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鋒飛彈(Ching Feng),是由中華民國國防部的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中科院)於1970年代研製,類似前蘇聯FROG-7砲兵飛彈(英语:FROG-7)以及美國MGM-52長矛飛彈的戰術短程彈道飛彈(SRBM),短翼的配置設計使他更像FROG-7飛彈。而研發之初完全是為了台灣自製中程彈道飛彈的技術做儲備工作。青鋒飛彈之後,天馬飛彈的計劃幾乎同時展開。
青鋒飛彈是一個使用液態燃料火箭引擎的戰區短程地對地彈道飛彈。它可能以美國MGM-52長矛導彈為藍本研製,兩者具有極其相似的尺寸和能力。據認為,該型飛彈於1982年進入服役,作為常規的防禦性平臺,旨在捍衛臺灣來自中共的入侵。[1]
青峰的設計採用了單級液態燃料飛彈,可攜帶270公斤高爆炸藥(HE)或核子彈藥的有效載荷。最大的攻擊距離被認為是130公里(81英里)。發射重量僅1500公斤,6.4米長、0.6米寬,這使得飛彈的移動相對方便,使它成為快速部署的理想選擇。當前操作狀態未知。
台灣於1970年代開始研發飛彈。1976年,隸屬於中華民國國防部的中山科學研究院設立"青峰計劃管制室",規劃發展射程達300公里的青峰地對地飛彈。經過數年的研發,台灣首先研製出工蜂四型多管火箭,於1980年代初研製出青峰地對地飛彈。
青鋒飛彈首次發表於1981年中華民國建國七十年的雙十節國慶閱兵大典,代號「漢武演習」;中華民國國軍在該年典禮上的地面部隊分列式中,展示此款新武器裝備,是台灣第一次公開的地對地彈道飛彈[2]。後進行了試射,但其射程僅100公里,由於未達300公里的預期目標,加上美國施壓,最後沒有展開生產和部署。此後,台灣曾試圖發展射程更遠的地對地飛彈,但由於美國的反對,被迫暫時擱置地對地飛彈發展計劃,轉而發展其他用途的飛彈。
飛彈出現二十年之後,中科院曾經在內部刊物中指明青鋒飛彈有來自以色列的協助,而以色列一向具備大量俄系武器的改良經驗,飛彈的研發,其中都帶有蘇聯風格,透過以色列而傳到台灣。英國詹氏年鑑(Jane's)1980年代曾經推測過青鋒飛彈的研發過程受到以色列大量的技術支援,進而研製。
於國慶日閱兵典禮中亮相,但最後因美國的壓力和國防政策的轉變,連同當時的天馬計劃一起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