本·弗納斯 [ 47] 、海什木 [ 48] 、伊本·納菲斯[ 49] 、伊本·赫勒敦 [ 50] 、花剌子密 、麥斯歐迪 、穆卡達西 及納西爾丁·圖西 [ 43] 都是著名的穆斯林通才。
經濟
地理大發現
伊斯蘭黃金時代的伊斯蘭帝國顯著地促進了全球化 ,許多原本孤立的地區和文明透過與穆斯林探險家、水手、學者、商人及旅行者的交流而開始把他們的知識、經商、經濟融合。有些人將這個時期稱為「伊斯蘭大同」或「非亞地理大發現 」,西亞及北非的商人和探險家(當中大部分都是穆斯林,另有少數猶太商人)遊歷了舊大陸 的大部分地區,在大部分的亞洲、非洲及部分歐洲地區建立了早期的世界經濟 [ 51] ,他們的貿易網路西達大西洋 和地中海 ,東至印度洋 和中國海 [ 52] ,有助伊斯蘭帝國(包括哈里發、倭馬亞王朝、阿拔斯王朝、法蒂瑪王朝)在7至13世紀成為領先世界的龐大經濟勢力。一些當代的中世紀阿拉伯研究報告指出,安達盧斯及馬格里布 的穆斯林探險家可能在9-14世紀間橫渡過大西洋[ 53] 。
農業革命
伊斯蘭黃金時代發生了根本的農業改革,被稱為「穆斯林農業革命」或「阿拉伯農業革命 」[ 54] 。由於穆斯林商人在舊大陸 建立了世界經濟,許多的種植和農業技術得以在伊斯蘭世界各地傳播,而且改良了來自伊斯蘭世界以外的種植農業技術。原本不在伊斯蘭世界生產的農作物 ,如非洲的高粱 、中國的柑橘 、印度的杧果 、稻 ,還有棉花 、甘蔗 都被引進及分佈在伊斯蘭各地[ 55] 。有些人將這種大量農作物的散播稱為「農作物全球化」[ 56] ,加上農業機械化 加快,導致了伊斯蘭世界的經濟、人口分佈、植被 分佈、農產品、居群水平、城市化、勞動力分佈、相關產業、烹飪、飲食、服裝等各方面都作出了重大的轉變[ 55] 。
在穆斯林農業革命時期,食糖 產品被阿拉伯人改良,並轉變成大型產業,阿拉伯人率先建造了製糖廠及糖料種植園。自8世紀始,阿拉伯人及柏柏爾人 將食糖傳遍至整個伊斯蘭帝國[ 57] 。
穆斯林引進了經濟作物 及現代的輪耕 系統[ 58] ,土地每兩年會有四次或以上的收成,冬夏季作物相互交替。如種植一些生長期較短的作物如菠菜 、茄 ,每年的收成次數可達3次或以上。在也門 部分地區,小麥每年可收割兩次,伊拉克的稻亦然[ 55] 。穆斯林根據以下這些因素發展出農業科學:精密的輪耕系統、成熟的灌溉技術,引進多種作物,這些作物都經過了研究及記錄,包括它們所適合生長的季節、土地及所需水分。他們制作了不少農業及植物的百科全書,當中包含了一些精確的資料[ 59] 。
市場經濟
伊斯蘭國家出現了原始的資本主義 和自由市場 [ 60] ,在8至12世紀期間,伊斯蘭國家發展出市場經濟 及商家資本主義 的雛形,一些人稱之為「伊斯蘭資本主義」[ 52] 。穩定且高值的通貨 流通性的提高及各地貨幣政策的融合形成了朝氣勃勃的貨幣經濟 。在這段時期,經濟學者及商人引入了一些創新的企業經營技巧及商業組織,包括早期的股份公司 、信用卡、大企業、契約 、可轉讓票據 、長途國際貿易 、合伙企業 (如有限合伙 ),還有早期的金融信用 、債務 、會計利潤 、虧損、資本 、資本積累 [ 58] 、流動資金 、資本支出 、收入 、支票 、本票 、信託、創業公司 [ 61] 、活期存款 、往來戶口 、典當 、貸款 、匯率 、銀行 、貨幣兌換、收支總賬 、存款 、轉讓、複式簿記 [ 52] 及訴訟 [ 42] 。獨立於國家、與股份有限公司相類似的組織企業也在中世紀的伊斯蘭世界出現。自13世紀起,這些資本概念被中世紀的歐洲採納並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58] 。
商人依靠的契約 體系非常有效,商人以富裕投資者或合夥投資者借給他們的金錢進行買賣,收取佣金,這些投資者多是穆斯林、基督徒及猶太人。近來在埃及猶太會堂 發現的一批文獻揭示出這些中世紀商人的資料。商業合伙成立了許多合資公司 ,他們的親屬紐帶使他們得以建立起遙距的貿易網絡。這種網絡可使巴格達的銀行承擔錢財,並在西班牙兌現,形成了當今的支票體系。每當商品透過這些網絡通過一些城市的時候,這些城市都會向這些商品徵稅,導致抵達目的地的商品價格高昂。穆斯林及猶太人所作出的這些革新奠下了現代經濟體系 的基礎。
雖然中世紀時的伊斯蘭經濟與原型資本主義近似,一些學者同時也發現中世紀時出現了與此相對的伊斯蘭經濟法學 及共產主義 ,包括天課 及里巴 (伊斯蘭法所禁止的利息)[ 62] 。
工業增長
賈比爾 為化學引進了實驗法 ,開創了化學 及香水 產業。
伊斯蘭世界的穆斯林工程師創造了一系列創新的水力 工業用途及用於工業的潮汐能 、風能 、蒸汽機 [ 63] 、石油 等化石燃料 [ 64] ,還發展出早期的工業區。伊斯蘭世界用於工業的水力磨坊可追溯至七世紀,橫向及縱向輪水車在九世紀以後已被廣泛使用。各式各樣的磨坊工廠亦已被伊斯蘭世界所採用,包括早期的縮絨廠、制粉加工廠、脫殼機、造紙廠、鋸木廠、船舶廠、碎石廠、煉鋼廠、製糖廠、潮水動力工廠及風車。到11世紀,伊斯蘭各地區已遍佈這些營運當中的工廠,分佈在安達盧斯、北非、中東及中亞[ 65] 。穆斯林工程師又發明了曲軸 、水輪機 ,在工廠裡使用齒輪 及揚水機,倡導水壩 作為水力資源的源頭,為水磨及揚水機提供動力[ 57] 。這些建樹使中世紀伊斯蘭世界得以機械化 ,以機械 推動取代古代 的人力勞動 。這些技術傳到中世紀的歐洲,對工業革命 產生了影響[ 65] 。
穆斯林農業革命催生了不少工業,包括早期的農業綜合企業、天文儀器 、陶瓷材料 、化學工業 、蒸餾 技術、鐘錶 、玻璃 、機械水電、風力機械、地蓆、鑲嵌畫 、紙漿和造紙、香水 、石油工業 、製藥業 、製繩、航運、造船、絲綢 、製糖、紡織業 、水利產業 、軍工、採礦(如硫、氨、鉛、鐵)。早期的大型工業區都是為這些工業而建,這些產業的知識技術後來傳到歐洲,特別是在12世紀拉丁文翻譯運動 前後。11世紀,埃及工匠在希臘建成了第一所歐洲的玻璃工廠[ 66] 。農業和手工業都在這個時期經歷了高速的發展[ 52] 。
勞工
阿拉伯帝國的勞工具有不同的種族及宗教背景,男女也投身於不同的職業及經濟活動[ 67] 。婦女被廣泛僱用在各種商業活動上[ 68] ,包括第一產業(如農夫)、第二產業(建築工人 、染料 工人、紡紗工人等)及第三產業(投資者 、醫生 、護理人員 、工會 領袖、經紀人 、小販 、放款人 、學者等)[ 69] 。穆斯林女性壟斷了紡織工業的某些工作範疇[ 68] 。
阿拉伯奴隸貿易 活躍,交易會在伊斯蘭的邊境進行,接著奴隸就會被帶到人口聚集的地區,那裡的奴隸市場 會把奴隸分銷[ 70] [ 71] [ 72] 。奴隸在伊斯蘭世界的經濟活動上佔著重要的地位[ 73] [ 74] 。大量的奴隸自東非入口,他們主要在鹽礦 及勞動密集的種植園工作。九世紀時伊拉克 奴隸牽涉在內的津芝叛乱 就是最佳的證明[ 75] 。此外,奴隸還被用於家務工作[ 76] 、兵役[ 77] 及民政[ 78] 。中歐和東歐的奴隸被稱為薩卡里巴 ,來自中亞及高加索的奴隸被稱為馬木留克 [ 79] 。
技術
賈札里的程序化小機器人。
中世紀的穆斯林技師及發明家如阿拔斯·伊本·弗納斯 、巴努·穆薩 、賈札里 等發明了大量的新發明。
相信是出自伊斯蘭黃金時代的發明包括暗箱 、咖啡 、肥皂 、潔齒劑 、洗髮精 、蒸餾、液化 、結晶 、提純 、氧化 、蒸發 、過濾 、蒸餾酒、尿酸 、硝酸 、蒸餾器 、活門 、往復式吸入活塞泵、機動水鐘 、刺繡 、手術刀 、骨鋸 、鑷子 、外科腸線 、垂直軸風車 、接芽 、種痘 、鋼筆 、密碼分析 、頻率分析 、三餐、花窗玻璃 、熔凝石英 、波斯地毯 及渾象 [ 80] 。
城市化
隨著城市化 的發展,許多穆斯林的城市不經調節地擴張,形成以不同種族和宗教背景而劃分出來的狹窄而彎曲的街道及城區[ 81] 。圍城之外則是市郊,由富裕的社區及半貧民窟組成。垃圾場及墓地則遠離市區,用作祈禱的地區可在主城門的附近找到,宗教節日的活動及公開處決也在那裡進行。軍營也在主城門附近。
穆斯林城市擁有先進的自來水 系統,配備下水道 、公共浴場 、飲水機 、供應飲用水的管道[ 82] 、普及的私人和公共廁所 及沐浴 設施[ 83] 。
因農業革命及醫療的改善,伊斯蘭土地上的平均預期壽命 都得到提升。與古希臘-羅馬世界 對比(22至28歲)[ 84] [ 85] ,早期伊斯蘭阿拉伯帝國的平均預期壽命高出了超過35年[ 86] 。阿訇 的平均預期壽命特別高,阿訇在十至十一世紀伊拉克和波斯的平均壽命達到84.3歲[ 87] 、在11世紀的中東達到72.8歲、11世紀的安達盧斯 達到69至75歲[ 88] 、十二世紀的波斯達到75歲[ 89] 、13世紀的波斯達到59至72歲[ 90] 。伊斯蘭帝國的識字率 亦得到增長,識字率是中世紀時期最高的,可與古典時期的希臘媲美,覆蓋的範圍比之更大[ 91] 。
科學
對伊斯蘭科學的傳統觀點認為,它是古代知識的保存及傳達者[ 92] ,唐納德·拉赫主張源自歐洲的現代科學是中世紀科技及希臘學術的綜合體[ 93] 。這類觀點在現代引起了爭論。一些學者認為穆斯林科學家為現代科學奠下基礎[ 94] [ 95] [ 96] [ 97] [ 98] ,發展出早期的科學方法 及對科學探究的經驗 、實驗 及定量 方法[ 99] 。有些學者將這段時期稱為「穆斯林科學革命 」[ 100] [ 101] [ 102] [ 103] ,用以表達穆斯林所取得的科學成就是由伊斯蘭教所推動[ 104] ,不應與近代 歐洲的科學革命混為一談[ 105] [ 106] [ 107] 。愛德華·格蘭特 (Edward Grant)認為現代科學是希臘、伊斯蘭及拉丁文明匯聚而成[ 108] 。
科學方法
早期的科學方法源自伊斯蘭世界,締造了科學方法的重大進展,特別是11世紀海什木 的成果,他被視為實驗物理學 的開創者[ 99] [ 109] 。科學方法最重要的發展是實驗 及量化 的應用。海什木寫作了《光學書 》(Book of Optics)一書,顯著地改善了光學 領域的發展,他以實驗證明光線 進入眼睛,所以產生影像,他發明了暗箱 去說明光線的物理性質[ 110] [ 111] 。
海什木是首位採用科學方法的人,被視為「第一位科學家」[ 112] ,加上他對心理學 及視知覺 方面取得的開拓性成果[ 113] [ 114] ,使他被視為精神物理學 和實驗心理學 的先驅[ 115] 。
同行評審
醫學同行評審 是指一個由醫生組成的委員會研究被呈上的醫療案例,以判定讓該案例是否符合醫療標準。最早的醫學同行評審可見於敍利亞 的伊沙克·本·阿里·拉哈威所寫的《醫生的道德》。該著作與其他後期的阿拉伯醫學手冊都提到,訪醫在每次探望病人的時候都須要將病人的狀況記錄在一式兩份的筆記上。當病人康復或死亡後,該醫生的筆記會被當地由其他醫生組成的評議會檢閱,以此來決定該醫生的工作是否符合所要求的醫療標準。如果評審的結果是負面,執業醫生可能會面臨虐待病人的起訴[ 42] 。
由合資格的專家獨創的首個科學同行審查,是對研究發現的評估,科學同行審查在1731年由愛丁堡皇家學會 出版的《醫學論說及評論》當中描述出來。現今的科學同行審查都是由此演變而來[ 116] 。
天文學
中世紀波斯天文學家庫特布丁·設拉子 的手抄本,描述了周轉圓行星模型。
一些人將馬拉蓋 (Maragha)學派及他們的先輩和後輩所取得的成就稱為「馬拉蓋革命」、「馬拉蓋學派革命」或「伊斯蘭復興前的科學革命」[ 100] 。馬拉蓋學派對天文學的貢獻包括在哈里發 馬蒙 時期在巴格達 建造了第一所天文台 [ 117] ,又收集及更正了以往的數據,解決了地心說 顯著的難題,發展出通用的星盤 [ 118] ,發明了大量天文用具。自天文學家阿布·加法爾·穆罕默德·伊本·穆薩·伊本·沙基爾 以後的天體物理學 及天體力學 發現地球 的物理定律 同樣適用於天體 及天球 [ 119] 。比魯尼 是第一位詳盡闡述天體現象實驗及從語義 上區分天文學與占星學 的學者[ 120] 。天文學家運用實驗觀察和實驗技術去觀測天文[ 121] 。海什木 發現天球並非固體 及高空的密度較低空為低[ 122] ,他和伊本·沙提爾 (Ibn al-Shatir)將自然哲學 從天文學拆分出來[ 123] 。海什木又和穆艾葉德丁·烏爾迪 (Mo'ayyeduddin Urdi)構造了第一個非托密斯模型。伊本·沙提爾以實驗為依據,而不以哲學 為依據來駁斥托密斯模型。納西爾丁·圖西 及阿里·古什吉 (Ali al-Qushji)首次以實驗觀察來證明地球自轉 ,還有比里安迪 (Al-Birjandi)的早期「圓慣性」原理[ 124] 。
多位穆斯林天文學家也推測地球沿其軸心自轉,並提出日心說 的假說[ 97] [ 125] 。眾所周知,在以太陽為中心的背景下,尼古拉·哥白尼 在《天體運行論 》裡提出的哥白尼日心模型 (Copernican heliocentric model)是取自伊本·沙提爾 及馬拉蓋學派的地心說 [ 126] ,哥白尼所主張的地球自轉與納西爾丁·圖西及阿里·古什吉的觀點近似[ 124] 。
化學
賈比爾 被認為是化學的開拓者[ 127] [ 128] ,他引進了一些早期實驗性質的科學方法,還有蒸餾器 、製酒蒸餾器 、曲頸瓶 [ 80] 及純蒸餾 、過濾 、升華 [ 129] 、液化 、結晶 、提純 、氧化還原 、蒸發 [ 80] 。
肯迪 [ 130] 、比魯尼 [ 131] 、伊本·西那 [ 132] 及伊本·赫勒敦 [ 133] 先後批駁傳統煉金術 及賢者之石 的論說。穆罕默德·伊本·扎卡里亞·拉齊 在他的著作《蓋倫的疑惑》(Doubts about Galen)裡首次利用實驗來證明亞里士多德 四元素說 及蓋倫 體液學說 (Humorism)的謬誤。納西爾丁·圖西 陳述了早期的質量守恆定律 ,認為物質 本身可以轉化,但是沒法消失[ 134] 。學者亞歷山大·馮·洪堡 和威爾·杜蘭特 (Will Durant)認為中世紀的穆斯林化學家是化學的創立者[ 95] [ 97] 。
數學
穆斯林數學家在這個時期的成就包括波斯籍 伊斯蘭數學家花剌子密 發展的代數 及算法 [ 135] 、球面三角學 的發明[ 136] ,在阿拉伯數字 裡加入應用小數點 [ 137] 、除了正弦外所有三角函數 的發現[ 138] 、肯迪 引入的密碼分析 及頻率分析[ 139] 、卡拉吉 (Al-Karaji)引入的代數演算及運用數學歸納法 證明 [ 140] [ 141] 、海什木 的解析幾何 及最早用於無窮小量 及積分學的通用公式[ 142] 、歐瑪爾·海亞姆 開創的代數幾何 [ 143] 、納西爾丁·圖西 率先對歐幾里得幾何 的反駁及其平行公設 [ 144] 、薩德雷丁對非歐幾里得幾何 的率先涉獵[ 145] 、阿布·哈桑·伊本·阿里·加拉薩迪 (Abū al-Hasan ibn Alī al-Qalasādī)的數學符號 [ 146] 以及其他大量在代數、算術 、微積分、密碼學 、幾何學 、數論 、三角學 方面的發展。
醫學
12世紀阿拉伯文手稿裡描繪的眼睛。
伊斯蘭醫學 受到各類不同的醫學體系影響,古希臘 及古羅馬 醫學家希波克拉底 、迪奧斯科里斯 、索拉努斯 、塞爾蘇斯 及蓋倫 的著作都對伊斯蘭醫學產生持久的影響[ 147] [ 148] [ 149] 。
穆斯林醫學家對醫學 作出了許多重要的貢獻,包括解剖學 、醫學研究 、眼科學 、病理學 、製藥學 、生理學 、外科學 等。他們設立了一些最早的專科醫院[ 150] ,包括第一所醫學院和第一所精神專科醫院 [ 151] [ 152] 。肯迪 在他的著作《De Gradibus 》裡說明了量化及數學在醫藥裡的應用,如以數學刻度來表示藥物的效用、計算病症最危急的時期[ 153] 。拉齊 發現了麻疹 及天花 ,又在他的《蓋倫的疑惑》裡論證了蓋倫 體液學說 的謬論。
醫學家宰赫拉威 為現代外科學 奠下了基礎[ 154] ,據他的《醫學寶鑒 》(al-Tasrif)裡記載,他發明了大量的外科手術 ,包括分娩[ 155] 、外科專用的腸線 、手術鑷 、結紮線 、外科縫合針 、手術刀 、刮匙 、牽開器 、手術匙、探子 、手術鈎、手術棒、窺鏡 [ 156] 及骨鋸[ 80] 。海什木 在《光學書 》裡首先解釋了視覺和視知覺 的過程,推進了眼部手術 的發展[ 155] 。
伊本·西那 為現代醫學奠下了基礎[ 157] ,其著作《回回藥方 》將系統化的實驗及量化應用到生理學裡[ 158] ,他發現了傳染病 及採用隔離檢疫 措施來阻止傳染病擴散,引進醫學實驗 、循證醫學 、臨床試驗 [ 159] 、隨機對照試驗 [ 160] [ 161] 、效能測試[ 162] [ 163] 及臨床藥理學 [ 163] ,又首先描述了細菌 和病毒[ 164] ,區分出胸膜炎 與縱膈炎 。除此之外,他又發現了結核 的傳染性、疾病 透過水、土壤、表皮接觸、性 、反常行為 、神經系統傳播[ 150] ,利用冰來治理發熱 徵狀及區分醫學及藥理學[ 155] 。
伊本·蘇爾 是已知最早的實驗外科醫生[ 165] ,他在12世紀將試驗法引入到外科手術,他是在對病人實施外科手術之前進行動物試驗 的第一人[ 166] ,又首先對人類和動物實施解剖 及驗屍 [ 167] 。
伊本·納菲斯 則為心血管生理學 奠下基礎[ 168] ,他是描述肺循環 [ 169] 和冠狀血管 的第一人[ 170] [ 171] ,構建了循環系統 的基礎,因而被視為中世紀「最偉大的生理學家」[ 172] 。他又是代謝 概念的第一個描述者[ 173] ,不相信伊本·西那 及蓋倫 的體液學說 、脈搏 [ 174] 、骨骼 、肌肉 、腸臟 、感覺器 、膽汁管 、食道 、胃 等理論,並創立了生理學 及心理學 的新模式來取代它們[ 175] 。
伊本·盧布迪不認同體液學說,他發現對身體的保存取決於血液 、女性不能生產精子 、動脈的活動不依賴於心臟 的活動、心臟是胎兒形成的第一個器官、顱骨 可生成腫瘤 [ 176] 。伊本·克蒂馬及伊本·哈提卜發現微生物 入體可致傳染病[ 177] 。曼蘇爾·伊本·伊利亞斯 (Mansur ibn Ilyas)繪畫了人體結構、神經系統 及循環系統 的詳細圖像[ 178] 。
物理學
海什木 開創了對實驗物理學 的研究[ 179] ,他是現代光學 的開拓者,其著作《光學書 》倡議實驗科學方法,以此徹底轉變人們對光 及視知覺 的認識。《光學書》開創了光學及視知覺的科學革命 [ 180] [ 181] ,因而被艾薩克·牛頓 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 》評為物理學史 上最具影響力的書籍之一[ 182] 。
比魯尼 則將實驗科學方法應用到力學 上[ 183] ,多位穆斯林科學則發現了牛頓運動定律 的前身。牛頓的第一個運動定律慣性定理 及動量 是由海什木 和伊本·西那 所發現[ 184] [ 185] [ 186] 。力 和加速度 的比值是由希巴特·阿拉·艾布柏巴拉卡特·巴格達迪 (Hibat Allah Abu'l-Barakat al-Baghdaadi)所發現,這是「經典力學 的基本法則」,為牛頓的第二個運動定律埋下伏筆[ 187] 。後來演變成牛頓第三個運動定律的反作用力 則由伊本·巴哲 所發現[ 188] 。加爾法·穆罕默德·伊本·穆薩·伊本·沙基爾 (Ja'far Muhammad ibn Mūsā ibn Shākir)[ 189] 、海什木 [ 190] 及哈齊尼 (Al-Khazini)為牛頓萬有引力定律 鋪墊了一些相關的理論[ 191] 。伊本·西那對伽利略·伽利萊 的加速度 數理及他的慣性原理受進行評註而使之更加充實[ 192] [ 185] 。
其他科學
穆斯林科學家也壟促進了生物學 (解剖學 、植物學 、演化 、生理學 、動物學 )、地球科學 (人類學 、地圖學 、大地測量學 、地理學 、地質學 )、心理學 (實驗心理學 、精神病學 、精神物理學 及心理治療 )及社會科學 (人口學 、經濟學 、社會學 、歷史 、歷史學 )方面的進步。
伊斯蘭黃金時代其他的一些知名科學家包括法拉比 、比魯尼 (最早的人類學 家及大地測量學 的開創者)[ 193] 、納西爾丁·圖西 、伊本·赫勒敦 (被視為社會科學 一些範疇的開創者[ 194] ,如人口學 [ 195] 、經濟學 [ 196] 、文化史 [ 197] 、歷史學 [ 198] 及社會學 [ 199] )。
其他成就
建築
位於印度 阿格拉 的泰姬陵 ,建於莫臥兒帝國 時期。
希南 在1575年所建的塞利米耶清真寺 ,位於土耳其埃迪爾內 。
中國的西安大清真寺 在約740年建成,而伊拉克的薩邁拉大清真寺 則在852年建成。薩邁拉大清真寺糅合了多柱式建築結構,以支撐平頂之上大型的螺旋式叫拜樓 。
西班牙穆斯林在785年開始興建科爾多瓦大清真寺 [ 200] ,標誌著伊斯蘭建築開始出現在西班牙及北非。科爾多瓦大清真寺以其觸目的內部拱門而聞名。阿爾罕布拉宮 的建造更使摩爾式建築達致巔峰,位於格拉納達 的阿爾罕布拉宮內部開揚透風,以紅、藍、金色裝潢[ 201] ,牆身以風格化的葉子圖案、阿拉伯文題銘及阿拉伯式花紋 設計粉飾,牆上鋪砌著琉璃瓦[ 202] 。
伊斯蘭建築另一獨特的分支是15-17世紀印度莫臥兒帝國 的建築。在16世紀後期,莫臥兒帝國皇帝阿克巴 在阿格拉 以西26里興建皇城法塔赫布爾西格里 ,皇城結合了伊斯蘭教及印度教 的風格[ 203] 。他的孫兒沙賈汗 為姬蔓·芭奴 興建泰姬陵 [ 204] ,儘管伊斯蘭黃金時代已經結束。
遜尼派穆斯林治下的奧斯曼帝國 興建了大量輔以華麗磚瓦及書法的清真寺,包括蘇萊曼尼耶清真寺 、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 、塞利米耶清真寺 及巴耶塞特二世清真寺 。
藝術
13世紀的阿拉伯語手稿,描述蘇格拉底與他的學生進行討論。
伊斯蘭藝術的黃金時代始自750年至16世紀,當時的陶瓷、玻璃、金屬製品、紡織品、泥金寫本 、木製品繁盛。光亮的伊斯蘭陶釉 是對陶瓷的一大貢獻。伊斯蘭光繪陶瓷是在伊斯蘭黃金時代由意大利陶匠發明的[ 205] 。泥金寫本也發展成一門重要且受到重視的藝術,波斯盛行微型肖像畫[ 206] ,而書寫阿拉伯文時不可或缺的書法透過手抄本及建築裝飾上發展而成。
文學
伊斯蘭世界最著名的小說是《一千零一夜 》,該小說是波斯 女皇雪赫拉莎德 所述的民間故事的匯編。這部作品在十世紀成形,在十四世紀完成了最終的版本。那些民間故事的數量及種類因每個原稿之間的差異而有所不同[ 207] 。所有阿拉伯的奇幻故事,不管其是否出現在《一千零一夜》裡都被稱為「阿拉伯之夜」。有一些故事雖然並沒有任何阿拉伯原稿,但仍被歐洲認為是「阿拉伯之夜」[ 207] 。
馬克斯菲爾德·派黎思 筆下的阿里巴巴。
這部史詩作品在十八世紀被安托萬·加朗 翻譯,在西方造成影響[ 208] ,出現了許多仿傚品,特別是在法國[ 209] 。《一千零一夜》裡的一些人物成為了西方文化裡的文化偶像,如阿拉丁 、辛巴達 及阿里巴巴 。不過,沒有中世紀的文獻指出阿拉丁的起源,法國譯者安托萬·加朗 從一位阿勒頗 的阿拉伯敍利亞基督徒說書人聽聞了阿拉丁的故事,於是把他寫進了《一千零一夜》裡。《一千零一夜》得以流行的部分原因是因為人們對歷史及地理的認識增加,而那些故事所發生的地點許多都是不明,於是將那些故事設定為「佷久以前」及「遠方」,最終發展成幻想世界 ,幻想世界與現實時間和地點的關聯性甚低。現今的奇幻小說 包含了許多阿拉伯神話 及波斯神話 的要素,如精靈 、巴哈姆特 、魔毯 、神燈等[ 209] 。法蘭克·鮑姆 計劃寫一部打破老一套形式的現代童話故事,但也不可避免地寫入了精靈、矮人、妖精等這些陳腔濫調[ 210] 。
菲爾多西 的伊朗 民族史詩列王紀 是一部講述伊朗歷史 的神話英雄史詩。阿米爾阿爾薩蘭 (Amir Arsalan) 是另一部流行的波斯神話故事[ 211] ,影響了一些現代的奇幻小說,如亞爾斯蘭戰記 。
莱拉和玛吉努 是有名的阿拉伯及波斯戀愛詩歌,出自7世紀倭馬亞王朝 時期,那是描述至死不渝愛情的悲劇故事,如同後世的羅密歐與茱麗葉 ,據說這也在某程度上受到萊拉和瑪吉努的啟發[ 212] 。
伊本·圖菲利 和伊本·納菲斯 開拓了哲學小說 ,伊本·圖菲利為了回應安薩里 的《無邏輯的哲學家 》(The Incoherence of the Philosophers)而著成第一本阿拉伯文虛構小說《自修的哲學家 》(Hayy ibn Yaqdhan),而伊本·納菲斯則著作了《卡米爾先知傳記專著 》(Theologus Autodidactus)以作響應。這兩部故事主角(《自修的哲學家》的海伊和《卡米爾先知傳記專著》的卡米爾)都是生活在荒島上自主學習 的野孩子 ,成為了荒島故事的先河。《自修的哲學家》敍述海伊獨自與動物一起生活,《卡米爾先知傳記專著》加以擴展,發展成已知最早的成熟故事情節,並成為科幻小說 的先例[ 173] [ 213] 。
阿拉伯通才伊本·納菲斯所著的《卡米爾先知傳記專著》作為科幻小說的先例,涉及無生源論 、未來學 、末世論 、復活 及來世 的科幻題材。伊本·納菲斯不只是描述這些超自然及神話事物,他還運用他當時所知的醫學、天文學、宇宙學 及地質學 的科學方法嘗試對這些故事情節作出解釋,背後的意義是要利用小說來解說伊斯蘭教義對科學及哲學的見解[ 214] 。
《卡米爾先知傳記專著》的拉丁文譯本在1671年由愛德華·波寇德 (Edward Pococke)完成,英文譯本則在1708年由西蒙·奧克利 (Simon Ockley)翻譯,而且也出現了德文 及荷蘭文 譯本。這些譯本啟發了丹尼爾·笛福 寫作了被視為第一本英文小說 的《魯濱遜漂流記 》[ 215] [ 216] [ 217] [ 218] 。《卡米爾先知傳記專著》也啟發了羅伯特·波義耳 寫成一本將背景設定在島嶼的哲學小說《熱切的博物學家》(The Aspiring Naturalist)[ 219] ,該著作有助催生了盧梭 的《愛彌兒 》。《熱切的博物學家》的故事與魯德亞德·吉卜林 的《叢林奇譚 》裡莫格利 (Mowgli)的故事及泰山 的故事近似,講述一名被遺棄的嬰兒由一頭母狼撫養[ 220] 。
但丁·阿利吉耶里 所著的《神曲 》被視為意大利文學 最偉大的史詩,內裡關於來生的內容都是源於伊斯蘭末世論 ,即聖訓 及關於穆罕默德 升天的《升天之書 》(Kitab al-Miraj,在1264年譯為拉丁文)[ 221] ,還有伊本·阿拉比 的宗教著作。摩爾人 對喬治·皮爾 和威廉·莎士比亞 的著作也有顯著的影響力,他們的一些作品都出現了摩爾人角色,如皮爾的《阿爾卡薩爾戰役 》、莎士比亞的《威尼斯商人 》、《泰特斯·安特洛尼克斯 》及《奧賽羅 》,當中《奧賽羅》就以摩爾人主角奧賽羅為名。有說寫作這些作品的靈感是來自十七世紀初被派遣到伊麗莎白英國 的摩洛哥 摩爾人代表[ 222] [ 223] [ 224] 。
音樂
魯特琴 源自阿拉伯世界。
許多西方音樂 所使用的樂器被認為是由阿拉伯樂器衍生而來:魯特琴 源自烏德琴 [ 225] 、雷貝克琴 (小提琴 的始祖)源自勒巴 [ 226] 、結他 源自其塔拉[ 227] 、半圓鼓 源自納加雷 、方手鼓 源自達夫 、雙牛角號 源自布拉瓦、銅鼓 源自泰卜、巴拉班 及響板 源自卡薩坦、古雙簧管 及七孔豎笛 源自簧片 樂器贊爾和祖爾吶 、加利西亞蓋塔 源自拉伊特 [ 228] 、拉克特管 源自伊拉克耶[ 229] 、豎琴 及齊特琴 源自揚琴 [ 230] 、卡農 源自坎奴恩、小提琴 源自基查克[ 231] 、西爾伯琴 源自塔剌卜[ 232] 。
西方唱名 音樂記譜法 來源的一個說法認為這是來自阿拉伯,其唱名音節(do, re, mi, fa, sol, la, ti)可能是從阿拉伯的階名唱法 (dal, ra, mim, fa, sad, lam)發展而來。這個臆測首先由梅寧斯基的《東方語言分類詞典》(1680年)裡提出,緊接著還有拉博德的《隨談古代及現代音樂》(1780年)[ 233] 。
哲學
伊本·魯世德 是一位阿拉伯穆斯林通才,哲學學派阿威羅伊主義 的創立者,影響了西歐世俗主義的興起。
阿拉伯哲學家肯迪 、伊本·魯世德 及伊本·西那 等波斯哲學家在保存亞里士多德 著作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亞里士多德思想主宰著基督徒及穆斯林世界的非宗教思想,他們又吸收了中國及印度的思想,加以融合。肯迪 、法拉比 及伊本·西那 三位思想家引進了其他思想融合亞里士多德哲學 及新柏拉圖主義 ,如凱拉姆 及格雅斯 ,促使伊本·西那創立阿維森納主義 哲學流派,對伊斯蘭及基督徒地區均有影響力。伊本·西那不僅是工具論 的批評家,他又是阿維森納邏輯的創立者,發展出經驗主義 及白板 的概念,又區分出本質 與存在 的分野[ 234] 。
在西班牙 ,用阿拉伯文寫成的哲學文獻被譯成希伯來文、拉丁文及拉迪諾文 ,有助於現代歐洲哲學的發展。猶太哲學家邁蒙尼德 、穆斯林社會歷史學家伊本·赫勒敦 、翻譯醫學文獻的非洲人康斯坦丁 及對數學技術進行整理的花剌子密 都是黃金時代的重要人物。
其中一位對西方影響最大的哲學家是伊本·魯世德 ,他是哲學學派阿威羅伊主義 的創立者,他的著作及評註對西歐 世俗思想 興起產生了作用[ 235] ,他提出了「存在先於本質 」的理論[ 236] 。
另一位對現代哲學 具有顯著影響力的哲學家是伊本·圖菲利 ,其哲學小說《自修的哲學家 》在1671年被譯成拉丁文,強調了經驗主義、白板、先天與後天 [ 237] 、可能性條件 、唯物主義 [ 238] 、莫利紐克斯問題 。受這著作影響的歐洲學者及作家包括約翰·洛克 [ 239] 、戈特弗里德·萊布尼茨 [ 218] 、默基瑟德·泰弗諾 (Melchisédech Thévenot)、約翰·沃利斯 、克里斯蒂安·惠更斯 [ 240] 、喬治·基斯 (George Keith)、羅伯特·巴克利 (Robert Barclay)、貴格會 信徒[ 241] 及塞繆爾·哈特利布 (Samuel Hartlib)[ 219] 。
另一位對邁蒙尼德 [ 242] [ 243] 等猶太思想家及托馬斯·阿奎那 [ 244] 、笛卡兒 [ 245] 等基督徒中世紀哲學家 產生重要影響的阿拉伯哲學家是安薩里 ,笛卡兒在他的哲學論著《方法論 》裡提出了與安薩里近似的觀點[ 246] 。不過,安薩里也針對肯迪、法拉比及伊本·西那的理論性神學作品而寫了一部極具震撼力的評著《哲學家的矛盾 》,縱使伊本·魯世德在他的《不著邊際的聯想散漫 》(The Incoherence of the Incoherence)裡對安薩里提出的論點作出強烈回應,穆斯林世界對形而上學的研習亦因此評著而衰落。雖然如此,穆拉·薩德拉 創立了超驗通神論 學派,帶出了存在主義 的學說[ 247] ,使阿維森納主義的繁茂得以延續,伊斯蘭哲學仍繼續推動哲學的發展,直至十七世紀。
其他具有影響力的穆斯林哲學家有:查希茲 (Al-Jahiz),演化 思想及自然選擇 的創始人;海什木 ,現象學 及科學哲學 的創始人、亞里士多德物理學 及亞里士多德拓撲空間 學說的評論家;比魯尼 ,亞里士多德自然哲學的評論家;伊本·圖菲利 及伊本·納菲斯 ,哲學小說 的創始人;謝哈布丁·蘇哈拉瓦迪 (Shahab al-Din Suhrawardi),照明主義哲學 的創立者;法赫爾丁·拉齊 (Fakhr al-Din al-Razi),亞里士多德邏輯的評論家、歸納推理 的創始人;及伊本·赫勒敦 ,歷史哲學 及社會哲學 的創始人。
黃金時代的終結
蒙古西征及突厥殖民
九世紀開始,各地埃米爾 開始擁兵自重並自立為哈里發 。十世紀中葉,東羅馬帝國 開始蹂躪阿巴斯王朝 心臟地帶並一度兵臨巴格達。公元1055年,塞尔柱帝国 苏丹图格鲁勒 攻陷巴格达城,并洗劫此城,将巴格达最后一任白益王朝 埃米爾 软禁于雷伊 ,控制了巴格达的哈里发政权。在随后不久,哈里发穆克塔菲 于公元1157年在巴格达围城战 驱逐塞尔柱人,并而获得实权。11—13世纪來自西方的十字軍東征 對伊斯蘭世界造成的不穩餘波未退之際,一個新的威脅在十三世紀從東方而來,是為蒙古人西征 。1206年,中亞 的成吉思汗 建立了強大的蒙古帝國 。據說一名會見阿拔斯王朝哈里發的蒙古使節被殺[ 248] ,使之可能成為旭烈兀 在1258年洗劫巴格達 的原因之一。
中亞的蒙古人及突厥人征服了大半個歐亞大陸,包括東面的中國 、花剌子模 、西面的俄國 及東歐 ,以及黎凡特 地區。後來突厥人 領袖如帖木兒 等雖然成為了穆斯林,但仍破壞了許多城市,屠殺大量人民,對美索不達米亞 的古代灌溉系統造成無法修補的損害。這些入侵使一些定居社群變成遊牧民族 。另一方面,在蒙古西征及突厥殖民以後,由於缺乏強而有力的領袖,伊斯蘭的突厥王國在多個世紀以來互相攻伐,當中最為強大的是奧斯曼土耳其人建立的奧斯曼帝國 ,奧斯曼土耳其人屬於遜尼派 ,而薩非 土耳其人則是什葉派 穆斯林。他們的侵略深入伊斯蘭世界,並相互競逐,血腥的戰爭直至持續至17世紀中葉。
傳統的穆斯林如伊本·納菲斯 等人認為,十字軍及蒙古人入侵是真主用以懲罰穆斯林背離聖行 [ 249] 。觀點與聖行不相容的法爾薩法 成為了許多傳統穆斯林的批評對象,儘管一些傳統穆斯林如伊本·納菲斯嘗試調和理性 與啓示 ,並模糊兩者之間的關係。
最終,蒙古人及突厥人在波斯部分地區、中亞、俄國及安那托利亞 定居,並皈依伊斯蘭教。伊兒汗國 、金帳汗國 及察合台汗國 都成為了伊斯蘭國家[ 250] 。許多蒙古人都融入到穆斯林伊朗人 及突厥人 當中(如十五世紀的穆斯林天文學家兀魯伯 是帖木兒 的孫兒[ 251] )。當奧斯曼帝國在一片廢墟上重生之時,黃金時代已被認為結束。
衰落原因
“
9-12世紀阿拉伯語系人民所取得的偉大成就甚至使我們感到困惑,伊斯蘭及阿拉伯衰落速度之快及徹底恍如其當初崛起一樣令人迷惑。學者們老是嘗試去解釋它,就像去解讀羅馬興衰一樣。這些疑問是極度複雜的,根本不能簡單地解決。
”
——喬治·薩頓 ,《西方文化在中東的孵育》[ 252]
伊斯蘭文明始於其對待事物的創造力与活力,然而在12世紀阿拔斯王朝接近滅亡之際時無法應對劇變和挑戰。即使在奧斯曼帝國治下得到喘息的時間,伊斯蘭文明依然持續衰落,最終崩潰並在20世紀停滯下來。一些學者如穆罕默德·桑達克相信伊斯蘭文明在11世紀已開始衰落[ 253] 。
雖然許多古今作家都嘗試就此討論,但仍未就衰落原因達成共識,一些主流觀點包括:哈里發初期後(10世紀後)的行政不善、外部勢力的介入(東羅馬帝國 的馬其頓王朝 、11世紀的塞尔柱帝国 和十字軍東征 、13世紀的蒙古帝國 、15世紀的收復失地運動 、19世紀的殖民帝國 )。伊本·赫勒敦 的阿薩比亞 (Asabiyyah,文明興衰)模型指出經濟及政治條件是衰落的原因[ 254] 。
內戰所致的資源虛耗及貝都因人 部落蘇萊姆部落 (Banu Sulaym)和希拉爾部落 侵略所造成的破壞令北非 伊斯蘭文明衰落[ 255] [ 256] 。黑死病 在14世紀中葉蹂躪大部分伊斯蘭地區。鼠疫 在19世紀前也一直困擾著伊斯蘭世界[ 257] 。
在14世紀,思想自由及理性討論逐漸受到限制,一些神學院嚴禁伊斯蘭哲學 ,辯論 亦逐渐被廢棄。在11世紀後期,安薩里的《無邏輯的哲學家 》造成了思潮上的重大轉變,打擊了形而上學 ,轉而強調經典的至上,《無邏輯的哲學家》受到伊本·魯世德 的《不著邊際的聯想散漫》批評。科研機構包括伊斯蘭學校 、圖書館、天文台 及醫院等在後來受到十字軍及蒙古人等侵略者破壞,受到摧殘的地區亦難以重新振興學術[ 258] 。前衛的出版設置不受接納,荒野地區的文盲眾多,特別是在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在波斯,因蒙古人入侵及疫病流行,知識分子的平均預期壽命 由1209年的72歲下降至1242年的57歲[ 90] 。
美國經濟學家第默爾·庫蘭 (Timur Kuran)提出了中東地區經濟發展較西方遲緩的原因:伊斯蘭合夥法及繼承法限制了中東企業的規模,不允許公司 形式的發展[ 259] [ 260] 。
部分學者質疑主流的衰落觀點,指出15-16世紀天文活動依然活躍,如伊本·沙提爾 (Ibn al-Shatir)、兀魯伯 、阿里·古什吉 (Ali Qushji)、比里安迪 (Al-Birjandi)、塔居丁·穆罕默德·伊本·馬魯夫 (Taqi al-Din Muhammad ibn Ma'ruf)都對天文學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261] [ 262] 。其他領域如醫學則有伊本·納菲斯 、曼蘇爾·伊本·伊利亞斯 (Mansur ibn Ilyas)、謝拉夫丁·薩本久奧盧 (Şerafeddin Sabuncuoğlu);哲學方面有穆拉·薩德拉 的超驗通神論 ,還有社會科學方面的伊本·赫勒敦 。伊本·赫勒敦的《歷史緒論 》指出,雖然學術研究在伊拉克 、安達盧斯 及馬格里布 衰落,但在他的那個時期,波斯、敍利亞 及埃及 依然昌盛[ 254] 。
否定
一些人如羅伯特·斯賓塞 及斯爾賈博·特里夫科維奇 (Srđa Trifković)質疑黃金時代的存在[ 263] ,但他們的觀點並不被這個領域的專家認同。
参见
参考文献
引用
^ Humanism in the renaissance of Islam: the cultural revival during the Buyid age ,第1、148頁
^ 2.0 2.1 Saliba, George . A History of Arabic Astronomy: Planetary Theories During the Golden Age of Islam .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 1994: 245 , 250, 256–257. ISBN 0-8147-8023-7 .
^ 3.0 3.1 King, David A. The Astronomy of the Mamluks. Isis. 1983, 74 (4): 531–55. S2CID 144315162 . doi:10.1086/353360 .
^ 4.0 4.1 Hassan, Ahmad Y. Factors Behind the Decline of Islamic Science After the Sixteenth Century . Sharifah Shifa Al-Attas (编). Islam and the Challenge of Modernity, Proceedings of the Inaugural Symposium on Islam and the Challenge of Modernity: Historical and Contemporary Contexts, Kuala Lumpur, 1–5 August 1994.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Islamic Thought and Civilization (ISTAC): 351–99. 1996. (原始内容 存档于2 April 2015).
^ Gutas, Dimitri . Greek Thought, Arabic Culture: The Graeco-Arabic Translation Movement in Baghdad and Early 'Abbāsid Society (2nd-4th/8th-10th Centuries) . London: Routledge . 1998. [页码请求 ]
^ Islamic Radicalism and Multicultural Politics . Taylor & Francis . 1 March 2011: 9 [26 August 2012] . ISBN 978-1-136-95960-8 .
^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Medieval Islam (PDF) . History of Science Museum. [31 October 2019] .
^ Ruggiero, Guido. A Companion to the Worlds of the Renaissance, Guido Ruggiero . John Wiley & Sons. 15 April 2008 [7 November 2016] . ISBN 978-0-470-75161-9 . (原始内容 存档于8 November 2016).
^ Gronke, Monika. Geschichte Irans: von der Islamisierung bis zur Gegenwart . C.H.Beck. 2003. ISBN 978-3-406-48021-8 (德语) .
^ BBC - Religions - Islam: Muslim Spain (711-1492) . www.bbc.co.uk. [2024-08-09 ] (英国英语) .
^ William W. Cooper、Piyu Yue. Challenges of the Muslim World: Present, Future and Past . Emerald Group Publishing. 2008年: 第214頁 [2009-10-27 ] . ISBN 0-444-53243-9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4-04-21) (英语) .
^ 12.0 12.1 Islam: A Mosaic, Not a Monolith ,第26-38頁
^ 王治来(2007),中亚通史古代卷(上),pp.284-97, 310-22, 新疆人民出版社,ISBN 9787228109081 。
^ Needham, Joseph. 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 Volume 5, Chemistry and Chemical Technology; Part 1, Paper and Printing p.296-298,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Hunter, Dard (2011), Papermaking: the history and technique of an ancient craft p.469, Dover Publications. ISBN 0486236196 .
^ Arnold Pacey. Technology in world civilization: a thousand-year history . MIT Press. 1991年: 第41–42頁. ISBN 0-262-66072-5 (英语) .
^ Andreas Nikolaou Stratos. Byzantium in the Seventh Century: 634-641 . Adolf M. Hakkert. 1980年: 第20頁 (英语) .
^ Amitav Acharya. Age of fear: power versus principle in the war on terror . Marshall Cavendish Academic. 2004年: 第34頁. ISBN 981-210-340-6 (英语) .
^ Seminar, 第 557-562 期 . R. Thapar. 2006年: 第84頁 (英语) .
^ Sufism . mb-soft.com. [2009-10-28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8-10-09) (英语) .
^ Overview of Muslim History and the Spread of Islam from the 7th to the 21st century . The Islam Project. [2009-10-28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7-12-05) (英语) .
^ Lenn Evan Goodman. Islamic Humanism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 2005年: 第155頁. ISBN 0-19-518914-0 (英语) .
^ George F. Hourani. Reason and Tradition in Islamic Ethics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年: 第95–96頁. ISBN 0-521-03563-5 (英语) .
^ L. Gari. Arabic Treatises o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up to the End of the Thirteenth Century . Environment and History. 2002, 8 (4): 475–488 (英语) .
^ Frederick B. Artz. The Mind of the Middle Ages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年: 第148–150頁. ISBN 978-0-226-02840-8 (英语) .
^ 26.0 26.1 Peter Barrett、Peter Barrett. Science and theology since Copernicus: the search for understanding . 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 2004年: 第18頁. ISBN 0-567-08969-X (英语) .
^ Ibrahim B. Syed PhD. Islamic Medicine: 1000 years ahead of its times . Journal of the Islamic Medical Association. 2002, (2): 2–9 (英语) .
^ John Bagot Glubb. Quotations on Islamic Civilization . cyberistan.org. [2009-10-29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9-05-23) (英语) .
^ Guinness Books. The Guinness Book of World Records 1998 . Guinness Pub. 1998年: 第242頁. ISBN 0-9652383-5-0 (英语) .
^ 30.0 30.1 George Makdisi. Scholasticism and Humanism in Classical Islam and the Christian West .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1989, 109 (2): 175–182. doi:10.2307/604423 (英语) .
^ Graham Faiella. Spain: a primary source cultural guide . The Rosen Publishing Group. 2004年: 第28頁 [2009-10-29 ] . ISBN 0-8239-4002-0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3-10-20) (英语) .
^ Antti P. Balk. Saints & Sinners: An Account of Western Civilization . Thelema Publications. 2008年: 第275頁 [2009-10-29 ] . ISBN 952-570-000-3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3-10-20) (英语) .
^ John Gill. Andalucia: A Cultural History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 2008年: 第100頁. ISBN 0-19-537610-2 (英语) .
^ Patricia Skinner. Unani-tibbi . Encyclopedia of Alternative Medicine. 06-04-2001 [2009-10-29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2-06-29) (英语) .
^ Oliver Optic's magazine: Our boys and girls . 第5-6冊. Lee and Shepard. 1869年: 第560頁 (英语) .
^ N. M. Swerdlow. Montucla's Legacy: The History of the Exact Sciences .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Ideas. 1993, 54 (2): 299–328 (英语) .
^ Jamil Ragip. When did Islamic science die (and who cares)? . Viewpoint (BJHS). 2008, 85 : 1–4 (英语) .
^ O.B. Frolova. Some Notes on the Arabic Manuscripts and Collections in the Library of the Oriental Faculty of the St. Petersburg University . Manuscripta Orientalia: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Oriental Manuscript Research. 1996, 2 : 36–44 (英语) .
^ Etan Kohlberg. A medieval Muslim scholar at work: Ibn Ṭāwūs and his library . BRILL. 1992年: 第74頁. ISBN 90-04-09549-7 (英语) .
^ JA Makdisi. The Islamic Origins of the Common Law . North Carolina Law Review. 1998, 77 (英语) .
^ Gamal Moursi Badr. Islamic Law: Its Relation to Other Legal Systems .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omparative Law 26. 1978, 26 (2): 187–198. doi:10.2307/839667 (英语) .
^ 42.0 42.1 42.2 Ray Spier. The history of the peer-review process . Trends in Biotechnology. 2002, 20 (8): 357–358 (英语) .
^ 43.0 43.1 43.2 Karima Alavi. Tapestry of Travel (PDF) . Center for Contemporary Arab Studies, Georgetown University. [2009-10-30 ] .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09-03-27) (英语) .
^ Science in medieval Islam: an illustrated introduction ,第21頁
^ Ziauddin Sardar. Science in Islamic philosophy . Islamic Philosophy, 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1998年 [2009-10-30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8-05-26) (英语) .
^ Bio-Bibliographies . United States 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 [2009-10-30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0-11-01) (英语) .
^ Lynn Townsend White, Jr. Eilmer of Malmesbury, an Eleventh Century Aviator: A Case Study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ts Context and Tradition . Technology and Culture. 1961, 2 (2): 97–111 (英语) .
^ Sami Hamarneh. Review: Hakim Mohammed Said, Ibn al-Haitham . Isis. 1972, 63 (1): 118–119 (英语) .
^ Dr. Abu Shadi Al-Roubi. Ibnul-Nafees As a Philosopher . Encyclopedia of Islamic World. [2009-10-30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08-02-06) (英语) .
^ Marvin E. Gettleman and Stuart Schaar. The Middle East and Islamic World Reader . Grove Press. 2003年: 第54頁. ISBN 0-8021-3936-1 (英语) .
^ John M. Hobson. The Eastern Origins of Western Civilisation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年: 第29–30頁. ISBN 0-521-54724-5 (英语) .
^ 52.0 52.1 52.2 52.3 Subhi Y. Labib. Capitalism in Medieval Islam .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 1969, 29 (1): 79–96 (英语) .
^ S. A. H. Ahsani. Muslims in Latin America: a survey . Journal of Muslim Minority Affairs. 1984, 5 (2): 454–463 (英语) .
^ Thomas F. Glick. Noria Pots in Spain . Technology and Culture. 1977, 18 (4): 644–650 (英语) .
^ 55.0 55.1 55.2 Andrew M. Watson. The Arab Agricultural Revolution and Its Diffusion, 700-1100 .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 1974, 34 (1): 8–35 (英语) .
^ The Globalisation of Crops . FSTC. [1-11-2009]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4-01-02) (英语) .
^ 57.0 57.1 Ahmad Y Hassan. Transfer Of Islamic Technology To The West, Part II: Transmission Of Islamic Engineering . history-science-technology.com. [1-11-2009]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08-02-18) (英语) .
^ 58.0 58.1 58.2 Jairus Banaji. Islam, the Mediterranean and the rise of capitalism . Historical Materialism. 2007年, 15 (1): 47–74 (英语) .
^ Al-Hassani、Woodcock and Saoud. Muslim heritage in Our World . FSTC publishing. 2007年: 第102–123頁 (英语) .
^ Edward Miller、Michael Moïssey Postan、Cynthia Postan. The Cambridge Economic History of Europe: Trade and industry in the Middle Ages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年: 第437頁. ISBN 0-521-08709-0 (英语) .
^ Timur Kuran. The Absence of the Corporation in Islamic Law: Origins and Persistence . American Journal of Comparative Law. 2005, 53 : 785–834 (英语) .
^ Bernard Lewis. Communism and Islam . International Affairs. 1954, 30 (1): 1–12 (英语) .
^ Ahmad Y Hassan. Taqi al-Din and Arabic Mechanical Engineering . Institute for the History of Arabic Science, University of Aleppo. 1976年: 第34–35頁 (英语) .
^ Islam and Science, Medicine, and Technology ,第29頁
^ 65.0 65.1 Adam Robert Lucas. Industrial Milling in the Ancient and Medieval Worlds: A Survey of the Evidence for an Industrial Revolution in Medieval Europe . Technology and Culture. 2005, 46 (1): 1–30 (英语) .
^ Ahmad Y Hassan. Transfer Of Islamic Technology To The West, Part 1: Avenues Of Technology Transfer . .history-science-technology.com. [4-11-2009]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08-02-26) (英语) .
^ Labour in the medieval Islamic world ,第6-7頁
^ 68.0 68.1 Labour in the medieval Islamic world ,第400-401頁
^ Labour in the medieval Islamic world ,第350-362頁
^ Focus on the slave trade . BBC News. 03-09-2001 [5-11-2009]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1-07-28) (英语) .
^ Isidore Singer、Joseph Jacobs. slave-trade . JewishEncyclopedia.com. [5-11-2009]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0-02-15) (英语) .
^ Slavery . britannica.com. [5-11-2009]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4-10-14) (英语) .
^ William Gervase Clarence-Smith. Islam and Slavery (PDF) . [5-11-2009] .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09-07-08) (英语) .
^ K.S. Lal. Muslim Slave System in Medieval India . voi.org. [5-11-2009]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08-05-12) (英语) .
^ Michael Moïssey Postan、Edward Miller、Cynthia Postan. The Cambridge Economic History of Europe: Trade and industry in the Middle Ages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年: 第417頁. ISBN 0-521-08709-0 (英语) .
^ Suzy Hansen. Islam's black slaves . Salon.com. 05-04-2001 [5-11-2009]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07-03-01) (英语) .
^ A. Ascher、B. K. Kiraly、T. Halasi-Kun. The Mutual Effects of the Islamic and Judeo-Christian Worlds: The East European Pattern . Brooklyn College. 1979年 [5-11-2009]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09-09-11) (英语) .
^ Economic slavery in Islam . BBC. [5-11-2009]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09-08-16) (英语) .
^ Bernard Lewis. Race and Slavery in the Middle East . Oxford Univ Press. 1994年 [5-11-2009]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4-09-16) (英语) .
^ 80.0 80.1 80.2 80.3 Paul Vallely. How Islamic Inventors Changed the World . The Independent. 11-03-2006 [05-11-2009]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2-07-16) (英语) .
^ Khalid M. Al-Ankary、el-Sayed Bushra. Urban and rural profiles in Saudi Arabia . G. Borntraeger. 1989年: 第128頁. ISBN 3-443-37010-1 (英语) .
^ Fiona MacDonald. The Plague and Medicine in the Middle Ages . Gareth Stevens. 2006年: 第42–43頁. ISBN 0-8368-5907-3 (英语) .
^ Tor Eigeland. The Tiles of Iberia. Saudi Aramco World. 1992: 24–31 (英语) .
^ Life expectancy .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Online. 2009 [06-11-2009]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5-03-13) (英语) .
^ Betty Holmes. Americans and their health - A little good news . University of Wyoming. [06-11-2009]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06-08-28) (英语) .
^ Lawrence I. Conrad. The Western Medical Tradition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年: 第137頁. ISBN 0-521-47564-3 (英语) .
^ Richard W. Bulliet. The Age Structure of Medieval Islamic Education . Studia Islamica. 1983, 57 : 105–117. doi:10.2307/1595484 (英语) .
^ Maya Shatzmiller. Labour in the Medieval Islamic World . Brill Publishers. 1994年: 第66頁. ISBN 90-04-09896-8 (英语) .
^ Richard W. Bulliet. A Quantitative Approach to Medieval Muslim Biographical Dictionaries . Journal of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History of the Orient. 1970, 13 (2): 195–211 (英语) .
^ 90.0 90.1 Ahmad Atif Ahmad. Authority, Conflict, and the Transmission of Diversity in Medieval Islamic Law by R. Kevin Jaques . Journal of Islamic Studies. 2007, 18 (2): 246–248 (英语) .
^ Andrew J. Coulson. Delivering Education (PDF) . Hoover Institution. [06-11-2009] .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11-08-17) (英语) .
^ Bertrand Russell. X.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 . 1945 (英语) .
^ Donald F. Lach. Asia in the Making of Europe. A Century of Wonder, Vol. 2, Book 3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7年: 第397頁. ISBN 0-226-46734-1 (英语) .
^ Robert Briffault. The Making of Humanity . G. Allen & Unwin Ltd. 1928年: 第191頁 (英语) .
^ 95.0 95.1 Will Durant. The Age of Faith (The Story of Civilization, Volume 4) . Simon & Schuster. 1980年: 第162–186頁. ISBN 0-671-01200-2 (英语) .
^ Fielding H. Garris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 of medicine: with medical chronology, suggestions for study and bibliographic data . W.B. Saunders Company. 1924年: 第86頁 (英语) .
^ 97.0 97.1 97.2 Dr. Kasem Ajram. Miracle of Islamic Science . Knowledge House Publishers. 1992: Appendix B. ISBN 0-911119-43-4 (英语) .
^ Muhammad Iqbal. The Reconstruction of Religious Thought in Islam . Kazi Publications. 1999年. ISBN 0-686-18482-3 (英语) .
^ 99.0 99.1 Rosanna Gorini. Al-Haytham the man of experience. First steps in the science of vision (PDF) .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History of Islamic Medicine. 2003, 2 (4): 53–55 [2009-11-06 ] .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19-07-17) (英语) .
^ 100.0 100.1 George Saliba. A History of Arabic Astronomy: Planetary Theories During the Golden Age of Islam . NYU Press. 1995年: 第245、250、256–257頁. ISBN 0-8147-8023-7 (英语) .
^ Abdus Salam、H. R. Dalafi、Mohamed Hassan. Renaissance of Sciences in Islamic Countries . World Scientific. 1994年: 第162頁. ISBN 9971-5-0713-7 (英语) .
^ Abid Ullah Jan. Islam, the West, and the Question of Dominance. After fascism: Muslims and the struggle for self-determination . Pragmatic Publishings. 2006年. ISBN 978-0-9733687-5-8 (英语) .
^ An Introduction to Muslim Science (PDF) . FSTC. 2003年 [07-11-2009] .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20-12-05) (英语) .
^ Ahmad Y Hassan、Donald Routledge Hill. Islamic Technology: An Illustrated History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6年: 第282頁 (英语) .
^ Thomas Kuhn. The Copernican Revolution . Harvard Univ. Pr. 1957年: 第142頁 (英语) .
^ H. Butterfield. The Origins of modern science 1300-1800 . Collier Books. 1962年 (英语) .
^ R. Hooykaas. The Rise of Modern Science: When and Why . The British Journal for the History of Science. 1987, 20 : 453–473 (英语) .
^ Edward Grant. The foundations of modern science in the Middle Ages: their religious, institutional, and intellectual contexts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年. ISBN 0-521-56762-9 (英语) .
^ Georgiĭ Vladimirovich Rozenberg. Twilight: a study in atmospheric optics . Plenum Press. 1966年: 第2頁 (英语) .
^ David C. Lindberg. The Theory of Pinhole Images from Antiquity to the Thirteenth Century . Archive for History of the Exact Sciences. 1968, 5 : 154–176 (英语) .
^ R. S. Elliott. 1. Electromagnetics . McGraw-Hill. 1966年 (英语) .
^ Bradley Steffens. Ibn al-Haytham: First Scientist . Morgan Reynolds Pub. 2007年. ISBN 1-5993-5024-6 (英语) .
^ Ibn al-Haytham: First Scientist ,第5章
^ Reynor Mausfeld. From Number Mysticism to the MauBformel: Fechner's Pyschophysics in the Tradition of Mathesis Universalis (PDF) .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Pyshophysics. 2000: 19–23 [2009-11-07 ] .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09-03-27) (英语) .
^ Omar Khaleefa. Who Is the Founder of Psychophysics and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 American Journal of Islamic Social Sciences. 1999, 16 (2) (英语) .
^ Dale J. Benos; et al. The Ups and Downs of Peer Review . Advances in Physiology Education. 2007, 31 : 145–152 (英语) .
^ Peter J Nas. Urban Symbolism . Brill Academic Publishers. 1993年: 第350頁. ISBN 90-04-09855-0 (英语) .
^ Robert E. Krebs. Groundbreaking Scientific Experiments, Inventions, and Discoveries of the Middle Ages and the Renaissance . Greenwood Press. 2004年: 第196頁. ISBN 0-313-32433-6 (英语) .
^ George Saliba. Early Arabic Critique of Ptolemaic Cosmology: A Ninth-Century Text on the Motion of the Celestial Spheres . Journal for the History of Astronomy. 1994, 25 : 115–141 (英语) .
^ S. Pines. The Semantic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Terms Astronomy and Astrology according to al-Biruni . Isis. 1964, 55 (3): 343–349 (英语) .
^ Toby Huff. The Rise of Early Modern Scienc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年: 第326頁. ISBN 0-521-52994-8 (英语) .
^ Edward Rosen. The Dissolution of the Solid Celestial Spheres .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Ideas. 1985, 46 (1): 13–31 (英语) .
^ Roshdi Rashed. The Celestial Kinematics of Ibn al-Haytham . Arabic Sciences and Philosophy. 2007, 17 : 7–55 (英语) .
^ 124.0 124.1 F. Jamil Ragep. Tusi and Copernicus: The Earth's Motion in Context . Science in Context. 2001, 14 (1-2): 145–163 (英语) .
^ Seyyed Hossein Nasr. An Introduction to Islamic Cosmological Doctrines . Belknap Press of th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4年: 第135–136頁 (英语) .
^ George Saliba. Whose Science is Arabic Science in Renaissance Europe? . Columbia University. 1999年 [10-11-2009]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08-01-15) (英语) .
^ Zygmunt S. Derewenda. On wine, chirality and crystallography . Acta Crystallographica Section A: Foundations of Crystallography. 2007, 64 : 246–258. doi:10.1107/S0108767307054293 (英语) .
^ John Warren. War and the Cultural Heritage of Iraq: a sadly mismanaged affair . Third World Quarterly. 2005, 26 (4-5): 815–830 (英语) .
^ The Making of Humanity ,第195頁
^ Felix Klein-Frank. History of Islamic Philosophy . Routledge. 2001年: 第174頁 (英语) .
^ Michael E. Marmura. An Introduction to Islamic Cosmological Doctrines. Conceptions of Nature and Methods Used for Its Study by the Ikhwan Al-Safa'an, Al-Biruni, and Ibn Sina by Seyyed Hossein Nasr . Speculum. 1965, 40 (4): 744–746 (英语) .
^ The Making of Humanity ,第196-197頁
^ ʻAzīz ʻAẓmah. Arabic thought and Islamic societies . Routledge. 1986年: 第203–204頁. ISBN 0-7099-0584-X (英语) .
^ Farid Alakbarov. A 13th-Century Darwin? Tusi's Views on Evolution . Azerbaijan International. 2001, 9 (2) [2009-11-11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9-05-26) (英语) .
^ Robert E. Krebs. Groundbreaking scientific experiments, inventions, and discoveries of the Middle Ages and the Renaissance .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2004年: 第133頁. ISBN 0-313-32433-6 (英语) .
^ Islam and Science, Medicine, and Technology ,第18頁
^ Encyclopaedia of the history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 in non-western cultures . Springer. 1997年: 第68頁. ISBN 0-7923-4066-3 (英语) .
^ Victor J. Katz、Annette Imhausen. The mathematics of Egypt, Mesopotamia, China, India, and Islam: a sourcebook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7年: 第518頁. ISBN 0-691-11485-4 (英语) .
^ Karl de Leeuw、J. A. Bergstra. The history of information security: a comprehensive handbook . Elsevier. 2007年: 第279頁. ISBN 0-444-51608-5 (英语) .
^ Neil Schlager、Josh Lauer. Science and Its Times: Understanding the Social Significance of Scientific Discovery . Gale Group. 2001年: 第237頁. ISBN 0-7876-3934-6 (英语) .
^ Arthur Knoebel、Reinhard Laubenbacher、Jerry Lodder、David Pengelley. Mathematical masterpieces: further chronicles by the explorers . Springer. 2007年: 第7頁. ISBN 0-387-33061-5 (英语) .
^ Josef W. Meri. Medieval Islamic Civilization: An Encyclopedia . Routledge. 2005年: 第344頁. ISBN 0-415-96690-6 (英语) .
^ Rushdī Rāshid、Bijan Vahabzadeh. Omar Khayyam, the mathematician . Bibliotheca Persica Press. 2000年: 第25頁. ISBN 0-933273-43-6 (英语) .
^ Timothy Gowers、June Barrow-Green、Imre Leader. The Princeton companion to mathematics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8年: 第86–87頁 (英语) .
^ Jeremy Gray. Ideas of space: Euclidean, non-Euclidean, and relativistic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9年: 第51頁. ISBN 0-19-853935-5 (英语) .
^ Florian Cajori. A History of Mathematical Notations . The Open court publishing company. 1929年: 第86頁 (英语) .
^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 in the Roman Empire . flinders.edu.au. [2009-11-13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1-04-29) (英语) .
^ Tradition and Perspectives of Arab Herbal Medicine: A Review . Oxford Journals. 2005-10-17 [2009-11-13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0-02-03) (英语) .
^ Hellenistic-Roman Medicine. Arab Medicine. Medieval Times . pacs.unica.it. [2009-11-13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09-09-19) (英语) .
^ 150.0 150.1 George Sarton. 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 of Science . Published for the Carnegie Institution of Washington by the Williams & Wilkins Co. 1927年 (英语) .
^ Sir John Bagot Glubb. A Short History of the Arab Peoples . 1969年 [2009-11-13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9-05-23) (英语) .
^ Hanafy A. Youssef、Fatma A. Youssef、T. R. Dening. Evidence for the existence of schizophrenia in medieval Islamic society . History of Psychiatry. 1996, 7 : 55–62 (英语) .
^ History of Islamic Philosophy ,第172頁
^ A. Martin-Araguz、C. Bustamante-Martinez、Ajo V. Fernandez-Armayor、J. M. Moreno-Martinez. Neuroscience in al-Andalus and its influence on medieval scholastic medicine . Revista de neurología. 2002, 34 (9): 877–892 (英语) .
^ 155.0 155.1 155.2 Bashar Saad、Hassan Azaizeh、Omar Said. Tradition and Perspectives of Arab Herbal Medicine: A Review . Evidence-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2005, 2 (4): 475–479 (英语) .
^ Khaled al-Hadidi. The Role of Muslim Scholars in Oto-rhino-Laryngology . The Egyptian Journal of O.R.L. 1978, 4 (1): 1–15 (英语) .
^ Cas Lek Cesk. The father of medicine, Avicenna, in our science and culture: Abu Ali ibn Sina (980-1037) . Becka J. 1980, 119 (1): 17–23 (英语) .
^ Katharine Park. Avicenna in Renaissance Italy: The Canon and Medical Teaching in Italian Universities after 1500 by Nancy G. Siraisi . The Journal of Modern History. 1990, 62 (1): 169–170 (英语) .
^ David W. Tschanz. Arab Roots of European Medicine . Heart Views. 2003, 4 (2) (英语) .
^ Jonathan D. Eldredge. The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design: unrecognized opportunities for health sciences librarianship . Health Information and Libraries Journal. 2003, 20 : 34–44 (英语) .
^ Evaluation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On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Assessment in Health Care. 2000, 16 (1): 13–21 (英语) .
^ D. Craig Brater、Walter J. Daly. Clinical pharmacology in the Middle Ages: Principles that presage the 21st century . Clinical Pharmacology & Therapeutics. 2000, 67 (5): 447–450 (英语) .
^ 163.0 163.1 Walter J. Daly、D. Craig Brater. Medieval contributions to the search for truth in clinical medicine . Perspectives in Biology and Medicine. 2000, 43 (4): 530–540 (英语) .
^ The Canon of Medicine . 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Unani Medicine. 2003 [2009-11-16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09-08-06) (英语) .
^ Rabie E. Abdel-Halim. Contributions of Muhadhdhab Al-Deen Al-Baghdadi to the progress of medicine and urology . Saudi Medical Journal. 2006, 27 (11): 1631–1641 (英语) .
^ Contributions of Ibn Zuhr (Avenzoar) to the progress of surgery: A study and translations from his book Al-Taisir . Saudi Medical Journal 2005. 2005, 26 (9): 1333–1339 (英语) .
^ Islamic medicine . Hutchinson Encyclopedia. [2009-11-16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2-02-08) (英语) .
^ Chairman's Reflections. Traditional Medicine Among Gulf Arabs, Part II: Blood-letting . Heart Views. 2004, 5 (2): 74–85 (英语) .
^ S. A. Al-Dabbagh. Ibn Al-Nafis and the pulmonary circulation . The Lancet. 1978, 1 : 1148 (英语) .
^ Ibn al-Nafīs: A Biographical Sketch of the Discoverer of Pulmonary and Coronary Circulation .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History of Islamic Medicine. 2003, 1 : 22–28 (英语) .
^ Matthijs Oudkerk. Preface. Coronary Radiology . Springer Science+Business Media. 2004年. ISBN 3-540-43640-5 (英语) .
^ The West denies Ibn Al Nafis's contribution to the discovery of the circulation . Encyclopedia of Islamic World. [2009-11-16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09-08-25) (英语) .
^ 173.0 173.1 Ibn al-Nafis As a Philosopher . Encyclopedia of Islamic World. [2009-11-16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08-02-06) (英语) .
^ Nahyan A. G. Fancy. Pulmonary Transit and Bodily Resurrection: The Interaction of Medicine, Philosophy and Religion in the Works of Ibn al-Nafīs (d. 1288) .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2006: 3、6 [2009-11-16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5-04-04) (英语) .
^ Dr. Sulaiman Oataya. Ibn ul Nafis has dissected the human body . Encyclopedia of Islamic World. [2009-11-16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09-10-23) (英语) .
^ L. Leclerc. Histoire de la medecine Arabe 2 . 1876年: 第161頁 (英语) .
^ Ibrahim B. Syed. Islamic Medicine: 1000 years ahead of its times . Journal of the Islamic Medical Association. 2002, 2 : 2–9 (英语) .
^ Science in medieval Islam: an illustrated introduction ,第270頁
^ Rüdiger Thiele. In Memoriam: Matthias Schramm . Arabic Sciences and Philosophy. 2005, 15 : 329–331 (英语) .
^ A. I. Sabra、J. P. Hogendijk. The Enterprise of Science in Islam: New Perspectives . MIT Press. 2003年: 第85–118頁. ISBN 0-262-19482-1 (英语) .
^ F. J. Ragep、Sally P. Ragep、Steven John Livesey. Tradition, Transmission, Transformation: Proceedings of Two Conferences on Pre-modern Science held at the University of Oklahoma . Brill Publishers. 1996年: 第500頁. ISBN 90-04-09126-2 (英语) .
^ H. Salih、M. Al-Amri、M. El Gomati. The Miracle of Light . A World of Science. 2005, 3 (3) (英语) .
^ Mariam Rozhanskaya、I. S. Levinova. Encyclopedia of the History of Arabic Science 2 . Routledge. 1996年: 第614–624頁 (英语) .
^ Abdus Salam. Ideals and Realities: Selected Essays of Abdus Salam . World Scientific. 1987年: 第179–213頁 (英语) .
^ 185.0 185.1 Fernando Espinoza. An analysis of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ideas about motion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teaching . Physics Education. 2005, 40 (2): 第141頁 (英语) .
^ Seyyed Hossein Nasr. Dictionary of the History of Ideas .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 1973年: 第65頁 (英语) .
^ Shlomo Pines. Dictionary of Scientific Biography . Charles Scribner's Sons. 1970年: 第26–28頁. ISBN 0-684-10114-9 (英语) .
^ Shlomo Pines. Avempace, Projectile Motion, and Impetus Theory .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Ideas. 1964, 64 (4): 521–546 (英语) .
^ The Making of Humanity ,第191頁
^ Nader El-Bizri. Medieval Islamic Civilization: An Encyclopaedia 2 . Routledge. 2006年: 第343–345頁 (英语) .
^ Encyclopaedia of the History of Arabic Science ,第2冊,第622頁
^ Galileo Galilei. Two New Sciences . Univ. of Wisconsin Pr. 1974年: 第217、225、296–297頁 (英语) .
^ Akbar S. Ahmed. Al-Beruni: The First Anthropologist . 1984年: 第9–10頁 (英语) .
^ Akbar Ahmed. Ibn Khaldun’s Understanding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Dilemmas of Islam and the West Today . Middle East Journal. 2002, 56 (1) (英语) .
^ H. Mowlana. Information in the Arab World . Cooperation South Journal. 2001, 1 (英语) .
^ I. M. Oweiss. Arab Civilization: Challenges and Responses .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1988年: 第112–128頁. ISBN 0-88706-698-4 (英语) .
^ Mohamad Abdalla. Ibn Khaldun on the Fate of Islamic Science after the 11th Century . Islam & Science. 2007, 5 (1): 61–70 (英语) .
^ Salahuddin Ahmed. A Dictionary of Muslim Names . C. Hurst & Co. Publishers. 1999年. ISBN 1-85065-356-9 (英语) .
^ Dr. S. W. Akhtar. The Islamic Concept of Knowledge . Al-Tawhid: A Quarterly Journal of Islamic Thought & Culture. 1997, 12 (3) (英语) .
^ George Holmes. The Oxford illustrated history of medieval Europe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年: 第57頁. ISBN 0-19-285435-6 (英语) .
^ Albert Frederick Calvert. The Alhambra: being a brief record of the Arabian conquest of the peninsula with a particular account of the Mohammedan architecture and decoration . J. Lane, The Bodley Head. 1907年: 第iv頁 (英语) .
^ Washington Irving. The Alhambra . G.P. Putnam. 1851年: 第61頁 (英语) .
^ Inc Icon Group International. Empire: Webster's Quotations, Facts and Phrases . ICON Group International, Inc. 2008年: 第558頁. ISBN 0-546-66627-2 (英语) .
^ Alfreds R. Jumikis. Introduction to soil mechanics . Van Nostrand. 1967年: 第12頁 (英语) .
^ Academic American encyclopedia 第2冊 . Grolier Incorporated. 1994年: 第76頁. ISBN 0-7172-2053-2 (英语) .
^ Marshall Cavendish. World and Its Peoples: The Middle East, Western Asia, and Northern Africa . Marshall Cavendish. 2006年: 第517頁. ISBN 0-7614-7571-0 (英语) .
^ 207.0 207.1 John Clute、John Grant. The Encyclopedia of Fantasy . St. Martin's Griffin. 1999年: 第51頁. ISBN 0-312-19869-8 (英语) .
^ Lyon Sprague De Camp. Literary swordsmen and sorcerers: the makers of heroic fantasy . Arkham House. 1976年: 第10頁 (英语) .
^ 209.0 209.1 John Grant、John Clute. The encyclopedia of fantasy . St. Martin's Griffin. 1999年: 第52頁. ISBN 0-312-19869-8 (英语) .
^ Robert H. Boyer、Kenneth J. Zahorski. Fantasists on fantasy: a collection of critical reflections . Avon Books. 1984年: 第64頁. ISBN 0-380-86553-X (英语) .
^ Ali Gheissari. Iranian intellectuals in the 20th century .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1998年: 第51頁. ISBN 0-292-72804-2 (英语) .
^ NIZAMI: LAYLA AND MAJNUN . Shiraz Books. [2009-11-25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07-11-06) (英语) .
^ Nahyan A. G. Fancy. Pulmonary Transit and Bodily Resurrection: The Interaction of Medicine, Philosophy and Religion in the Works of Ibn al-Nafīs (d. 1288) .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2006年: 95–101 [2009-11-16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5-04-04) (英语) .
^ Dr. Abu Shadi Al-Roubi. Ibn Al-Nafis as a philosopher .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slamic Medicine: Islamic Medical Organization, Kuwait. 1982年 [2009-11-28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08-02-06) (英语) .
^ Nawal Muhammad Hassan. Hayy bin Yaqzan and Robinson Crusoe: a study of an early Arabic impact on English literature . Al-Rashid House for Publication. 1980年 (英语) .
^ Cyril Glasse. New Encyclopedia of Islam . Rowman Altamira. 2001年: 第202頁. ISBN 0-7591-0190-6 (英语) .
^ Amber Haque. Psychology from Islamic Perspective: Contributions of Early Muslim Scholars and Challenges to Contemporary Muslim Psychologists . Journal of Religion and Health. 2004, 43 (4): 357–377 (英语) .
^ 218.0 218.1 Martin Wainwright. Desert island scripts . The Guardian. 2003-03-22 [2009-11-28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3-06-29) (英语) .
^ 219.0 219.1 G. J. Toomer. Eastern Wisedome and Learning: The Study of Arabic in Seventeenth-Century England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年: 第222頁. ISBN 0-19-820291-1 (英语) .
^ Latinized Names of Muslim Scholars . Muslim Heritage. [2009-11-28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3-10-16) (英语) .
^ Reginald Hyatte、Alexandre. The prophet of Islam in Old French: the Romance of Muhammad (1258) and the Book of Muhammad's ladder (1264) . BRILL. 1997年: 第26頁. ISBN 90-04-10702-9 (英语) .
^ Charles Edelman、George Peele. The Stukeley plays: The Battle of Alcazar by George Peele .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2005年: 第33頁. ISBN 0-7190-6234-9 (英语) .
^ Brinda Charry、Gitanjali Shahani. Emissaries in early modern literature and culture: mediation, transmission, traffic, 1550-1700 . Ashgate Publishing, Ltd. 2009年: 第84頁. ISBN 0-7546-6207-1 (英语) .
^ Andrew Hadfield、Paul Hammond. Shakespeare and Renaissance Europe . Cengage Learning EMEA. 2004年: 第225頁. ISBN 1-904271-46-4 (英语) .
^ Stuart A. Kallen. The instruments of music . Lucent Books. 2002年: 第69頁. ISBN 1-59018-127-1 (英语) .
^ David H. Paetkau. The growth of instruments and instrumental music . Vantage Press. 1962年: 第227頁 (英语) .
^ David Benedict Reck. Music of the whole earth . Scribner. 1977年: 第133頁. ISBN 0-684-14631-2 (英语) .
^ Walter Kaufmann. Selected musical terms of non-Western cultures: a notebook-glossary . Harmonie Park Press. 1990年: 第18頁. ISBN 0-89990-039-9 (英语) .
^ Henry George Farmer. Historical facts for the Arabian musical influence . Ayer Publishing. 1978年: 第142頁. ISBN 0-405-08496-X (英语) .
^ Mary Remnant. Musical instruments of the West . Batsford. 1978年: 第27頁 (英语) .
^ Stanley Sadie. 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al instruments 第2冊 . Macmillan Press. 1984年: 第46頁. ISBN 0-333-37878-4 (英语) .
^ Historical facts for the Arabian musical influence ,第144頁
^ Samuel D. Miller. Guido d'Arezzo: Medieval Musician and Educator . Journal of Research in Music Education. 1973, 21 (3): 239–245. doi:10.2307/3345093 (英语) .
^ John F. Wippel. The Metaphysical Thought of Godfrey of Fontaines: A Study in Late Thirteenth-Century Philosophy . CUA Press. 1999年: 第39頁. ISBN 0-8132-0965-X (英语) .
^ Majid Fakhry. Averroes: His Life, Works and Influence . Oneworld Publications. 2001年. ISBN 1-85168-269-4 (英语) .
^ Jones Irwin. Averroes' Reason: A Medieval Tale of Christianity and Islam . The Philosopher. 2002 (英语) .
^ G. A. Russell. The 'Arabick' Interest of the Natural Philosophers in Seventeenth-Century England . Brill Publishers. 1994年: 第224–262頁. ISBN 90-04-09459-8 (英语) .
^ Lawrence I. Conrad. The World of Ibn Tufayl: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 on Ḥayy Ibn Yaqẓān . Brill Publishers. 1996年: 第38–46頁. ISBN 90-04-09300-1 (英语) .
^ The 'Arabick' Interest of the Natural Philosophers in Seventeenth-Century England ,第224-239頁
^ The 'Arabick' Interest of the Natural Philosophers in Seventeenth-Century England ,第227頁
^ The 'Arabick' Interest of the Natural Philosophers in Seventeenth-Century England ,第247頁
^ Eric Ormsby. Averroes Unveiled . 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Online. 2003 [2009-11-30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2-10-21) (英语) .
^ The Influence of Islamic Thought on Maimonides .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sophy. 2005 [2009-11-30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4-12-09) (英语) .
^ Zachary Karabell. Peace be upon you: the story of Muslim, Christian, and Jewish coexistence . Alfred A. Knopf. 2007年: 第141頁. ISBN 1-4000-4368-9 (英语) .
^ Mashhad Al-Allaf、Mashhad Al-ʻAllāf. The Essence of Islamic Philosophy . M. Al-Allaf. 2003年: 第201頁. ISBN 0-9722722-1-6 (英语) .
^ Sami M. Najm. The Place and Function of Doubt in the Philosophies of Descartes and Al-Ghazali .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1966, 16 (3-4): 133–141. doi:10.2307/1397536 (英语) .
^ Kamal, Muhammad. Mulla Sadra's Transcendent Philosophy . Ashgate Publishing, Ltd. 2006年: 第9、39頁. ISBN 0-7546-5271-8 (英语) .
^ Walk the Walk . khutbahbank.org. [2009-11-30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08-11-20) (英语) .
^ Eötvös Loránd Tudományegyetem、Chair for Arabic Studies、Csoma de Kőrös Society、Section of Islamic Studies. Budapest studies in Arabic 第18冊 . Eötvös Loránd University, Chair for Arabic Studies. 1996年: 第15頁 (英语) .
^ Gérard Chaliand. Nomadic empires: from Mongolia to the Danube . Transaction Publishers. 2004年: 第74頁. ISBN 0-7658-0204-X (英语) .
^ Everett Jenkins. The Muslim diaspora: a comprehensive reference to the spread of Islam in Asia, Africa, Europe, and the Americas . McFarland. 1999年: 第292頁. ISBN 0-7864-0431-0 (英语) .
^ George Sarton. The Incubation of Western Culture in the Middle East . Library of Congress. 1951年: 第35頁 (英语) .
^ Mohammed Sanduk. The Influence of Freedom on Growth of Science in Arabic-Islamic and Western Civilizations . 2009 [2009-11-30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0-07-02) (英语) .
^ 254.0 254.1 Ahmad Y Hassan. Factors Behind the Decline of Islamic Science After the Sixteenth Century .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Islam. [2009-11-30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0-01-04) (英语) .
^ The Great Mosque of Tlemcen . Muslim Heritage. 08-12-2004 [2009-11-30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4-02-22) (英语) .
^ Claire Russell、W. M. S. Russell. Population Crises and Population Cycles - North Africa and Western Asia . [2009-11-30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3-05-27) (英语) .
^ The Islamic World to 1600 - The Black Death . [2009-11-30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09-07-21) (英语) .
^ The Islamic World to 1600 - Conclusion . The University of Calgary. [2009-11-30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0-02-03) (英语) .
^ Virginia Postrel. Economic Scene; The decline of the Muslim Middle East, and the roots of resentment, can be traced to Islamic inheritance law . New York Times. 08-11-2001 [2009-11-30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1-01-26) (英语) .
^ How Islamic Inheritance Law Impeded Development . NCPA. 08-11-2001 [2009-11-30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08-12-02) (英语) .
^ David A. King. The Astronomy of the Mamluks . Isis. 1983, 74 : 531–555 (英语) .
^ George Saliba. Writing the History of Arabic Astronomy: Problems and Differing Perspective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1996, 116 : 709–718 (英语) .
^ Serge Trifkovic. The Golden Age of Islam is a Myth . sullivan-county.com. 2002-11-15 [2009-11-30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7-07-05) (英语) .
来源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