翅翼龙(学名:Epapatelo,意为“翅膀”)是安哥拉纳米贝省晚白垩世莫丘奥组(英语:Mocuio Formation)发现的一属无齿翼龙类(英语:Pteranodontia)翼龙。属下包括单一物种翅蜥龙(E. otyikokolo),所知于部分左肢骨骼。[1]
自2005年以来,安哥拉古生物学项目(Projecto PaleoAngola)便在本蒂亚巴河开展了发挖活动。这也是历史上首次在安哥拉发现翼龙遗骸。发现的化石包括属于至于11具个体的14件标本。其中两件代表新分类单元翅翼龙。[1]
2022年,模式种翅蜥龙(Epapatelo otyikokolo)由亚历山德拉·费尔南德斯(Alexandra E. Fernandes)、奥克塔维欧·马帝尤斯(Octávio Mateus)、布里安·安德列斯(Brian Andres)、迈克尔·波尔辛(Michael J. Polcyn)、安妮·舒普(Anne S. Schulp)、安东尼奥·奥林皮奥·贡萨尔维斯(António Olímpio Gonçalves)和路易斯·雅各布(Louis L. Jacobs)等人命名并描述。其学名源自当地游牧民族所用的语言“Nhaneca”。属名Epapatelo意为“翅膀”,种名otyikokolo意为“蜥蜴”。[1]
正模标本MGUAN-PA650发现于莫丘奥组的砂岩层中,后者是一处距今7164至7140万年的早马斯特里赫特阶海相沉积层。标本由与左尺骨相连的部分左肱骨组成。副模标本(英语:paratype)MGUAN-PA661包括关节连接的左尺骨及桡骨。所有骨骼均为三维立体保存,无明显压缩。它们全部是在15公顷的区域内收集的。蛇颈龙目的心鸦龙亦发现于莫丘奥组。[1]
正模标本翼展估计为4.8米(16英尺)。副模标本可能是具较大型的个体,翼展长达5.6米(18英尺)。本蒂亚巴河发现的某些材料疑似属于更大的个体。正模标本第四掌骨长度推测为46厘米(18英寸)。安哥拉的其它地方发现的部分第四指至少83厘米(33英寸)长。[1]
费尔南德斯等人(2022年)在系统发育分析中将本属恢复为神鸟翼龙和翠鸟翼龙的姐妹群。三者与夜翼龙科组成新演化支远夜翼龙类(英语:Aponyctosauria)。[1]
特提斯翼龙 Tethydraco
长头无齿翼龙 Pteranodon longiceps
斯氏无齿翼龙(乔斯坦伯格翼龙) Pteranodon sternbergi
阿拉摩翼龙 Alamodactylus
伏尔加翼龙 Volgadraco
白垩鸟龙 Cretornis
翅翼龙 Epapatelo
神鸟翼龙 Simurghia
翠鸟翼龙 Alcione
穆氏翼龙 Muzquizopteryx
拉氏夜翼龙 Nyctosaurus lamegoi
巨大夜翼龙(巴巴里翼龙) Nyctosaurus grandis
小夜翼龙 Nyctosaurus nanus
纤细夜翼龙 Nyctosaurus gracil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