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合字符(Combining character)在字體排印學中是用來改變其它字符所用的字符。在拉丁字母中,最常見的組合字符為附加符號(包含重音號)。 [1]
統一碼也包含許多預組字符(Precomposed character),即事先將字符組好並賦予碼位。所以有可能同時使用組合字符和預組字符。這導致了若要比較兩個統一碼字串或設計編碼轉換器時,需要先執行Unicode正規化。[2]
在統一碼中,用於歐洲語言和國際音標的組合用附加符號為〈U+0300–U+036F〉。組合用附加符號亦存在統一碼中的多個區塊。在統一碼中,附加符號總是加在主要字符之後。因此,有可能加入多個附加符號。直到2006年,只有少數軟體能正確顯示此類組合。
OpenType則有ccmp功能標籤,以定義字形是由其它組合字符所組合出來或可分解之,另有mark標籤用以將組合字符疊加於基本字符,以及mkmk標籤用以組合字符彼此之間的組合。
碼點U+0346–034A為國際音標符號:
碼點U+034B–034E用於言語障礙的國際音標附加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