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1′15.81″N 113°32′14.87″E / 22.1877250°N 113.5374639°E / 22.1877250; 113.5374639
燒灰爐村Povoação do Chunambeiro
■ 花地瑪堂區 ■ 聖安多尼堂區 ■ 望德堂區 ■ 風順堂區 ■ 大堂區 ■ 氹仔 ■ 路氹城 ■ 路環
#:以半透明顯示
燒灰爐村(葡萄牙文:Povoação do Chunambeiro)是澳門一個已消失的古老村落,位於澳門半島風順堂區東部、西灣與南灣之間,北端出口接南灣大馬路,南端接民國大馬路,東側外圍有何鴻燊博士大馬路。名稱源自村內原有用作把牡蠣殼燒成白灰為建材的火爐,該村約於16世紀被葡萄牙人侵佔,至1910年時村莊正式消失,後來設有公園、學校等,周邊亦改建為住宅至今,對出的海岸今也已被填平。
昔日燒灰爐村原為淺灘一片,村內居住的多為漁民蜑戶,建有數十間平房,在平房附近設有售賣漁獲的茅寮[參 1],茅寮外還結有火爐。村民除以捕魚維生外,由於淺灘的沙堆上不時有鮮蠔和蛤蜆隱現,故村民在早晚潮汐時,試圖在水中採蜆,據《百尺樓詩稿》「南環所見」便有如此記載:「晨光漸熹微,水落魚梁淺。砂磧岸邊浮,蛋婦忙採蜆」。捕獲的蠔蜆被取肉後,剩下的貝殼則被堆起來,堆到一定數量後放到火爐燒成白灰,白灰可以作為建築材料,故當時也有建築商在此村採購建材,自此村民便有多一條維持生計之道。「燒灰爐」也因而得名。[參 2][參 3][參 4]
1557年,明朝政府批准葡萄牙人在澳門南灣興建工廠;後來葡人便借故佔領該村,驅逐村裏的漁民,茅寮及火爐亦被拆毁,並陸續興建磚屋。據《澳門租界圖說》稱:「媽閣原有圍牆為界,界邊有媽祖閣廟,其附近有小村名:竹仔室、燒灰爐等,皆為漁民所居,後被侵佔。」[參 2][參 3]
明天啟年間(1621年-1627年),因為荷蘭攻打澳門,葡萄牙人為了抵禦荷蘭人的來犯,在今灰爐斜巷東端南側的山麓上修建炮台,此即為今天的燒灰爐炮台;又由於需要大量建材來修建,是故葡人在燒灰爐村西北面的山頭開採花崗岩石。採石的工作是聘請華人來做的,而這些華工被安置於村內,使燒灰爐村頓時成為了工匠聚居的村落[參 5]。
及至清同治年起(1862年起),澳葡政府在南灣沿岸開闢道路,燒灰爐村同時亦逐漸被荒廢[參 4]。從1889年的澳門地圖中,可見爐灰爐村西南的部份有多條里巷[參 6];而中央被劃為建築物的地方,即為建於19世紀初的怡和洋行澳門辦事處[參 7]和建於1868年的後來作為利瑪竇學校校址的大洋房[參 8]。1910年,當局在西灣沿岸開闢民國大馬路,同時將燒灰爐村內大部份屋舍清拆,多條里巷亦告取消,村前的淺灘也被用作闢路,自此燒灰爐村正式消失[參 4]。至1939年,原地建立了一個兒童遊樂場[參 9]。
1955年,澳門私立利瑪竇學校辦學,西灣街的大洋房被作為該校校址,兩年後又在西面的燒灰爐街興建校舍[參 8](現已易手予海星中學)。1966年,兒童遊樂場側建有梁文燕培幼院[參 10];及後該區周邊陸續建有住宅大廈[參 4]。1992年南灣填海工程動工,爐灰爐區以東對出海面逐步被填平成馬路,漸漸遠離海岸至今。[參 11]
羅飛勒前地(又名:燒灰爐口;葡文名稱:Praça de Lobo de Ávila)
是為燒灰爐村北部的一個廣場,東南端接西灣街,西南端接燒灰爐街,西側接有灰爐石級,北端在高樓斜巷連接南灣大馬路。長約105米,闊約29米。這條街道最早見於1905年由澳門市政廳出版的《澳門市街道名冊》中。[參 12]
街道葡文名稱中的“Lobo de Ávila”取自第89任澳門總督亞威拉(José Maria Lobo de Ávila)全名的最後三個字,中文名稱「羅飛勒」則是該字以澳葡官方的譯法並配以中國人姓名的文法來組合(「羅」取譯自“Lobo”[註 1],而「飛勒」則取譯自“Ávila”[註 2])。亞威拉於1874年至1876年間出任澳門總督。[參 13]
燒灰爐口在2000年代初時曾設有露天茶座,但今已不存。[參 14]
燒灰爐街(葡文名稱:Rua do Chunambeiro)
位於燒灰爐村西北邊,是一條蜿蜒曲折的街道。東北端由羅飛勒前地起,向西南伸展與灰爐石級、公園街相交,並在梁文燕培幼院西角向東南轉折,再在燒灰爐公園向西南轉至灰爐斜巷止。長約185米,闊約8米。官方命名於1869年7月26日。[參 15]
灰爐石級(葡文名稱:Escada da Árvore[註 3])
坐落在燒灰爐村西北部,它的東北端由一段梯級接羅飛勒前地,西南端則分成兩支,向南的一支又有梯級接燒灰爐街,向西的一支則為掘頭路。所有路段總長約57米,闊約4米。官方命名於1869年7月26日。[參 15]
灰爐斜巷(葡文名稱:Calçada do Bom Parto[註 4])
地處燒灰爐村南邊,西端在竹室正街與高可寧紳士街交界,向東斜落與燒灰爐街相交,止於西灣街與民國大馬路交界,其中竹室正街與燒灰爐街的部份由兩個髮夾彎組成。全長約160米,闊約7米。與灰爐石級同日命名。[參 15]
公園街(葡文名稱:Rua do Parque)
位於羅飛勒前地與灰爐斜巷之間,東南端由西灣街起向西北至燒灰爐街止。長約72米,闊約7米。在1905年由澳門市政廳出版的《澳門市街道名冊》中,這條街道被記為「義字巷(Travessa da Emenda)」[參 16];1955年1月8日澳門議事會決議改為今名,同月1月15日刊登憲報實施。[參 17]
街道名稱中的「公園(Parque)」所指的是位於街道東南端的燒灰爐公園。
西灣街(葡文名稱:Rua da Praia do Bom Parto)
在燒灰爐村東邊,南端在灰爐斜巷連接民國大馬路,沿途與公園街相交,北端連接羅飛勒前地。長約135米,闊約13米。這條街道最早見於1905年由澳門市政廳出版的《澳門市街道名冊》中。[參 18]
大樹圍(葡文名稱:Beco da Árvore)
在燒灰爐街附近,實際位置不清楚。最早見於1905年由澳門市政廳出版的《澳門市街道名冊》中。[參 19]
金多里(葡文名稱:Beco do Cedro)
在燒灰爐街附近,實際位置亦不清楚。官方命名於1869年7月26日。[參 15]
信安街(葡文名稱:Beco da Flor)
位於義字巷(即今公園街)附近,燒灰爐街與西灣街之間。官方命名於1869年7月26日。按照1889年澳門地圖所示,大概即今燒灰爐公園西北側,東北端在義字巷近西灣街交界,西南端至燒灰爐街。[參 6][參 15]
智字巷(葡文名稱:Travessa da Trindade)
座落在燒灰爐街與西灣街之間,最早見於1905年由澳門市政廳出版的《澳門市街道名冊》中。按照1889年澳門地圖所示,應該是位於義字巷西南面並與之平行,西北由燒灰爐街起向東南至信安街。[參 6][參 20]
智字里(葡文名稱:Beco da Palmeira)
地處燒灰爐街附近,實際位置不清楚,可能位於今燒灰爐公園內。官方命名於1869年7月26日。[參 15]
義字里(葡文名稱:Beco da Emenda)
位於智字巷附近,但實際位置不詳,最早見於1925年由澳門市政廳出版的《澳門街名壹覽表》中。[參 16]
禮字巷(葡文名稱:Travessa do Pires)
座落在燒灰爐街與西灣街之間,官方命名於1869年7月26日。按照1889年澳門地圖所示,應該是位於仁字巷與智字巷之間,西北由燒灰爐街起向東南至信安街。[參 6][參 15]
禮字里(葡文名稱:Beco da Raposa)
位於智字巷附近,但實際位置不詳。最早見於1905年由澳門市政廳出版的《澳門市街道名冊》中。[參 21]
仁字巷(葡文名稱:Travessa do Palma)
座落在燒灰爐街與西灣街之間,最早見於1905年由澳門市政廳出版的《澳門市街道名冊》中。按照1889年澳門地圖所示,應該是位於禮字巷西南面並與之平行,西北由燒灰爐街起向東南至信安街。[參 6][參 22]
仁字里(葡文名稱:Beco dos Calafates)
在燒灰爐街附近,實際位置亦不清楚。最早見於1905年由澳門市政廳出版的《澳門市街道名冊》中。[參 23]
利字里(葡文名稱:Travessa do Nivat)
地處燒灰爐街與西灣街之間,但實際位置不詳,已為燒灰爐公園佔去。官方命名於1869年7月26日。[參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