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翼龙(学名:Cryodrakon,意为“严寒之龙”)是神龙翼龙科翼龙的一个属,生存于晚白垩世期间的今加拿大一带。属下包括单一物种北风寒翼龙(Cryodrakon boreas),发现于恐龙公园组。[1][2][3]
自1972年来,阿尔伯塔省便有发现大型神龙翼龙科骨骼的报道,这也是加拿大发现的首批翼龙化石。[4]它们有时被归入风神翼龙未定种。[5]迈克尔·哈比卜(Michael Habib)的后期研究表明其代表科学意义上的新分类单元。[2]
2019年,模式种北风寒翼龙(Cryodrakon boreas)由哈比卜与大卫·霍恩(David William Elliott Hone)及弗朗索瓦·塞里恩(François Therrien)共同命名并描述。属名取自希腊语κρύος/kryos(冰冻的、寒冷的)及δράκων/drakon(龙)。种名意为“属于玻瑞阿斯(北风)的”,也可直译为“来自北方的”。[1]哈比卜曾考虑将种名取为Cryodrakon viserion以致敬《权力的游戏》中的冰龙。[2]
正模标本TMP 1992.83发现于恐龙公园组的一层中,时间可追溯至坎帕阶晚期(7670至7430万年前),而发挖地点位于该时期较下层或较古老边界附近。标本由缺少颅骨的部分骨骼组成,包括四节颈椎、一根肋骨、一个肱骨、一个翼骨、一个第四掌骨、一个胫骨及一个跖骨。[2]该骨骼于1992年在Q207采石场中出土,并于1995年报道及部分描述。[6]骨骼脱节但彼此关联,代表一只发育不成熟的动物。它是除那些单独的骨头外在加拿大发现的唯一翼龙骨骼。[7]
恐龙公园组的所有已知神龙翼龙科材料均被归入该物种。其中包括颈椎TMP 1996.12.369、TMP 1981.16.107、TMP 1980.16.1367、TMP 1989.36.254和TMP 1993.40.11;肩胛乌喙骨TMP 1981.16.182;尺骨TMP 1965.14.398;第四掌骨TMP 1979.14.24、TMP 1987.36.16和TMP 2005.12.156;翼指骨TMP 1972.1.1、TMP 1982.19.295和TMP 1992.36.936以及股骨TMP 1988.36.92。这些骨骼代表各年龄段的个体,其中包括幼龙及一件大型成体标本。大部分骨骼皆属于中等体型的动物。2019年仅有颈椎被详细描述,身体其它部位骨骼则早在2005年就已描述过。[2]
材料属于各种体型的个体。标本TMP 1996.12.369是一节仅有10.6毫米(0.42英寸)长的第四颈椎,属于一只翼展估计约2米(6.6英尺)宽的幼年动物。[1]包括正模标本在内的大部分骨骼尺寸与劳氏风神翼龙相似,[1]表明翼展长约5米(16英尺)。[2]原于1982年错误鉴定为腿骨的标本TMP 1980.16.1367实则是一节第五颈椎,原始长度估计为50厘米(1.6英尺),表明该动物的体型几乎与诺氏风神翼龙正模等同,[1]后者翼展最初估计为13米(43英尺),[5]但后来缩小为10米(33英尺)。[1][2][8]
寒翼龙比例近似风神翼龙及其它长颈衍生神龙翼龙科,尽管较粗壮的骨骼可能表明其稍重一些。[1]
可根据颈椎上的两项特征区分寒翼龙和其它所有已知神龙翼龙科。侧气腔孔即一对连通神经管两侧气腔的小孔位于神经管(英语:neural tube)下缘附近,而其它神龙翼龙科(欧洲神龙翼龙除外)则位于更高的位置上。第二项鉴定特征与后外关节突(英语:exapophyses)即靠近椎骨间突出后连接面(髋臼)的大型骨突有关。寒翼龙后外关节突宽且短,与髋臼明显分离,关节面均朝向下方。[1]
寒翼龙于2019年被归入神龙翼龙科。未给出精确的系统发育分析以阐明其与其它神龙翼龙科的确切关系。寒翼龙可能是北美已知最古老的神龙翼龙科。[1]后来布里安·安德烈斯(Brian Andres)于2021年进行了有关风神翼龙的系统发育分析,并将寒翼龙纳入其中。寒翼龙与短喙韦氏翼龙及诺氏风神翼龙、劳氏风神翼龙、怪物哈采格翼龙和费拉德菲亚阿氏翼龙共处于一个三分支中。研究结果如下。[9]
古神翼龙科 Tapejaridae
准噶尔翼龙形态类 Dsungaripteromorpha
朝阳翼龙科 Chaoyangopteridae
辐射翼龙 Radiodactylus
蒙大拿神翼龙 Montanazhdarcho
神龙翼龙亚科 Azhdarchinae
磷矿翼龙 Phosphatodraco
咸海神翼龙 Aralazhdarcho
欧洲神龙翼龙 Eurazhdarcho
浙江翼龙 Zhejiangopterus
韦氏翼龙 Wellnhopterus
寒翼龙 Cryodrakon
哈采格翼龙 Hatzegopteryx
阿氏翼龙 Arambourgiania
风神翼龙 Quetzalcoatlus
寒翼龙被认为拥有飞行能力,[2]如此则将成为已存在过的最大飞行生物(英语:Pterosaur size)。[3]目前认为,与寒翼龙相似的神龙翼龙科翼龙或许可在地面行走时以捕食小型动物为生,类似现代的非洲秃鹳。[10]
出土寒翼龙化石的恐龙公园组保存有大量来自冲击及沿海平原环境的化石。两种环境均经历高降水、高温及高湿度,随时间推移而越发接近沼泽。[11]植食性恐龙种类繁多,包括鸭嘴龙类的赖氏龙亚科与栉龙亚科、角龙类的尖角龙亚科与开角龙亚科及甲龙类的结节龙科与甲龙科,可以不同水平植被为食。[7][12]掠食者的生态位则由小型手盗龙类兽脚类、中型幼年暴龙科及成年暴龙科所占据。[13]
发现部分骨骼被驰龙科啃食过,疑似为蓝氏蜥鸟盗龙。其中一块骨头上发现一颗断裂的牙齿,据作者称可能表明这块有较薄骨壁的骨骼“一定非常坚硬”。[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