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岡機場(日语:福岡空港/ふくおかくうこう Fukuoka Kūkō;IATA代码:FUK;ICAO代码:RJFF)是一個位於日本福岡縣福岡市博多區的國際與國內機場。因該機場曾為美國空軍所駐紮之板付基地,所以又曾稱為板付機場(Itazuke Field);而在私有化後,福岡國際機場公司將之冠名為福岡國際機場(日语:福岡国際空港/ふくおかこくさいくうこう Fukuoka Kokusai Kūkō),並於所有來往此機場的航班廣播中使用,但正式名稱仍未更改。另外,此機場亦附設航空自衛隊春日基地的飛機庫(板付地區),因此為軍民合用機場。
該機場於1944年由大日本帝國陸軍改名為席田飛行場。二戰結束後,從1945年到1972年由美軍控制,美軍佔領該飛行場後,將飛機場改名為板付空軍基地(Itazuke Air Base)。
板付空軍基地處於鼎盛時期時,曾是九州島上最大的美國空軍基地,但由於預算削減和駐日美軍的全面裁減,於1972年關閉。
1945年8月,日本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1945年11月,美國空軍第38轟炸大隊(英语:38th Bombardment Group)在板付空軍基地駐紮了B-25轟炸機,為美國進入該設施的第一批部隊。第38轟炸大隊的任務是執行日常監視任務,監視九州和韓國之間的運輸流量,以阻止對韓國非法移民和貨物的走私。第38戰鬥機大隊與第8戰鬥機大隊(8th Fighter Group)共同於1946年4月1日被分配到該基地,執行佔領任務直到1947年4月。
在朝鮮戰爭期間,板付空軍基地是美國空軍的主要戰場,在防衛釜山邊界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1950年秋末,第8戰鬥機聯隊移至韓國的前進基地。隨著這一舉動,留在板付基地的支援部門被重新指定為第6160空軍基地聯隊(6160th Air Base Wing)[2][3]。美國空軍將其多個作戰單位轉移到了在朝鮮進行作戰的基地,其中包括第49戰鬥機大隊(英语:49th Fighter Group)、第58戰鬥轟炸機聯隊(英语:58th Fighter-Bomber Wing)、第51戰鬥-攔截機聯隊(英语:51st Fighter-Interceptor Wing)、第452轟炸機聯隊(英语:452d Bombardment Wing)、第27戰鬥機護航聯隊(英语:27th Fighter-Escort Wing)和德州空軍國民警衛隊的第136戰鬥機大隊(英语:136th Fighter Group)。操作B-26轟炸機、F-80流星戰鬥機,B-26轟炸機、F-84戰鬥機、F-82戰鬥機和F-94。
1953年朝鮮停戰之後,戰時作戰部隊被緩慢撤回美國,或被分配到日本和韓國的其他機場。基地進入和平時代後,成為日本西部防禦的重要基地。美國空軍第8戰鬥機聯隊(英语:8th Fighter Wing)於1954年10月從位於韓國水原空軍基地的前線基地返回板付,成為未來的基地接收單位。
在1950年代,美國空軍第8戰鬥機聯隊(英语:8th Fighter Wing)接收了F-86軍刀戰鬥機,負責日本九州和韓國的防空,1956年換裝為新的F-100超級軍刀戰鬥機,1958年7月1日起,第8戰鬥機聯隊(8th Fighter Wing)更名為第8戰術戰鬥機聯隊(8th Tactical Fighter Wing),1961年,該聯隊接收了F-102三角劍戰鬥機用於防空攔截任務,1964年,該基地達到鼎盛時期,有超過100架美國軍機駐紮於此(60架F-105、20架F-102、20架F-100、3架T-33、2架T-39)
1964年6月1日,第6143空軍基地大隊(6143th Air Base Group)解散[4],第8戰術戰鬥機聯隊(英语:8th Tactical Fighter Wing)於1964年7月重新分配至加州喬治空軍基地(英语:George Air Force Base),隨著第8聯隊的撤離,前來接替的單位為第348戰鬥支援大隊(348th Combat Support Group)及第41航空師(英语:41st Air Division)進駐成為基地的戰鬥單位,該師下轄的第35戰術戰鬥機中隊(英语:35th Tactical Fighter Squadron),配備F-105雷公戰鬥轟炸機進駐板付基地,1967年,該中隊換裝為F-4幽靈II戰鬥機,1968年,因應越南戰爭,第35中隊由板付基地轉移至泰國,以支援對北越的作戰任務,改由第165戰術偵察機中隊(英语:165th Tactical Reconnaissance Squadron)的RF-101巫毒式偵察機進駐板付空軍基地。
1969年4月,第165戰術偵察機中隊(英语:165th Tactical Reconnaissance Squadron)由板付基地撤回美國肯塔基州路易斯維爾空軍國民警衛隊基地(英语:Louisville Air National Guard Base)。
1970年,美國空軍宣布將板付空軍基地移交日本。1971年7月1日,第348戰鬥支援大隊解編,美國空軍設施於1972年3月31日關閉。
航運大樓共有日本國內線(舊第二、第三)和國際線共三棟,貨物大樓國內線,國際線的兩棟。國內線航運大樓位於飛行跑道東側,1999年5月開始營運的國際線航運大樓則位於飛行跑道西側,約6-15分鐘有一班間隔免費的接駁巴士運行。本機場亦是日本最初設置登機橋的機場。
福岡機場最初只有一條2800公尺的跑道,而跑道的起降率跟同樣的第二種機場比較起來是最多的,每年起降次數達到14萬次(日本國內線12.6萬次,國際線1.4萬次),被指定為“擁堵機場(日语:混雑空港)”,新航綫的開設受到限制[7]。故此,有關當局於2009年提出將其中一條滑行道改裝為2500公尺的機場第二跑道,并於2025年3月20日建成啟用[5],該跑道靠近國際綫客運大樓一側,為減少跑道入侵事故,通常只用於國際航班的起飛[8]。
由於機場位於福岡市市區內,故此市中心所在的博多區全區以至福岡市多數區域,均實施嚴格的建築物高度限制,以免阻礙福岡機場的航道[9];基於同樣原因,福岡機場實際上亦設有宵禁,晚上22時至次日早上7時停止定期航班起降(除了天氣、自然災害等不可抗力原因導致延誤,以及乘客疾病等緊急情況下,可於22時後起降之外),以減少滋擾。以上情況類似香港前啟德機場對九龍區的影響。
福岡機場国内線客運大樓與国際線客運大樓之間,有免費聯絡巴士接駁運行。 由於福岡地鐵福岡機場站僅接駁國内線客運大樓,乘坐地鐵前往福岡機場並轉乘國際航班的旅客,可乘坐聯絡巴士前往国際線客運大樓。 從国際線客運大樓前往地鐵車站的旅客,可乘坐聯絡巴士到“国内線航站樓南”下車並轉乘。 班次間隔約6-15分鐘,使用18米長铰接巴士運行。
聯絡巴士部分行駛于機場限制區域的内部專用道路,可避免一般社會道路的擁堵,確保快捷、準點運行。
國内線的航空路線有25條,1年的旅客人數約有1632萬人。日本國內航班的福岡─東京線接著新千歲─東京線乘客人數多。大阪和名古屋的航班數也持續增加,與東海道・山陽新幹線和高速巴士競爭激烈。國內線和國際線的旅客人數約有1856萬人(2004年)。本機場的旅客人數是繼羽田和成田的日本第3位。
福岡機場到的福岡市中心交通相當便利。可以轉乘福岡市地鐵機場線,到JR博多站約5分鐘(約4公里)。到福岡市中心天神約11分鐘(約12公里)。利用福岡都市高速公路30分鐘左右也能到太宰府。
|access-date=
|access-date=, |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