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7′25″N 120°27′36″E / 23.1236935°N 120.4600677°E / 23.1236935; 120.4600677
玉井區(臺灣話:Gio̍k-tsénn-khu;大武壠語:Tapani),舊稱「大武壠」、「噍吧哖」,前身「玉井鄉」,位於臺灣臺南市東部山區的玉井盆地內,居台20線(南橫公路)、台3線(內山公路)與台84線(北門玉井線)三省道交會處,鄰近曾文溪,是臺南市東部山區的最大城鎮暨農特產集散區域中心,目前台南市政府已在此興建「農產加工及冷鏈物流中心」[1]。
玉井在日治時期以製糖興盛。1960年代由政府推廣芒果改良種,鄭罕池率先大幅種植愛文芒果,今已成重要產地,有芒果的故鄉之美譽,因此在臺灣,提到「玉井」差不多就是「芒果」的同義詞,享有極高的聲譽。不過事實上鄰近各區包括大內、楠西、左鎮、南化均有種植芒果。
玉井位在玉井盆地(舊稱大武壠,大武壠又為族名,17世紀荷蘭文獻稱為Tevorangh、Tevoran、Tefurang)之內[2],舊稱噍吧哖(臺灣話:Ta-pa-nî,為音譯大武壠語:Tapani,1650年代以後荷蘭文獻稱為 Tamani[3]),是大武壠族(又稱大滿族)所屬噍吧哖等社的居住地[3]。明鄭時期,住在大目降(今新化區)一帶的西拉雅族因受漢人侵擾而遷居並佔據此地,迫使大滿族人往臺南白河與高雄內門、杉林、甲仙及六龜一帶遷居。清雍正年間,漢人在此建庄。
1915年,余清芳等人在此發動抗日行動,史稱「西來庵事件」(又稱噍吧哖事件),是臺灣史上規模最大、犧牲人數最多的武裝抗日事件;2014年初,於新化區發現約3000具骨骸,疑為此事件之犧牲者[4]。
1920年地名大變革,日人順勢將語音艱澀的「噍吧哖」(Tapani)改為日語音近之「玉井」(Tamai)。並設置「玉井庄」,歸臺南州新化郡管轄。戰後改設臺南縣玉井鄉至2010年12月24日,2010年12月25日因市縣合併而成玉井區至今。
根據臺南市玉井戶政事務所統計,2024年底玉井區戶數約5.3千戶,人口約1.3萬人,區內人口最多與最少的里分別是玉田里與三埔里,2024年底兩里人口分別為4,000人與494人[5]。
玉井區公所是臺南市政府在玉井區的派出機關,在中華民國政府架構中為市政府綜理區政的執行機關,上級業務監督機關為臺南市政府。区长由市長任命,其任期為無任期保障。在區長及主任秘書之下,設有4課3室等7個內部單位[7]。
現今玉井區行政範圍的確立,來自於1920年,日本將臺灣十二廳改為五州二廳,設玉井庄屬臺南州新化郡。玉井庄轄玉井、竹圍、鹿陶、口宵里、沙子田、三埔、芒子芒、九層林等8個大字[8]。1945年,改為「玉井鄉」,屬臺南縣新化區。1950年,裁撤區署,玉井鄉改直隸於臺南縣。2010年12月25日,臺南縣市合併改制為直轄市,玉井鄉改制為市轄區「玉井區」,隸屬臺南市。玉井區的行政區劃轄有中正里、玉田里、沙田里、竹圍里、三埔里、望明里、三和里、玉井里、層林里、豐里里等10里,共計103鄰[9]。
至2024年6月21日止,玉井區共設5站,分別為:
『大武壠』為一地方名詞,早在17世紀荷蘭人就以Tevorangh或Tevoran, Tefurang稱之,指灣裡溪上游今日稱為玉井盆地的地方而言;『大武壠社』則兼具社名、地域社群與 餉稅單位三種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