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翼龙(学名:Ardeadactylus,取自Ardea——意为“鹭”,也是鹭属的学名——及dactylus,意为“手指”)是梳颌翼龙超科翼龙已灭绝的一个属,来自德国南部巴伐利亚州晚侏罗世索尔恩霍芬石灰岩。属下包括单一物种长颈鹭翼龙(Ardeadactylus longicollum),最初被视为翼手龙的一个种:长颈翼手龙。[1]
目前仅存两件标本:1874年发现的SMNS 56603(原SMNS 5802)——一件来自努斯普林根的标本,最初认为属于苏维汇翼手龙(现为鹅喙翼龙)[2]——及展示于艾希施泰特侏罗博物馆(英语:Jura Museum)的新模标本(英语:neotype)JME-SOS 2428。其它已知标本还包括克里斯汀·埃里希·赫尔曼·冯·迈尔(英语:Christian Erich Hermann von Meyer)(Christian Erich Hermann von Meyer)1854年命名模式种长颈翼手龙时指定的正模标本,[3]但其已于二战期间遗失。[1]原正模标本由颅骨、颈部及躯干前段组成,于1853年在艾希施泰特附近发现,并于同年由路德维希·弗里希曼(英语:Ludwig Frischmann)(Ludwig Frischmann)教授为了Herzoglich Leuchtenbergische Naturalien-Kabinett的藏品所收购。[3]其毁坏促使彼得·韦尔恩霍费尔(英语:Peter Wellnhofer)(Peter Wellnhofer)于1970年指定了新模标本。[4]
鹭翼龙被想象为一种鹭似的有长颈和长腿的食鱼者。[1]其整体外观与古老翼手龙相似,但体型貌似更大。班尼特(2013年)估计新模标本翼展为1.45米(4.8英尺),来自侏罗博物馆的归入标本较之则要大10%左右。[1]长颈鹭翼龙双颚各有15颗牙齿,数量少于古老翼手龙,但尺寸大于后者,表明其可以捕食更大的鱼。[1]
史蒂文·维多威克(Steven Vidovic)与大卫·马提尔(David Martill)2017年的一项系统发育分析发现鹭翼龙属于黎明神龙翼龙科(英语:Aurorazhdarchidae)并且是黎明神龙翼龙的姐妹群。分支图如下:[5]
风翼龙 Aerodactylus
环河翼龙 Huanhepterus
鹭翼龙 Ardeadactylus
黎明神龙翼龙 Aurorazhdarcho
鹅喙翼龙 Cycnorhamphus
飞龙 Feilongus
莫干翼龙 Moganopterus
梳颌翼龙科 Ctenochasmatidae
然而,尼古拉斯·朗里奇等人2018发现了梳颌翼龙超科的不同演化关系,并在分析中将鹭翼龙归入梳颌翼龙科。分支图如下:[6]
梳颌翼龙 Ctenochasma
南翼龙 Pterodaustro
北票翼龙 Beipiaopterus
格格翼龙 Gegepterus
花园翼龙 Kepodactylus
鸢翼龙 Elanodactylus
匙喙翼龙 Plataleorhynchus
颌翼龙 Gnathosaur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