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瑟C96(德語:Mauser C96)是一種由毛瑟在1896年推出的半自動手槍,后经改进,推出了全自动和半自动可转换型。
毛瑟C96最初是由德國毛瑟兵工廠的菲德勒三兄弟(Fidel、Friedrich、Josef Feederle)利用空閒時間所設計出來,後來与毛瑟兵工廠的老闆商定为职务发明以毛瑟為名申請了專利。毛瑟C96是德國毛瑟兵工廠於1895年12月11日申請的專利,次年正式開始生產。1939年毛瑟廠停止生產C96,截止共生產了約一百萬把毛瑟C96,而其它國家亦仿製了約數百萬把。
毛瑟兵工廠生產毛瑟C96一直希望讓德國軍隊能裝備此槍,但在投产的最初十余年间,因成本过高,未能取代当时德国制式手枪M1879帝国转轮手枪,不过在民用武器市场取得不俗的销量。後來,德國陸軍於一次大戰期間訂購了150,000把9毫米口徑俗稱“Red 9”的毛瑟C96以适用德军制式采用的9×19毫米帕拉貝倫彈,在戰爭結束前毛瑟兵工廠交付了137,000把給德國陸軍,而這也是德國陸軍正式裝備此槍的唯一記錄。
毛瑟公司自1896年推出的C96後,在一年內就已吸引了許多英國的政府人員,軍官及民眾購買。在當時,C96在英國軍官中非常受歡迎,也有許多人私自購買。而毛瑟公司亦向英國的西利·理查茲公司供應C96以便轉售。可惜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C96在英國軍隊中受歡迎的程度已下降。
毛瑟工廠前後生產100餘萬把C96,其中有70%銷往中國。在20世紀初期,中華民國當處在內戰時期,對軍火需求量大。1919年五四运动后,世界各国暂时对中国实行枪支禁运,但个人自卫用手枪不在禁运之列。同期因凡尔赛条约的限制,德国也只被允许生产个人自卫用手枪,枪管长度被限制在4英寸(100毫米)以下。因此,毛瑟公司便更改设计,推出98毫米短枪管版本C96并向中國积极推销。短管版的C96開始分兩個主要渠道流入中國,一是經過歐洲代理商──聯合公司賣給日本武器經銷商和貿易公司,然後由日本銷往中國,這一渠道在第二次中日戰爭爆發後中斷;二是通過上海的進出口貿易商將C96賣給中國。而C96亦成為各部隊軍官的首選槍種。
毛瑟C96射程远、装弹量大、射击精度不俗等一系列優點,在中国大陸赢得了极好的声誉。此枪也有多种仿制品在民國時期生产,國民革命軍於第二次中日戰爭時期亦曾經大量使用此槍。二战期间,由中国共产党控制的根据地甚至生产有外形与毛瑟C96相似,但内部结构、性能均相差极大的仿猎枪(俗稱“撅把子”、“单打一”、“獨一撅”)。除此之外,C96在中國也有“盒子砲”或“匣子槍”、“掃把柄”、“驳壳枪”、“快慢机”、“自来得”、“大镜面”等别称。
除此之外,中國工農紅軍和八路軍的軍官也曾選配C96。根據中國共產黨的官方文献,打响南昌起义的“第一槍”就是朱德所配的短管駁殼槍[3][4]。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德國人認為C96的後座力過大,以及在抛殼時彈殼會很容易彈到射手頭上,因此該槍在德軍中並不流行。而國民革命軍、中国共产党下属部队和各路軍閥卻把劣勢轉為優勢,使用了平放射擊動作/側握射擊(英语:Side grip)(是指槍轉90度射擊,類似美國黑幫常用的“Gangster Stance”)。這樣一來彈殼既不會砸到自己,還能靠著後座力彈跳,以此來作戰術掃射[5]。
M1932/M712速射型(德語:M1932/M712 Schnellfeuer)是C96的衝鋒手槍版本。西班牙槍械生產商阿斯特拉在1927年至1928年起開始生產可全自動射擊的毛瑟手槍,並以可拆式彈匣供彈。阿斯特拉將這批手槍出口至遠東地區[1]。後來毛瑟亦在1932年起自行生產自家正版的C96全自動“速射型”[1],其沒有官方型號名稱但廣泛被外界依慣例稱為M1932,亦有大量出口至中華民國及西班牙內戰後期的西班牙第二共和國。德意志國防軍在二戰時亦有少量裝備,並為其正式定名M712[1]。
在美國於1934年執行的國家槍械法案中,毛瑟M1932速射型被歸類為機槍,進口美國時每把需付200美元稅金,可拆式彈匣供彈半自動型亦有出口至美國市場,在戰後依納粹德軍命名而取名M711。
M1896騎兵卡賓槍(德語:M1896 Kavallerie Karabiner),為輕裝騎兵而設的卡賓槍改型,使用12吋(早期型)或15吋(後期型)槍管,但因不獲軍方採用及銷情不理想而在1899年停産。
M1898卡賓手槍(德語:M1898 Pistol Carbine)為把槍托與握把結合的卡賓槍型。
一戰期間,德意志帝國陸軍向毛瑟購買了150,000把9×19毫米口徑C96衍生型,但至一戰結束前只完成了約137,000把[1]。與本為制式手槍的魯格P08作搭配,為了避免士兵誤用7.63毫米彈藥,這種9毫米口徑的C96在木制握把刻印了一個紅色的「9」字作記號,因此被稱為「紅色九號」[6]。
德意志帝國在1919年簽署的凡爾賽條約中,限制了手槍槍管長度及口徑[7],為了順從條約,戰後的德國政府把一戰時的「紅色九號」槍管切短至只有4吋,並改名為M1920。
隨後毛瑟在1920至1921年亦有將此截短型作商業銷售,此型號裝有比「紅色九號」較小的握把,配3.9吋(99毫米)槍管[8],改用7.63×25毫米毛瑟手槍子彈,另有為了取代9×19毫米口徑及9×25毫米口徑出口型的8.15×25.2毫米毛瑟手槍子彈試驗型,但沒有推出。
毛瑟在1921至1930年量產7.63×25毫米口徑型,波羅的海地區的波蘭人、立陶宛人、白俄羅斯人及自由軍團皆有裝備,蘇俄布爾什維克政府(包括新紅軍)及初期的蘇聯在1920年代亦大量購買和裝備[9],多數派政府把此型號取名為「截短型」[9],其體積亦適合作隱藏式攜帶[10]。
由於簡單可靠易攜帶受當時各國青睞,故毛瑟C96手槍先後透過德國原廠授權或私下,在各國進行仿製。概況如下:
美國的Oyster Bay Industries推出了C96的可拆式彈匣改裝套件,改裝包括拆除機匣底版,供彈彈簧及加裝彈匣釋放鈕和相關部件,並對應其專門生產的10發或20發9毫米彈匣,新的9毫米口徑上機匣亦可對應Red 9及7.63毫米標準型C96上。
西班牙Astra(Astra-Unceta y Cia)的仿制型名為Astra Model 900,設計與C96相似(包括木制槍托),但1942年前的版本沒有槍機鎖[1],Astra Model 900亦有出口至抗日戰爭前的中國[1],其餘則用於西班牙內戰及1940年至1943年的納粹德國[1]。
民國軍閥時期,山西省都督閻錫山在太原建立了兵工廠,閻錫山為其屬下部隊配備仿制的.45口徑的湯普森衝鋒槍,但其配備的仍為C96 7.63毫米口徑令後勤供應困難。閻錫山決定生產.45 ACP版本的C96,令後勤供應簡化[11],此型號在1929年起在太原兵工廠定名為「十七式」,槍身刻有「民国拾捌年晋造」及「壹柒式」標記[11]。十七式配10發固定式彈倉,以兩個5發桥夹裝填。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由於口徑與所用武器不同,大部份十七式被作廢金屬熔掉,但仍有小數流到海外。[11]
漢陽兵工廠在1923年開始仿制毛瑟C96,發射7.63×25毫米毛瑟手槍子彈,約制造了13,000把[12]。
中国人民解放军針對基層軍官設計的手槍,仿M712 Schnellfeuer,握把使用64式手槍握把,使用7.62×25mm 51式手槍子彈,子彈容量分別為10、20發,可單發或全自動射擊,附加肩托有兩種,一般及附刺刀肩托[13]。
毛瑟C96同時出現在許多國家的電影、電視劇和文藝作品當中,亦因該槍曾一度流行於中國境內而令幾乎每部與北伐戰爭、抗日戰爭和國共內戰有關的影視作品都會出現它的身影。
以下是部份出現毛瑟C96及其衍生型的作品
其实“第一枪”的说法只是南昌起义在中国革命史上开创性意义的象征性概括,并不是指哪支枪先打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