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田神社(日语:長田神社/ながたじんじゃ Nagata-jinja */?)是日本兵庫縣神戶市長田區長田町的神社,社格是名神大社、官幣中社和別表神社,祭神是事代主神[1]。文化財方面,黑漆金銅裝神輿是重要文化財,本殿、幣殿、拜殿、東樂所、西樂所、透塀(日语:塀)和門、天照社、八幡社、月讀社、出雲大社、蛭子社、松尾社、神門、神符(日语:神札)授與所以及附屬屋、廻廊和側門以及神樂殿是登錄有形文化財,石造燈籠是重要美術品(日语:重要美術品),與「太刀拵」和「長田神社古式追儺式」同為兵庫縣指定文化財(日语:兵庫県指定文化財一覧),「長田神社的樟樹」則是神戶市指定文化財[2]。
神社位於苅藻川和新湊川(日语:湊川 (兵庫県))交匯處以北的苅藻川西岸[3],行政區劃原為攝津國八部郡長田鄉,後為長田村、林田村(日语:林田村 (兵庫県八部郡))和神戶市林田區[4]。名稱方面,長田源於地名,根據《延喜式神名帳》金剛寺(日语:金剛寺 (河内長野市))本、武田本(日语:武田祐吉)和吉田家(日语:吉田家)本記載長田神社的發音均為清音的Nakata(なかた),《和名類聚抄》也同樣記載長田鄉以清音發音,後世濁音化後才變成Nagata(ながた)[5]:149-152。
神社在文獻上最早以「長田神」之名見於大同元年(806年)的《新抄格勅符抄(日语:新抄格勅符抄)》,由於神戶制(日语:神戸 (民戸))源於大化改新,因此「長田神」之名推測也可以追溯至這個時期。「長田神社」的名稱雖然最早見於《延喜式神名帳》,不過直至近世為止,各種略稱也見於不同的文獻上。從平安時代末期至室町時代為止,以「長田社(長田御社)」、「長田宮」和「長田大明神」的稱呼為主,安土桃山時代、江戶時代以至明治維新為止則以「長田宮」和「長田大明神(長田大明神宮)」為主流,也有神社或氏子誇稱神社為「長田大神宮」或「長田大社」的例子[5]:149-152。
根據《日本書紀》神功皇后攝政元年2月條,神功皇后在遠征新羅後於回程快要返抵難波時,船隻由於無法前行而折返至務古水門(日语:大輪田泊),並且通過占卜獲得神諭,供奉事代主命於長田國,並且由山背根子(日语:山背国造)之女廣田社祭主葉山媛之妹長媛作為祭主而鎮座於長田國。長田國的範圍推測是面向瀨戶內海,背靠高取山(日语:高取山 (兵庫県))和鐵拐山(日语:鉄拐山),東至湊川(日语:湊川 (兵庫県)),西至須磨一谷的攝津國和播磨國邊界[註 1],大致是神戶市長田區、兵庫區、須磨區和北區南部一帶,其中高取山也被視為神社的神奈備(日语:神奈備)[3][6]。
根據《新抄格勅符抄》記載,神社在大同元年時於攝津國內有41戶神戶[5]:115。天安3年正月27日(859年3月5日),根據《日本三代實錄》記載,長田神自從五位上勳八等升至從四位下勳八等[5]:109。貞觀9年(867年)8月,神社祈求五穀豐收,並且在9月11日(10月12日)獲報賽。元慶元年6月14日(877年7月27日),神社獲祈雨奉幣(日语:奉幣),神社在《延喜式》臨時祭中也是85座祈雨神之一,於《延喜式神名帳》中也獲列為名神大社。天慶2年7月8日(939年7月26日),根據《本朝世紀》記載,神社再獲祈雨奉幣[3]。應和3年7月15日(963年8月7日),根據《日本紀略》記載,神社與伊勢神宮、坐摩神社、垂水神社(日语:垂水神社 (吹田市))等28座神社獲祈雨奉幣[5]:140-141。正曆5年4月27日(994年6月8日),根據《本朝世紀》記載,為了平息去年發生瘟疫,神社獲臨時的奉幣。寬仁元年10月2日(1017年10月24日),根據《左經記(日语:左経記)》記載,神社獲奉上一代一度幣帛神寶等(日语:神階)。保安元年(1120年),根據收錄於《九條家冊子本中右記(日语:中右記)裏文書(日语:紙背文書)》內的《攝津國正稅帳(日语:正税帳)案(日语:案文)》記載,神社有32烟神戶。永萬元年(1165年)6月,根據收錄於《宮內廳書陵部所藏文書》內的《神祇官諸社年貢(日语:年貢)注文(日语:注文)》記載,神社有份向神祇官繳納年貢[3]。
明治5年(1872年)10月,神社獲列為鄉社,1874年6月30日升為縣社。1885年4月22日,神社獲列為官幣小社,同年7月13日由兵庫縣令內海忠勝(日语:内海忠勝)作為敕使(日语:勅使)前往參拜奉幣[5]:125-129。此外,神社也先後在《大日本帝國憲法》和《皇室典範(日语:皇室典範 (1889年))》制定、日俄戰爭、日德戰爭(日语:日独戦争)、大正天皇大嘗祭(日语:大嘗祭)、昭和天皇大嘗祭、太平洋戰爭和大東亞戰爭等事件時獲奉幣[5]:144-145。1896年12月21日,神社由於日本在甲午戰爭中勝出而獲升至官幣中社[5]:131。
1923年7月27日和1940年8月24日,神社先後獲高松宮宣仁親王和李垠前往參拜,並且均獲奉上玉串料(日语:玉串)[5]:145。1948年9月30日,神社本廳制定「幹部和職員去留相關規定」(役職員進退に関する規程,《規程第15號》),神社列於其中第五條提到的「記載於別表的神社」(別表に掲げる神社)之內,即別表神社[7]。1954年4月6日、1956年10月28日和1967年4月11日,神社先後在國土綠化大會(日语:全国植樹祭)、國民體育大會(日语:第11回国民体育大会)以及全國植樹祭(日语:全国植樹祭)時獲昭和天皇奉幣[5]:145。1995年1月17日,阪神大地震爆發,神社的本殿等社殿在地震嚴重受損,附屬屋倒塌,馬場先大鳥居等四座大鳥居以及約80座燈籠和石造建築均全數損毀,與此同時神社開放參集殿作為避難所,容納鄰近的約150名災民達一個月左右,並且開放為聯絡地點以及作為慈善廚房來賑災[6]。
神社的領地推測分佈於兵庫中庄和兵庫下庄。正安元年(1299年)11月,根據《左衛門少尉(日语:左衛門尉)伴某寄進狀案》記載,神社獲寄進長田村的1反(約991.74平方米)作為長田社法花轉讀費[3]。建武元年8月16日(1334年9月4日),神社獲公文右衛門太郎寄進兵庫井門庄內公文名字Koga(コガ,推測為久我)的田地1反作為修理費[5]:487-488。建武3年(1336年)11月,根據《長田社愁狀案》記載,神社最先領有的領地7町(約0.07平方公里)以及兵庫中庄內公文名8町(約0.08平方公里)原本設有新補地頭,不過擔任地頭的品河孫次郎在同年5月爆發的湊川之戰時於楠木正成麾下參戰而導致領地無人管治,因此支持足利尊氏,並且在鵯越(日语:鵯越)戒備的社人(日语:神人)要求將領地寄進至神社[3]。建武4年4月16日(1337年5月16日,延元2年),神社獲足利方的沙彌寄進兵庫庄公文名內十二條二里十坪的田地1反[註 2]。永正12年11月11日(1515年12月16日),神社獲勝福寺(日语:勝福寺 (神戸市))法泉坊僧人快宥寄進坪許山的田地1反[5]:492-494。
天正7年(1579年)3月,根據《荒木志摩守等連署狀》記載,神社獲花隈城(日语:花隈城)城主(日语:城主)荒木元清(日语:荒木元清)等人保護。天正15年(1587年)9月,神社獲朝日姬寄進長田村內50石作為領地。慶長15年9月11日(1610年10月27日),神社獲青木一重寄進長田村內15石[3][5]:495-496。元和4年7月28日(1618年9月16日),神社的領地獲攝津尼崎藩藩主戶田氏鐵安堵,其後也獲尼崎藩藩主青山幸成、青山幸利(日语:青山幸利)和青山幸明(日语:青山幸督)安堵。正德4年正月15日(1714年3月1日),神社獲下總古河藩藩主土井利里(日语:土井利里)安堵,其後也獲歷任古河藩藩主安堵[5]:465。
寬延4年5月1日(1751年5月25日),神社獲則光六郎兵衛寄進西尻池村字垣田1反20步(約1057.85平方米)以及字久保8畝26步(約879.34平方米),同時也獲國武源兵衛寄進西尻池村字Hakada(はかだ)1反1畝(約1090.91平方米)[註 3]。嘉永5年(1852年)10月,神社獲專右衛門寄進長田村內2畝29步(約294.21平方米)的田地作為神樂的費用[5]:515-521。1878年,神社的領地涵蓋池田村字式地免的御神饌(日语:神饌)田1反3畝10步(約1322.31平方米)、西尻池村字Tano木(たの木)1反1畝(約1090.91平方米)、長田村字三度佐2畝29步、長田村字小池之子(小池ノ子)的燈明田1畝10步(約132.23平方米)以及長田村字瀧谷(滝ヶ谷)的燈明山1反5畝8步(約1514.05平方米)[5]:523。
根據貞享和元祿年間(1684年至1704年)的《攝津國八部郡中庄長田社中諸色書付》記載,神社境內(日语:境内)東西長約28間(約50.91米),南北長115間(約209.09米)。1873年10月,根據《長田村社寺調書》記載,神社境內面積達約1町8畝14步(約10757.02平方米),1874年8月時則是3360坪(約11107.44平方米),1919年5月30日則從4143坪7合(日语:合)1勺(日语:勺)(約13698.21平方米)減至4098坪7合4勺(約13549.55平方米)[5]:183-189。1948年12月24日,神社作為宗教用途免費取得部分國有地,境內面積也增至4250坪(約14049.59平方米)[5]:189-191。
1974年,神社獲神戶市指定為市民之森,面積是3,200平方米,境內長有黑松(日语:クロマツ)、樟樹、羅漢松、烏岡櫟、姬松、鐵冬青、珊瑚樹和荷花玉蘭等樹木,另外也獲指定為市民公園[8]。神社的兩棵樟樹是神戶市指定文化財,樹圍分別是6.2米和5.12米,樹高則是22米和20米,附生植物以瓦韋為主,也有八角金盤、日本女貞和朴樹等等[9],楠宮稻荷神社的樟樹則是「神戶的名木」,樹圍約5米,樹高超過20米[10]。
1924年1月2日的深夜1點30分,拜殿的千鳥破風由於漏電而失火,本殿、幣殿和拜殿等玉垣(日语:玉垣)內的社殿均全數焚毀,天照大御神社、八幡社、透塀、東門和西門則一半焚毀。1928年5月14日,神社完成重建。1961年至1963年,神社展開修建,其中包括增設儀式殿以及擴建社務所,工程由竹中工務店負責[5]:237-248。1979年12月,參集殿落成。1980年10月,神社修葺本殿等社殿、神門以及廻廊的屋頂,寶物庫和茶室等也相繼落成[11]。
本殿、幣殿、拜殿、東樂所、西樂所、透塀和門、神門、神符授與所和附屬屋、廻廊和側門以及神樂殿建於1928年。本殿佔地25平方米,為三間(日语:柱間)社流造建築[12]。幣殿位於本殿和拜殿之間,為切妻造建築,佔地18平方米,坐南向北,長14尺(日语:尺)4寸(約4.36米),寬13尺5寸(約4.09米),建有蔀(日语:蔀)[13]。拜殿位於幣殿前方,與其融為一體,佔地143平方米,為入母屋造建築,正面建有向拜和軒唐破風[14]。神門位於拜殿以南,為切妻造建築,正面寬7.1米,為三間三戶的八腳門[15]。神符授與所和附屬屋位於神門以東,佔地24平方米,其中神符授與所是入母屋造建築,坐北向南,長12尺(約3.64米),寬18尺(約5.45米),附屬屋則是兩下造建築,坐東向西,長8尺(約2.42米),寬6尺(約1.82米)[16]。
東樂所和西樂所分別位於拜殿背面的東西兩側,佔地16平方米,均為長寬2間(約3.64米)的入母屋造建築,坐東向西,入口則分別朝西和朝東而建[17][18]。透塀和門佔地49平方米,為切妻造建築,透塀從東樂所和西樂所延伸,以包圍本殿的形式而建,東西兩邊的透塀各八間,北面是十間,門則建於北面透塀的中間,為棟門(日语:棟門)形式的後門[19]。廻廊和側門位於神門和神符授與所之間,佔地60平方米,為兩下造建築,長8尺(約2.42米)[20]。神樂殿位於脇門右前方以及拜殿東南方,朝西而建,佔地32平方米,為入母屋造建築,長12尺(約3.64米),寬21尺(約6.36米)[21]。
神社的攝末社有天照皇大御神社、八幡社、月讀社、松尾社、出雲大社、蛭子社和楠宮稻荷社。天照皇大御神社和八幡社的祭神分別是天照大神和應神天皇[22],社殿建於1928年,均位於透塀內,分別是本殿以東和以西處,佔地1平方米,均為一間社流造建築,長2尺2寸(約0.67米),寬2尺7寸(約0.82米),向拜長1尺8寸(約0.55米)[23][24]。楠宮稻荷社的祭神是倉稻魂神[22],以赤魟繪馬著稱,並且相傳有助於治療各種疾病,尤其是痔瘡[25]。
月讀社、松尾社、出雲大社、蛭子社均建於寬延4年至文政12年(1751年至1829年),均為一間社流造建築。月讀社的祭神是月讀[22],社殿在1928年轉移至拜殿以東處,朝西而建,佔地1平方米,長2尺3寸(約0.7米),寬2尺4寸(約0.73米),向拜長1尺9寸(約0.58米)[26]。松尾社的祭神是大山咋神和春日神[22],社殿在1928年轉移至拜殿向拜部分以東處,位於月讀社南邊,佔地0.81平方米,火災前原本位於覆舍(日语:覆堂)內,長2尺1寸(約0.64米),寬2尺3寸(約0.7米),石造底座建有龜腹(日语:基壇),與天照皇大御神社和八幡社類同[27]。
出雲大社的祭神是大國主[22],社殿在1928年轉移至西樂所以西處,朝東而建,佔地1.1平方米,長3尺3寸(約1米),寬2尺4寸(約0.73米)[28]。蛭子社的祭神是蛭子神[22],社殿在1928年轉移至拜殿以西處,朝東而建,旁邊是出雲大社,佔地0.79平方米,長2尺1寸1分2尺(約0.61米),寬2尺3寸,向拜長1尺5寸9分1尺(約0.3米),高10尺9寸4分10尺(約3.03米)[29]。
神社的神職最早可以追溯至見於《日本書紀》的長媛,其後見於《續日本後紀》承和2年(835年)10月條的長我孫葛城也被認為是神社的神職,神主職的世襲則始於大中臣氏(大中氏),根據《大中氏系譜》記載,總共有55任,並且稱原本均有補任狀(日语:補任状),不過大部分在寬文年間被延燒,僅有保元至延慶(1156年至1311年)以及寶曆至嘉永(1751年至1854年)的文書沒有被燒毀[5]:362。
保元4年3月2日(1159年3月23日),根據收錄於《大中文書》內的《散位(日语:散位)平某下文(日语:下文)案》記載,大中臣行宗在控訴後獲補任(日语:補任)為正神主職。建久6年(1195年)10月,根據《某下文案》記載,大中臣盛行奉命執行社務。承久2年(1220年)2月,根據《神主職補任狀(日语:補任状)案》記載,大中臣盛清獲任命為神主職。然而,由於盛清據稱為庶子,因此盛行的嫡子景盛在貞應元年(1222年)控訴要求繼任神主職。根據同年8月的《大中臣景盛愁狀案》記載,景盛雖然是盛行的嫡子,但是在盛行死後的承久3年(1221年)冬天時不但被驅逐出領地,連麥田也被收割掉[3]。
寬喜3年12月(1231年12月或1232年1月),根據《神主職補任狀案》記載,景盛獲兵庫下庄地頭、領地田井村、板井戶村、須馬村、中野田、中村、尻池村以及野田村的長者和刀禰(日语:刀禰)擔保聯署[註 4],最終成功獲補任為神主職。應長元年5月8日(1311年5月26日),根據《某書下案》記載,神主四郎(推測為盛清)由於干犯不法行為,其神主職改由其幼子龜鶴擔任[3]。
神社獲列為官幣小社後,由內務省任命的首任宮司是林源吾,其後宮司先後由林立守、檜垣常伯、赤川戇助(日语:赤川戇助)、金原利道、矢野豁、宮原正喬、米野一馬、藤卷正之、吉村清享、高根政次郎、菊池武文、滿井成吉和津田信基擔任[5]:410-411。
神社的氏子地區以舊長田村、東尻池村、西尻池村(日语:林田村 (兵庫県八部郡))、池田村、西代村和西須磨村(日语:須磨町)為中心[註 5],總共分為15部20地區,分別是長田、池田、長田北(丸山、名倉)、長田東、長田中、長田南、御菅、尻池北、運南(吉田金平、御崎濱中)、尻池南(真野、南協)、西尻池、真陽、西須磨、西代(北、南)、御神樂(北和南)[30][5]:431-432,氏子人數在1965年的國勢調查中達56,258戶[5]:459。元祿3年(1690年),根據《元祿鄉帳》記載,當時的氏子人數是長田村141戶618人、池田村30戶175人、西代村79戶303人、東尻池村131戶675人、西尻池村104戶616人和西須磨村123戶723人。元祿14年(1701年),根據《八部郡宗門並家數和人數御改(日语:宗門人別改帳)惣寄目錄》記載,氏子人數是長田村148戶698人、東尻池村141戶688人、西尻池村31戶143人和西須磨村125戶805人[5]:431-432。
明治4年7月4日(1871年8月19日),氏子調(日语:氏子調)開始實施後,神社稱氏子地區在以前遍及攝津國湊川至境川,涵蓋長田村、東尻池村、西尻池村、中村、駒林村(駒ヶ林村)、野田村、東須磨村、西須磨村、多井畑村、車村、白川村、奧妙法寺村、口妙法寺村、大手村、板宿村、西代村、池田村、夢野村、石井村、烏原村和兵庫津(日语:大輪田泊)[註 6]。明治5年3月24日(1872年5月1日),長田村、東尻池村、吉田新田村、西尻池村、池田村、西代村和西須磨村定為神社的氏子地區[註 7]。1874年8月,根據《當社諸願伺屆書類綴込》記載,氏子總共有693戶,1877年的《長田神社昇格願書綴》也有同樣的記載。1891年,氏子增至1,142戶,1901年8月再增至3,117戶。1906年,氏子地區變為長田村、東尻池村、西尻池村、池田村、西代村和西須磨村,吉田新田村被認為東尻池村的一部分。1924年3月,氏子增至20,000戶,1927年8月時是28,094戶,1935年9月時是39,318戶,1946年時是33,960戶,1960年時則是48,006戶[5]:455-459。
有別於一般的驅鬼形式,神社的古式追儺式視鬼為神使,由其代替神明來消災解難,與生剝鬼、御白樣等一脈相乘。神事最早可以追溯至室町時代,參加者分別擔任七種鬼、太刀役以及稱為肝煎的負責人等,總共有數十人,以前僅長田村的村民才能參與。參加者在儀式前一天先各自在鬼宿和太刀役宿閉門不出,扮演鬼的參加者為了洗滌心身而屢次練習將井水從頭倒下,儀式當天早上則直接在須磨海岸(日语:須磨海岸)的海裡洗滌心身[32]。
儀式當天在社殿前方設置舞台,於拜殿正面擺放象徵日月天地的泰平之餅,裝飾有餅花,餅花是穿有餅和溫州蜜柑的柳枝,象徵宇宙、繁星以及眾人,左右也擺放有象徵日本諸國的六十四州之餅,並且以榊葉作為裝飾,舞台中央則擺放有十二塊影之餅,又稱為鬼之餅,象徵一年十二個月。節分祭在正午12點半開始,眾人在參列後帶同鬼面具前往鬼室裝扮,同時以忌火(日语:忌火)點燃舞台兩側作為篝火[32]。
下午1點半,伴隨著太鼓和螺號聲,七種鬼手持由秸稈而製的火把和各種物品來獻舞,其中一番太郎鬼、赤鬼、青鬼、姥鬼和呆助鬼是在舞台上從太刀役處拿太刀,餅割鬼和尻Kujiri鬼(尻くじり鬼)則分別拿斧頭和槌子,最後以其劈開泰平之餅、六十四州之餅和影之餅,象徵消災解難。七種鬼的主角稱為餅割鬼,為負責劈開餅的鬼之一,必須先扮演過其他各種鬼才有資格擔任。七種鬼作為神使以火把將各種災難燒毀,以太刀的利刃將迎面而來的壞事砍掉。此外,信眾會將火把的灰燼作為祓而從頭撒下,也會將燒剩的火把掛在家門來祈福,並且吃餅花來祈求闔家平安[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