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翼龍屬(屬名:Brasileodactylus)是翼龍目鳥掌翼龍科的一屬,化石發現於巴西塞阿臘州Chapada do Araripe的下桑塔納組,年代為白堊紀的阿普第階。
在1984年,翼龍類學家亞歷山大·克爾納(Alexander Kellner)將這些化石進行敘述、命名,模式種為阿拉利坡巴西翼龍(B. araripensis)。屬名意為「巴西的手指」;種名則是以化石發現處的Araripe Plateau為名。
正模標本(編號MN 4804-V)只有一個部分下頜。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化石被歸類於巴西翼龍,包含:一個下頜、一個上下頜的前段、一個破碎的身體骨骼、以及一個42.9公分長的頭顱骨。另外,一個下頜、左翼近端骨頭被歸類為巴西翼龍的未確定命名種(Brasileodactylus sp. indet.)。
巴西翼龍是種中型翼龍類,翼展估計接近約4公尺。巴西翼龍具有長而間狀的口鼻部,嘴部前段具有圓椎狀牙齒,牙齒長而細、向前傾斜。巴西翼龍的口鼻部、下頜沒有冠飾,這點不同於巴西的其他翼龍類。
亞歷山大·克爾納命名巴西翼龍時,將牠們歸類於鳥掌翼龍科。之後在1991年,克爾納將其改歸類於翼手龍亞目的分類未定屬。在2000年,克爾納提出巴西翼龍與古魔翼龍科有相似處。在2001年,大衛·安文(David Unwin)也提出巴西翼龍類似古魔翼龍,之後撤回這個意見。在2003年,埃伯哈德·弗雷伊(Eberhard Frey)提出巴西翼龍是殘喙翼龍的一個種。在2007年,大衛·安文、大衛·馬提爾(David Martill)則提出玩具翼龍是巴西翼龍的次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