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眼塘街區[ 註 1] Bairro da Caldeira
北↑
■ 花地瑪堂區
■ 聖安多尼堂區
■ 望德堂區
■ 風順堂區
■ 大堂區
■ 氹仔
■ 路氹城
■ 路環
圖 例
行車道 行人道 隧道# 水體
綠化區 海洋— 海岸線
建築物/地點 建築物/地點 (附名字)
本街區範圍#†
· 澳門街道專題
白眼塘 原是澳門北灣 (內港)的一個避風塘,位於澳門半島 西部、風順堂區 北端,大概即今亞美打利庇盧大馬路 、清平直街 、火船頭街 之間。因為這個塘在來潮時會激起白沫,故有「白眼塘」之稱。這個塘起初是無人管制的,是故舟艇密集,但在清朝 嘉慶 年間這些舟艇發生大火。清 同治 年間澳葡政府 在北灣填海造地,把白眼塘填塞並規劃為街區。
此後在這街區內曾建有多家妓寮,而澳葡政府 更在區內設立小販檔;入夜後在小販檔旁邊的曠地更有自發性的「燈光夜市」,一時場面熱鬧。時至1918年,在區內建有一所戲院,但生意不佳很快便結業,1922年改成警察分署;不久其門前發生了「五·二九慘案 」,造成死傷,並觸發澳門各界發起罷工 ,致使澳門 一度陷入蕭條。事件後警署遭拆卸,及後區內的妓寮也漸漸消失,陸續興建為現時的民房住宅。
白眼塘橫街(福隆下街)之街名路牌
歷史沿革
由來
澳門北灣 昔日有三個避風塘——白沙塘 、爐石塘 、白眼塘。而其中的白眼塘,面積頗為廣闊,由今天的福隆下街 沿蓬萊新巷 到深巷橫街 (關於這些街道見後文「組成街道 」一節) 一帶的土地,均是原來的白眼塘範圍。至於「白眼塘」之名由來,則因為該塘在潮汐來時,海浪會激起像蟹眼般的白沫,故水上人家稱之為「白眼塘」。[ 參 1] [ 參 2]
若以地形環境來比較北灣的三塘,白沙塘 (沙欄塘)的水很淺,而且淤泥也有不少;爐石塘 的水面則有不少零碎的岩石。相比之下,白眼塘則是一灣靜水,塘底較深,泥石則只佈在三面塘邊,故較前兩者更適合船隻停泊,繼而令白眼塘成為北灣三塘中舟艇停泊最為密集的一個塘。[ 參 2]
大火及開徵「泊稅」
白眼塘原是一個無人管制的避風塘,船隻是可以自由在這個塘停泊的。但在清朝 嘉慶 年間(1796年至1820年)的一個中秋節 ,有船隻因為艇家在祭祀時不慎失火,並蔓延至其他舟艇,釀成大火,導致死傷無數和慘重損失。後來,有一位名叫何老貴 的澳門富商,藉此大火向澳葡當局提出管制白眼塘、開徵「白眼塘舟稅」,並申請承批。後來澳葡接納此等提議,並把白眼塘的管理權批給何老貴,而何老貴則要向澳葡當局每年上繳二百両白銀 。[ 參 2]
1889年澳門地圖中的白眼塘街區 (粗體字為屬於這街區的街道)圖中的白眼塘前地 為今天的岐關大廈 和濠江酒店 ,泗𠵼街即今十月初五街 ,宰牛巷 即今清平街 。另外,圖中所顯示的部份巴素打爾古街 、以及介乎巴素打爾古街與白眼塘前地之間的海邊新街 ,均屬於今天的火船頭街 。而圖中所顯示的部份桔仔街 大略為現在的新馬路 之一部份。
自何老貴 獲得白眼塘的管理權後,他便向停泊在白眼塘的船隻徵收泊船費(時人稱之為「泊稅」)。雖然這個「泊稅」並不算昂貴,一隻船停泊半天祇收三文錢 ,但停在白眼塘的船實在有很多,單是泊稅就為何老貴每年帶來超過一千両白銀的利潤。何老貴為了充份實行管理權,培養了一班專門維持白眼塘管治的打手,人稱「白眼塘仔」。相傳若有船停在白眼塘而沒繳泊稅,這些「白眼塘仔」除了會趕走此等船隻外,甚至在此前還會打人和扣船搶掠。[ 參 2]
除了「白眼塘仔」的稱號外,這些打手還有被呼為「人昌押仔」,此稱呼則源於白眼塘南側有一家名為「人昌押」的押店 。此押店屬何老貴 所有,在押店後面曾有一列長房,居住的就是這些打手。他們除了維持白眼塘管治,也要看守人昌押 ,故就有「人昌押仔」的稱號[ 參 3] 。而白眼塘也因為該押店而又被稱為「人昌押護池」[ 參 1] 。
填塞:妓寮興盛時期
後來在清同治 七年(1868年)澳葡政府進行內港整治,其中要把白眼塘填塞,而這一段的填海工程是由王祿 、王棣 父子負責。故何老貴 決定入股王氏父子,合股填塞白眼塘,並在沙梨頭土地廟 右側築建一個新的石圍塘(約為今麻子街 位置),以安置原來停在白眼塘的船家[ 參 2] 。及至清同治 十一年(1872年)白眼塘被填塞後,延長了蓬萊新巷 和十月初五日街 等街道,形成了白眼塘街區 。何老貴並買下了這塊填地上的大部份土地,後來又把部份轉手,獲利甚豐[ 參 4] 。
此後這些被轉手的土地,有相當部份被發展為附有煙館 的妓寮 。這樣的設置讓嫖客在吸完鴉片 後便可直接嫖妓,是故妓寮生意甚好。這些妓寮不獨吸引華人光顧,尋芳者亦有葡國 士兵。正如清朝末年的《鏡海叢報 》曾有一篇報道[ 參 5] ,記載:
“
西兵不法——白眼塘妓寮,煙花之下藪也。某日有某甲在該處妓寮尋芳取樂,方橫短榻,呼吸煙云,突遇西兵履聲橐橐而來,闖進其房,拔刀喧逐。蓋其時客座已滿,無可盤桓,西兵故以怒目金剛,為秦庭之逐客。始已登明該兵號數,嗣緣畏究求寬,以護名娘,各宜深警。
”
語譯:西洋士兵的不法行徑——事情發生在白眼塘妓寮,一個下級的風月場所。某一天,有某個人在那裏的妓寮尋芳取樂,才剛躺下,吞雲吐霧的時候,突然傳來西洋士兵軍靴橐橐的腳步聲,然後闖進其房間,拔出刀來大吼趕人。原來當時已經客滿,沒有空房,所以西洋士兵憤怒不滿,硬要趕客佔位。雖然妓寮方面一開始便已經記下該士兵的軍籍番號,但因怕對方報復所以不願鬧大,以保護妓寮裡的小姐們。大家要小心警戒。
市亭及「白眼塘前地」
1870年代的白眼塘前地圖中間最前面的建築為杏香茶樓 (後來易名江南茶樓 ,今已不存);茶樓左邊是當時的部份海邊新街 (該部份今為火船頭街 ),右邊是泗𠵼街(即今十月初五街 );茶樓前及圖右可見金字頂的「市亭」。
在妓寮興盛的同時,澳葡政府 又欲更進一步帶旺白眼塘街區,便主動與何老貴洽談,在今蓬萊新巷 西南端修建一座「小販檔集中亭」,簡稱「市亭」。市亭為一排長形的棚子,頂為一個個金字形,內有許多檔位。若要在市亭擺檔,就需要向當局交「攤稅」,而該「攤稅」則是由何老貴代收。市亭剛落成時,曾有很多商販租用檔位來做生意,但後來何老貴卻對這些攤販另收高昂佣金 ,此後攤販陸續撤離市亭,不消數年市亭就變得冷清[ 參 4] 。澳葡政府有見市亭被弄得如此情況,便把市亭改建為一列商鋪[ 參 6] [ 參 7] 。在蓬萊新巷 中段有一條橫巷名為「新市巷(Travessa do Bazar Novo )」[ 註 2] ,名稱就是源自該市亭[ 參 6] 。
市亭側的曠地,稱為「白眼塘前地(Largo da Caldeira )」,即今天的十月初五日巷 和道德巷 、以及其之間的土地,面積大概有一畝,西北面向火船頭街 ,其餘三面則為商鋪[ 參 8] ;在官式文獻上這個前地最早見於1905年由澳門市政廳 出版的《澳門市街道名冊》中[ 參 9] 。白眼塘前地雖然被記錄在官方街名冊上,但實際上仍是何老貴的私家土地;而相傳何老貴當時深信風水 ,認為該地不宜營造,故他並沒有在這前地上興建房屋,反而開放成公眾用地[ 參 8] 。清末民初時,在前地的北端已見有江南茶樓 (澳門工聯 前身澳門聯合總工會 會址),其右邊則是濠鏡酒店 [ 參 1] 。1912年,澳門商人盧廉若 曾向當時的澳葡政府 申請租用白眼塘前地,以建造一座商業樓宇。但當局考慮到該地為供公眾使用,而拒絕了盧廉若的申請[ 參 10] 。自此之後,每逢入夜,這前地便開始熱鬧起來,賣武表演、說故、熟食檔等紛紛來到前地,使前地變成「燈光夜市」,至深夜五更時份才告收場[ 參 8] 。
捷成戲院/白眼塘警署
1918年,當時的澳門實業界名人容穆堂 和古嘉南 向何老貴的後人提出收購白眼塘前地,結果何老貴的後人以五千銀元把業權售予容古二人。其後容古在白眼塘前地西端建了一間戲院,名為「捷成戲院」。考捷成戲院,前門在今火船頭街 ,側門在今道德巷 正對蓬萊新巷 ;院內分為前座和後座兩區,前後座分別收費兩毫和三毫澳門幣 ,票價以當時來說尚算便宜,故戲院在開張初期經常都滿座。不過在兩三年後,澳門陸續開設了多家戲院,而且都比捷成戲院豪華舒適,但票價與捷成戲院相若;故人都轉為光顧其他戲院,捷成戲院的生意自此漸漸變得冷淡,不久便告歇業。[ 參 3]
1922年上旬,捷成戲院被拆卸,建為警察分署,稱「瑞安碼頭第一警區白眼塘警署」[ 參 3] [ 參 11] ,這警署為一座葡式大屋,中間為一圓拱門,兩側全為長矩形玻璃窗,門前駐有葡國黑兵。白眼塘警署在建成後不久,在其門前便發生了澳門近代史上最血腥的一次事件——「五·二九慘案」[ 參 12] 。
五·二九慘案
1922年5月28日,一名非洲 籍的葡國士兵在新馬路 街頭調戲中國婦女,途人見狀大為憤怒,當場毆打該名葡兵,其後不斷有羣眾加入毆鬥 。後來葡警到場喝停事件,但只指羣眾擾亂治安,並拘捕了其中三名參與毆鬥的工人,押返白眼塘警署。當晚,澳門聯合總工會 等多個工會社團商討保釋事宜,議後派代表到警署要求釋放該三名工人,不過警方拒絕。同時有近萬名市民和工人通宵 包圍警署,而當局則派出非洲黑人軍隊支援葡警。至5月29日早上,警方要求在場民眾散開以便警署換班,但遭民眾拒絕,致使軍警向在場民工開槍鎮壓,導致70死130多人受傷。[ 參 11] [ 參 13]
其後澳門工人發動全澳罷工、罷市、罷課以表示抗議,但後來澳葡政府 卻宣佈戒嚴,將牽涉罷工的68個工會解散。直至同年11月,澳葡政府與工人代表再度對話,並透過仁慈堂 向受害民工發撫恤金。[ 參 13]
1923年,當時剛上任的澳門總督羅德禮 ,為了讓澳門人盡快忘記此事,准予恢復被解散的工會、取消工人們的刑事記錄等,還下令以後不要再提此案[ 參 14] 。不久白眼塘警署便被拆卸,一部份土地用來擴展火船頭街 [ 參 15] 。
警署拆卸後至今
白眼塘橫街
1927年,岐關車路有限公司 買下白眼塘前地以西北的部份土地,興建了一棟五層高的辦事處,並在對面海邊建為岐關車澳門總站[ 參 12] 。在辦事處後面,後來又建了一座五層高的旅館,名為「澳門酒店」,後來改名為「濠江酒店」;自此白眼塘前地被取消。爾後幾十年妓寮漸漸消失,濠鏡酒店 也已不存,民房住宅亦陸續興建[ 參 6] [ 參 7] ,但是往日有如白眼塘前地的風光,如今也已不復再[ 參 12] 。在白眼塘街區內,至今仍能見有多棟殘舊的、在20世紀上旬興建的唐樓 。
組成街道
現存
20世紀30年代的白眼塘橫街,德成公司招牌(右上)寫有「Fantan」「Gambling House」字樣
白眼塘橫街 (又名: 福隆下街;葡文名稱:Rua da Caldeira [ 註 3] )
位於白眼塘區東北邊,命名於1869年7月26日。它的東南端由清平巷 與清平街 交界處連接福隆新街 起,橫跨福寧巷 、蓬萊新巷 和十月初五日街 ,西北端至海邊新街 止,總長約147米,闊約5米。其中由福寧巷至海邊新街的一段約莫屬於白眼塘區範圍,此範圍兩端界線均不清晰。[ 參 16]
暗圍 (葡文名稱:Pátio da Dissimulação )
這條街是一條掘頭路 。長約55米、闊約2米。入口開在蓬萊新巷 與十月初五日街 之間的一段白眼塘橫街 。這條街道最早見於澳門市政廳 在1925年出版的《澳門街名壹覽表 》中[ 參 17] 。
蓬萊新巷
蓬萊新巷 (葡文名稱:Travessa da Caldeira [ 註 4] )
地處白眼塘區的東南邊,與白眼塘橫街 同日命名[ 參 16] 。它的西南端由道德巷 起,向東北伸展與十月初五日巷 、新市巷 、白眼塘橫街 、柴船尾街 相交,至亞美打利庇盧大馬路 止。全長約130米、闊約5米。此街約由柴船尾街起向西南逐漸進入白眼塘區範圍。
蓬萊新巷以前曾有一個市井別名,是為「萬豐當街」,源於蓬萊新巷以前有一家名為「萬豐當」的當鋪 ,而該當鋪今已不存。[ 參 18]
道德巷 (又名: 深巷橫街;葡文名稱:Travessa das Virtudes )
地處白眼塘區西南邊,亦於1869年7月26日命名,與白眼塘橫街 平行,西北端在火船頭街 起,沿途與蓬萊新巷 、蓬萊新街 、清平直街 相交,在東南端連接夜呣里 ;全長約106米,平均闊約5米。此街大約由火船頭街至蓬萊新街的一段屬於白眼塘區範圍,不過此範圍兩端的實際界線則模糊。[ 參 19]
十月初五日巷 (葡文名稱:Travessa de Cinco de Outubro )
位於道德巷 與福隆下街 之間,東南端由蓬萊新巷 起,向西北伸展與十月初五日街 相交至火船頭街 止。長約39米,闊約5米。命名於1933年6月17日[ 參 20] 。
十月初五日街
十月初五日街 (又名: 泗𠵼街;葡文名稱:Rua de Cinco de Outubro )
位於火船頭街 與蓬萊新巷 之間,北端在沙梨頭海邊街 與巴素打爾古街 等交界,沿途與沙欄仔街 、草堆街 、新馬路 、福隆下街 等相交,南至十月初五日巷 近火船頭街 。全長約625米,闊約8米。1910年10月5日葡萄牙發生革命起義後,翌年8月5日這條街被命為今名。該街由新馬路 開始向西南逐漸進入白眼塘區範圍。[ 參 21]
火船頭街
火船頭街 (葡文名稱:Rua das Lorchas )
地處白眼塘區西邊,全長約300米、平均闊約22米,北端在亞美打利庇盧大馬路 連接巴素打爾古街 ,與海邊新街 、十月初五日巷 、道德巷 、夜呣街 相交,南至柯邦迪前地 。這條街道最早見於澳門市政廳 在1905年出版的《澳門市街道名冊 》中。該街大概由海運商業中心 西端至海邊新街、靠東邊的一段屬於白眼塘區範圍,不過實際界線並不清晰。道德巷 與海邊新街 之間的一段火船頭街原屬海邊新街的一部份。[ 參 22]
已消失
白眼塘前地 (葡文名稱:Largo da Caldeira [ 註 5] )
最早見於1905年由澳門市政廳 出版的《澳門市街道名冊 》中[ 參 9] ,即今岐關大廈 和濠江酒店 (後述)的所在地。此前地被取消後,前地的東北邊在1933年另立為十月初五日巷 [ 參 20] 。
區內地點
岐關大廈(左)及濠江酒店(右)
岐關大廈被道德巷 、火船頭街 與十月初五日巷 圍繞,原是岐關車路有限公司 樓高五層的辦事處,後來頂層曾作為澳門工會聯合總會 的會址,1990年代中拆建成現時樓高七層的模樣[ 參 7] 。考岐關車路有限公司,籌辦於1927年,現為廣東省交通集團有限公司 直屬全資國有駐澳企業,經營澳門與廣東 中山 石岐 之間的運輸業務。[ 參 23] [ 參 24]
位於道德巷 1號的濠江酒店,前身是於1930年代所建的「澳門酒店」,後來改為現名。現酒店為兩星級,樓高六層,提供40間客房。[ 參 25]
該押位於道德巷 3號,原為一棟樓高七層的碉堡形當鋪 ,建於清 同治 四年(1865年),是何老貴 的物業[ 參 2] 。1992年被澳葡當局列入澳門文物名錄 內[ 參 26] 。後來於2000年8月31日凌晨發生大火,其後證實無法重修而被拆卸[ 參 27] 。
被拆卸前的人昌押
備註
註:
^ 官方並未對此一帶街區正式命名,「白眼塘街區」僅由歷史學者定出。
^ 新市巷(葡文名稱:Travessa do Bazar Novo ),西北端由蓬萊新巷 起,東南端在福隆圍 的西南端止。全長92米,平均闊約4米。最早見於1905年由澳門市政廳 出版的《澳門市街道名冊 》中。[ 參 29]
^ 葡文名稱意謂「鍋爐街」。
^ 葡文名稱意謂「鍋爐巷」。
^ 葡文名稱意謂「鍋爐前地」。
參考資料
參:
^ 1.0 1.1 1.2 王文達. 十、閭巷漫談 - (坤) 白眼塘. 《澳門掌故》 1999年整理版. 中華教育會《澳門教育》出版社. : 第228至232頁 [1950年代]. ISBN 972-97840-1-9 .
^ 2.0 2.1 2.2 2.3 2.4 2.5 金豐居士. 澳門街巷 來龍去脈 (第208篇). 澳門: 大眾報. 2003年10月12日.
^ 3.0 3.1 3.2 金豐居士. 澳門街巷 來龍去脈 (第311篇). 澳門: 大眾報. 2003年10月15日.
^ 4.0 4.1 金豐居士. 澳門街巷 來龍去脈 (第209篇). 澳門: 大眾報. 2003年10月13日.
^ 金豐居士. 澳門街巷 來龍去脈 (第312篇). 澳門: 大眾報. 2003年10月16日.
^ 6.0 6.1 6.2 唐思. 白眼塘街一段歷史. 《澳門風物誌》. 九九澳門回家書系 1998年4月北京第1版. 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 第71頁 [1994年8月]. ISBN 7-5057-1421-X .
^ 7.0 7.1 7.2 唐思. 白眼塘前地已消失. 《澳門風物誌》第三集. 澳門基金會. 2004年4月: 第16至17頁. ISBN 99937-1-027-X .
^ 8.0 8.1 8.2 金豐居士. 澳門街巷 來龍去脈 (第210篇). 澳門: 大眾報. 2003年10月14日.
^ 9.0 9.1 (第六部份) 已不存在或被取消的街道及其它公共地方. 《澳門市街道及其它地方名冊》 1993年版. 澳門市政廳. : 第277頁.
^ 1912年9月14日盧廉若申請批地被駁回 . 澳門: 歷史檔案館. 2014年4月8日 [2015年11月9日]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9年8月19日).
^ 11.0 11.1 工聯成立前的澳門工運史略 . 澳門工會聯合總會. [2009年5月26日]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0年5月30日).
^ 12.0 12.1 12.2 金豐居士. 澳門街巷 來龍去脈 (第313篇). 澳門: 大眾報. 2003年10月17日.
^ 13.0 13.1 吳志良、楊允中 (编). 「五·二九」工潮. 《澳門百科全書》. 澳門基金會. 1999年11月. ISBN 972-658-078-1 .
^ 第二節:民國建立前後的澳門 - 二、五二九運動. 《導遊課程培訓手冊》 2009年3月版. 澳門旅遊學院. : (澳門歷史文化–殖民管治時期) 第4–3至4–4頁. ISBN 978-99937-51-26-7 .
^ 金豐居士. 澳門街巷 來龍去脈 (第314篇). 澳門: 大眾報. 2003年10月18日.
^ 16.0 16.1 (第一部份) 公共街道. 《澳門市街道及其它地方名冊》 1993年版. 澳門市政廳. : 第38頁.
^ (第一部份) 公共街道. 《澳門市街道及其它地方名冊》 1993年版. 澳門市政廳. : 第75頁.
^ 王文達. 十、閭巷漫談 - (乾) 福隆新街區. 《澳門掌故》 1999年整理版. 中華教育會《澳門教育》出版社. : 第226頁 [1950年代]. ISBN 972-97840-1-9 .
^ (第一部份) 公共街道. 《澳門市街道及其它地方名冊》 1993年版. 澳門市政廳. : 第227頁.
^ 20.0 20.1 (第一部份) 公共街道. 《澳門市街道及其它地方名冊》 1993年版. 澳門市政廳. : 第52頁.
^ (第一部份) 公共街道. 《澳門市街道及其它地方名冊》 1993年版. 澳門市政廳. : 第51頁.
^ (第一部份) 公共街道. 《澳門市街道及其它地方名冊》 1993年版. 澳門市政廳. : 第125頁.
^ 公司大事記 . 澳門: 岐關車路有限公司. [2009年5月26日]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08年12月23日).
^ 公司簡介 . 澳門: 岐關車路有限公司. [2009年5月26日]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08年12月23日).
^ 25.0 25.1 25.2 二星級酒店 . 澳門: 旅遊局. [2014年9月2日]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6年3月12日).
^ 第83/92/M號法令. 澳門政府公報 (澳門: 印務局). 1992年12月28日, (1992年第52期第一組副4刊): 第6367至6374頁.
^ 文物保護與破壞. 澳門日報. 2000年9月9日.
^ 民族企業. 《澳門博彩業管理與社會面面觀——過去、現在、未來》. 澳門大學. 2005年9月7日: 第3頁.
^ (第一部份) 公共街道. 《澳門市街道及其它地方名冊》 1993年版. 澳門市政廳. : 第28頁.
22°11′43.94″N 113°32′13.22″E / 22.1955389°N 113.5370056°E / 22.1955389; 113.537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