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新福利公共汽車有限公司(葡萄牙語:Transmac - Transportes Urbanos de Macau, SARL,簡稱:澳門新福利、新福利、Transmac),澳門商業登記編號 3053(SO),是澳門特別行政區專營巴士公司,曾是澳門擁有巴士總數較多及規模較大的巴士公司,但自2011年8月1日起澳門巴士專營權變動,新福利只獲得兩個標段,營運路線大量減少,巴士數量也沒有後來合併後的澳巴多,因此成為澳門規模最小的巴士公司。
澳門新福利公共汽車有限公司前身是澳門福利公共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於1952年創立,1988年6月重組為「澳門新福利公共汽車有限公司」服務至今。新福利創辦董事長之一是澳門特別行政區首任行政長官何厚鏵;現任董事長是廖僖芸,副董事長是董事長太太羅雪兒,董事總經理是毛謙,董事是董事長的兒子廖卓然及廖卓明。
新福利公司總部設於圓台街海洋工業大廈,另設:
新福利獲通過ISO 9001、2000國際品質管理標准認證的巴士公司。在2008年ISO年審中,該公司連續五年獲得「零不符合項」的佳績。[1]另外,新福利亦是澳門首間及唯一一間康明斯特約維修代理的公司[2]
新福利前身為澳門福利公共汽車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福利),創立於1952年,曾經擁有澳門規模最龐大的車隊。
1988年6月,福利因經營不善虧損約800萬,何厚鏵、廖澤雲、崔世昌、崔世安、張偉基等人合作推動業務重組,改組福利成「澳門新福利公共汽車有限公司」接替福利旗下業務並一直服務至今。
1988年
澳門新福利公共汽車有限公司正式註冊成立,取代有36年歷史的福利。同年,新福利決定淘汰由福利留下,主要是1950年代出廠的英國二手雙層巴士,理由是過於殘舊,無法維修、沒有冷氣及操作困難。[3]同時因客流量較低而未有再引進雙層巴士。[4]
新福利免費接載選民投票。[5]
新福利與澳門政府簽定10年專營合同,經營澳門陸上公共運輸服務,1998年自動續約十年至2008年10月15日終止。成立後公司以「新福利服務,創新求進步」作為企業目標,「以人為本、以客為尊」作為服務宗旨。同年該公司組建全空調車隊,並在及後直至1996年期間,分批購入共216輛日本製造標準版三菱Rosa小巴,成為新福利車隊中數量最多的巴士型號。
1989年
新福利向夏巴代理的日本三菱扶桑車廠車廠引入30輛配以香港捷聯車身工程設計車身的BK125L型空調大巴[6],取代福利車隊二手布里斯托L5G、LS5G以及1975年利蘭亞比安型非空調巴士。[7]
新福利巴士宣佈取消沽票員,全新五十部新三菱ROSA小巴投入服務。[8]
新福利取消巴士沽票服務,改為一人操作,由有人售票的營運模式改變為乘客自動投幣的無人售票營運模式。[9]
因的士司機因不滿意電召的士能在外港客運碼頭候客及在街上自由接客的規定,原定的士發起的慢駛遊行被交通科阻止後,在大批香港旅客抵澳時進行全體的士罷駛行動,何厚鏵用「大哥大」調度了新福利的多輛小巴通宵營運,將所有旅客疏散至市區各處,迅速平息了該場風波。[10]當時,新福利與澳巴均派出所有巴士出廠,由於的士罷工行動延續至翌日,除加開班次,當晚5、7路線局部延長行車時間,3、3A、28C路線通宵行駛。[11]
新福利開辦28A、28B及28C路線,此類路線初期運作模式是「揚手即停」。[12]
1990年
筷子基總站啟用,4、16路線遷至筷子基總站,另外開通33路線,2、4路線由原來的非空調巴士改為全空調巴士服務,所有利蘭亞比安型非空調巴士退役,五十鈴非空調大巴、日產非空調小巴進行增加空調工程。
1991年
新福利推出「澳門通月票」,可在全澳新福利巴士通用。同年,新福利開始要求日本三菱扶桑車廠為其研發雙門版本Rosa小巴,以配合澳門獨特的經營環境。同年,新福利進入全面空調化車隊時代。
新福利及電召的士義載一天[13],其中新福利巴士汽車義載一天籌得善款23萬5千多元。[14]
1993年
由於乘搭33路線需要多付一程車資,惹來不少乘客批評,後來新福利做出處理。
1994年
新福利決定往後所有新購巴士皆為自動波,從而減輕司機勞動力,加強行車安全。惟及後於2003年引入一批非自動波三菱Rosa小巴(車號:R242-R261)
新福利巴士試用智能儲值卡,乘客輕觸屏幕即減去車資。
1995年
新福利投資1300萬澳門元,購入10輛英國製造中型丹尼士飛鏢巴士,是該公司首次全新引進英國巴士,同時亦是澳門首款後置引擎巴士。同年起,所有新購巴士均配備「歐盟2型」引擎。
1996年
為加強票務服務,新福利試行巴士自動收費系統,於3路線線率先試行聰明卡。成了亞洲地區首個使用這種新科技的城市。由於聰明咭測試於3路線效果理想,於是在翌年全面安裝,投入巨資並率先在1998年起,全線巴士上推出電子收費系統。[15]
1997年
新福利投資1500萬澳門元,購入10輛德國製造猛獅13.230型低地台冷氣巴士,配上全氣墊避震系統,採用西班牙HISPANO車身,為當年澳門最先進的巴士。
1998年
新福利投資3000萬澳門元,購入30輛德國製造,配英國PLAXTON雙門車身的「平治」O814型小巴。
1999年
新福利獲澳門消費者委員會評為最受市民歡迎的公用事業單位之一。同年,新福利投資1500萬澳門元,引進日本「三菱扶桑」車廠特別為澳門營運環境設計的雙門Rosa小巴。該小巴是三菱扶桑車廠應新福利1991年的研發要求,製造的新一代,擁有兩對車門的Rosa小巴,該小巴長度為7.7米,首輛車號為R217,此亦為新福利最後一款新購的非國產小巴,且在2016年前,一直是雙門Rosa小巴唯一買家。
新福利正式推出命名為「澳門通」的自動收費系統,採用由時任董事長關聯公司「康澤科技」經多年不斷研究而自行生產的「無接觸式IC卡自動收費系統」。[16]
因原董事會主席何厚鏵出任澳門行政長官一職而不能繼續擔任董事會主席,改由廖澤雲擔任。
2001年
澳門生產力暨科技轉移中心及澳門旅遊學院將新福利評定為澳門公共交通業中最受市民滿意的服務行業單位。
2002年
澳門通IC智慧卡進行全面換卡,推出第二代新福利澳門通IC卡,為將來推出「轉乘服務」及「IC卡月票」作好前期準備工作。
新福利推出「澳門通IC卡月票」,以取代巴士證月票,加強防偽,同時有效地統計行車及掌握客況資料。而傳統「巴士證月票」則於2002年10月1日起全面停用。
新福利計劃購買2部MAN 24.130兩軸雙層巴士,並於翌年用作行駛3線,期後取消計劃引進雙層巴士。
2003年
為改變乘客點到點的乘車模式、減少重疊路線的運作和車輛投放,以及減輕道路交通負荷,新福利利用了IC卡的技術,推出首期轉乘優惠服務。成為澳門首間推出轉乘服務的巴士公司。
2004年
新福利成為全澳首家採用「歐盟3型」環保引擎巴士的公司,同年引進全新20輛英國製丹尼士飛鏢SLF單層中型超低地台冷氣巴士,此批巴士車長10米,車隊編號為D11-D30。此批巴士是澳門首批車尾不設車窗的巴士(以方便騰出空間於車尾張貼廣告),而此後新福利新購置的大型及中型巴士車尾均以此為標準,並漸漸獲其他巴士公司採用。 為了完善公司內部管理,優化工作流程,新福利從2004年開始在公司內建立ISO 9001:2000國際品質管理體系,成為澳門首間通過國際標準認證的巴士公司。
2005年
鑒於年前購入的「丹尼士飛鏢SLF」超低地台巴士表現良好,2005年再度引入20輛「丹尼士飛鏢SLF」冷氣巴士,次批「飛鏢」車長11米,車隊編號為D31-D50。11米「飛鏢」曾為澳門最長和載客量最多的巴士,故有「超長大巴」之稱。直至2007年被澳巴引入的「五洲龍」12米大巴打破。
首次購入5輛中國製「廈門金龍」中巴,是新福利首次引進的中國廠牌車款。至2009年為止,新福利共引入125輛車長9.3至12米的「金龍」巴士。
新福利的行政部、人力資源部、業務推廣部成功考取ISO認證。 2005年至2007年的4天賽車期間,乘客可免費乘坐新福利及澳巴所有路線。
2006年
澳門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承接新福利IC卡系統。
新福利成功通過ISO年審,同時車務部首次納入ISO認證範圍,使澳門新福利成為澳門首間且唯一一間考獲ISO優質管理認證的公司。
2008年
新福利發行的「澳門通IC卡」停止發行(除家屬證、員工證及新福利IC卡月票)。
新福利提出引入18米長大巴士構想,主要用作行走於路氹金光大道一帶,政府採取支持態度,並且與巴士公司探討如何引進大巴士以及行走路線等問題。[17]
新福利發行的所有「澳門通IC卡」停止充值,之前發行的則可繼續使用,直至到期或餘額用盡為止(除家屬證、員工證、新福利IC卡月票等繼續使用,但只能乘搭澳門新福利巴士)。
澳門兩家巴士公司因專營合約到期,由運輸工務司司長劉仕堯與新福利及澳巴簽定“道路集體客運公共服務批給合同”過渡安排協議。合約由2008年10月15日起生效,有效期2年。
澳門巴士調整車費,由2.2至5.0澳門元分別增至2.8至6.4澳門元,但使用澳門通卡可享受政府提供之公交車資優惠計劃。[18]
新福利配合交通事務局第一階段巴士路線調整,對旗下的1、1A、26、26A及34線進行相應調整。[19]
2009年
購入一輛日產NISSAN URVAN 3.0HPU LUXURY VERSION M/T 7人工程車。1月6日,新福利響應環保,支持節能,參與由能源業發展辦公室舉辦的澳門節能周2009活動。[20]
新福利配合交通事務局第二階段巴士路線調整,新增2A、3X、5X及7A線,另外3A、H1線則進行路線調整。[21]
新福利配合交通事務局第三階段巴士路線調整,新增36及50線,另外26A線回程澳門方向增加停靠亞馬喇前地分站。[22]
新福利率先在旗下一輛雙門Rosa小巴(車隊編號:R285)試用電子顯示牌。11月24日,新福利參與競投「道路集體客運公共服務批給合同」。[23]
2010年
新福利參與第三屆澳門國際環保合作發展論壇及展覽,展出該公司環保管理。同年,新福利成功獲得發動機製造商-康明斯香港有限公司認可,成為澳門首間特約維修代理資格的巴士公司。[2]
2011年
新增128路線,由亞馬喇前地往返大熊貓館,與澳巴聯營。
新福利配合交通事務局第二階段巴士路線調整,新增27及37路線,與澳巴聯營,取代澳大接駁線;32路線新增新設的筷子基社屋站。筷子基社屋站上車的乘客,可免費乘車至筷子基總站。
隨著新營運模式實行日子漸近,新福利逐漸將旗下車齡高於4年的巴士退役。最終新福利車隊中丹尼士飛鏢、三菱FUSO大巴、部分金龍中巴、猛狮13.230、部分ROSA小巴以及黃海DD6109S01均於8月1日前停駛。
為補充因大量舊巴士退役而造成的車輛流失,新福利遂向大陸「蘇州金龍」車廠購入大批新巴士,全數128輛大巴已於8月1日前全數出牌,並於8月1日開始投入服務。
新巴士服務模式投入運作,新福利營運二十一條巴士路線,為期七年。
鑒於新公司維澳蓮運營運首星期表現均未如理想,故新福利應政府要求,派出支援車支援維澳蓮運旗下1、3及3A路線。
停止派出支援車支援維澳蓮運1、3及3A路線。
新福利位於澳門科技大學側的車廠停止運作,日後所有巴士將轉到旅遊塔或聯生工業村車場停泊,日常維修工作則會集中在青洲及北安車廠進行。
2012年
新福利集團公司舉行新年聯歡會,集團董事長廖僖芸表示,新福利的營運線路、營運車輛於「新巴士營運模式」實行後均減少13.5%,加上多種因素影響,新福利巴士從微利變成虧損經營。但在第三方居民滿意度調查,新福利巴士服務獲居民滿意度排名第一。[24]
新福利董事總經理陳曉陽表示,過去一年,服務承諾已逐一完成,班次要求完成了110%,並針對市場變化及消費者調升服務 的訴求,提出了八點的優化計劃。公衆關注的安全問題,該公司定下每百萬公里交通事故不超過4.8宗,目前仍在此指標內。以六月為例,每十萬公里(約兩天的公里數),發生交通意外為4.2宗,其中1.7宗碰到固定物件,僅0.8宗撞車意外。[25]
為提升客戶對公司服務之信賴度及實現公司經營理念,新福利再通過ISO 9001:2008版之認可證書。
調整39路線為快線,循環往返湖畔大廈及亞馬喇前地。
2013年
購入兩輛歐五排放三菱Fuso Rosa小巴,並於同年5月投入服務。
新增51快線,由石排灣總站往返關閘。
公佈「2013年3月-6月巴士服務評鑑試評分數」,結果為70.81分。
新增72路線,循環往返澳大橫琴總站及氹仔。
2014年
購入四十二輛歐五排放三菱Fuso Rosa小巴,並於同年3月起陸續投入服務。
購入一輛五十鈴大型拖車。
舉行「環保節油比賽」活動,提升員工對環保的意識。
2015年
與Chocolate Rain合作,以「齊來做個好乘客」為題,透過一系列禮儀宣傳短片,向大眾推廣乘坐巴士的禮儀。
2016年
特區政府與澳門新福利公共汽車有限公司簽署《有關道路集體客運公共服務—第一標段及第四標段的公證合同修訂本》,同年1月16日起生效,至2018年7月31日屆滿。
新福利以公共批給合同投入營運,營運25條巴士路線,為期2年半。
調整5X路線,循環往返筷子基北灣及皇朝。
25F及37U路線編號分別更改為51及72。
新增H3路線,循環往返石排灣及山頂醫院。
澳門新時代公共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測試18米掛接式巴士,新福利亦派員隨隊參與試車,新福利更向新時代借用18米掛接式巴士,由該公司工程人員及車長行駛,試驗該巴士在澳門操作的可能性。同月購入25輛蘇州金龍KLQ6108GQ28E4低地台大巴,以全新黃色為主調的車身顏色亮相,車廂內飾方面,以加強空間感、乘坐舒適為設計主調,配以反射燈光,打造自然光效果並全澳首創車廂內提供USB插頭及車尾電牌顯示目的地、轉向、剎車等信息。
安排一輛蘇州金龍KLQ6108GQ28E4低地台大巴(編號:K338)注入黃色小鴨元素,於澳門科學館前地展出。
計劃再引入兩至三批,共40部巴士,當中部分是試車種,包括兩部增程電動車,兩部18米巴士(後因政府未回應該車是否可在路面運作,所以暫時擱置計劃)。[26]
調整MT4路線,由凱泉灣延伸至筷子基北灣,科大醫院延伸至臨時客運碼頭,並改用蘇州金龍KLQ6108GQ28E4低地台大巴行駛。
調整4路線回程取消行經提督馬路、逸園跑狗場,改行經林茂海邊大馬路(林茂塘)。
新增AP1X快線,循環往返關閘總站及澳門國際機場,僅在尖峰時段提供服務。
51、H3路線的總站改由「蝴蝶谷大馬路總站」發車。
新增51A路線,由海擎天往返蝴蝶谷大馬路,使用全新蘇州金龍KLQ6115GQ 三門低地台大巴行駛。
煙花匯演客流多,特別推出流動收費機“移動BU”,方便乘客在車外刷卡上車。
新增32X路線,循環往返旅遊塔及亞馬喇前地。
9A路線由雙向線調整為循環線,增停「立法會前地」站。
2017年
調整MT4路線,由筷子基北灣延伸至關閘。
調整25路線,不再行經望德聖母灣馬路,改經嘉樂庇總督馬路。
調整H3路線,增加停靠山頂醫院總站。
調整37路線總站至「松樹尾總站」,廷伸至澳門運動場、氹仔中央公園,統一收費為每程澳門幣2.8元。
調整25路線,取消行經黑沙。
新增15X路線,循環往返黑沙及蝴蝶谷大馬路總站。
新增25AX路線,循環往返關閘及蝴蝶谷大馬路總站。
新增5AX路線,循環往返媽閣及關閘馬路。
購入一輛18米歐五宇通ZK6180HGH超長掛接大巴。
2018年 政府公佈2018年1-6月交通意外責任事故數字,新福利在三間巴士公司之中排行第二,每十萬公里涉及意外宗數最少。
配合新巴士收費,更改32X及孝思接駁專線的路線編號為32T及37T。
37路線延伸至孝思墳場及北安。
新增26AT路線,往返筷子基北灣及黑沙海灘,往黑沙海灘方向經高士德,後按26A路線行駛,往筷子基北灣方向的行程與26A路線相同。
新增與新時代聯營的88T路線,循環往返旅遊塔及司打口。
新福利與特區政府簽署的《道路集體客運公共服務——第一標段及第四標段的公證合同之修改合同》於8月1日續約,至2019年10月31日屆滿。
26AT、88T路線結束服務。
新增臨時路線51X,循環往返關閘及蓮花圓形地。
因與運輸工務司磋商新合同一直未有達成共識,決定再次短期續約14個月,由2019年11月1日起生效直到2020年12月31日,巴士路線、服務班次及收費將大致不會改變。
新增102X路線,由港珠澳大橋往返賽馬會。
2020年
39路線延伸至新口岸/科英布拉街。
25AX路線由循環線調整為雙向線。
蓮花口岸專線巴士改為公共巴士路線服務,編號為701X,與澳巴聯營。
新增17S路線,作17路線特班車服務。
調整1A路線,北區終點站由筷子基總站遷往筷子基街/廣大中學。
2021年
102X路線恢復營運,並調整離島終點站由柯維納馬路遷往橫琴澳方口岸。
調整26路線的車型,由中巴轉用大巴。
調整MT4路線往氹仔客運碼頭的尾班車時間,由00:00延長至01:00
更新72路線的目的地資訊。
新增16S路線,作16路線特班車服務。
25AX路線增設下午班次。
51X路線由特定日子調整至星期一至星期六高峰時段服務。
15、25、25B、26、26A、701X、MT4路線取消停靠蓮花大橋,部分路線方向改為停靠蓮花路停車場。
701X路線延伸至新濠影匯。
調整5X路線終點站由筷子基北灣遷往青洲坊。
調整MT4路線往關閘方向增停青茂口岸附近巴士站。
新增25BS路線,作為25B路線特班車服務。
51X路線延伸至蝴蝶谷大馬路總站。
51、102X、H3路線新增站點。
2022年
2023年
2024年
新福利主要行走的包車路線有︰
EV
HE601-HE635
HE636-HE640
次批:2024.08
座位:14
企位:26
總:40
企位:25
總:39
座位:21
企位:39
總:60
座位:24
企位:40
總:64
座位:22
總:62
座位:25
企位:30
總:55
座位:29
總:69
座位:23
企位:57
總:80
企位:56
總:81
座位:26
總:82
座位:43
企位:86
總:129
企位:38
總:61
企位:42
總:71
企位:50
總:73
座位:30
企位:36
總:66
企位:35
總:65
企位:66
總:89
座位:28
企位:41
總:68
總:67
座位:36
企位:83
總:119
奔驰Vario O814
亞歷山大丹尼士飛鏢SLF
蘇州金龍(海格)KLQ6930G
五十鈴JCR460ZZ
三菱扶桑BK125L
猛獅13.230 HOCL/R
蘇州金龍(海格)KLQ6101G
蘇州金龍(海格)KLQ6101GE3
註:粗體為致命交通意外
|web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