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陵位于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鹿原镇鹿原陂[1],是全国四座炎帝陵之一[2],故又称湖南炎帝陵[3]、株洲炎帝陵[1][3]、炎陵炎帝陵[2][4]。是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5A级旅游景区[5]。
西晋皇甫谧《帝王世紀》,炎帝神农氏“在位一百二十年而崩,葬长沙”。南宋罗泌撰《路史》,炎帝“崩葬长沙茶乡之尾,是曰茶陵”。南宋时,从茶陵县分出酃县。《酃县志》记,西汉时,此地已有炎帝陵。西汉末年,绿林、赤眉軍兴起,因担心被乱兵发掘,当地人将陵墓夷为平地。唐朝时,陵前建有佛寺,名“唐兴寺”。此时,炎帝陵仍“时有奉祀”。北宋开国后,宋太祖赵匡胤派人寻访古陵,在茶陵县康乐乡鹿原陂找到炎帝陵。乾德五年(967年),陵前建陵庙,以进行祭祀[2][4]。
抗战时期的1940年,湖南省主席薛岳决定将省政府暂时迁往酃县炎陵山。营建省府住所主事人因炎帝陵年久失修,报请薛岳批准、湖南省政府拨专款,修葺炎帝陵[6]。1954年除夕,香客在祭祀时不慎失火,炎帝陵主殿和行礼亭全部被焚,到了文化大革命期间(1966-1976年),陵殿及其附属建筑又重遭破坏,朝房、碑房、午门以及围墙等多次被破坏,除陵墓外,全部被夷为平地[7][8][9][10]。1983年10月,湖南省人民政府列为第五批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5-139)。1986年,湖南省对炎帝陵进行全面整修,同年由胡耀邦为炎帝陵题写墓碑。1988年,完成修复工程,对外开放[11]。
1993年9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兼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题写“炎帝陵”陵款。与黄帝陵所在的黄陵县类似,酃县在1994年因炎帝陵改名炎陵县[2]。1996年11月,炎帝陵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1月,列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1]。此外,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中华归国华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炎帝陵祭典”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
炎帝陵景区规模庞大,总规划面积122.5平方公里,对外开放旅游区面积3.6平方公里[3]。分为三大功能区——神农大殿祭祀区、陵寝大殿拜谒区、“神农园”缅怀区[1],以及皇山游览区、洣水风光带[3]。由炎帝陵殿、神农大殿、神农园、阙门、华夏广场、福林、圣德林、皇山碑林、炎帝陵牌坊等80多处(或说110多处[3])景观组成[1]。
新中国成立后,炎帝陵被列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54年除夕之夜,因香客祭祀焚香烛,引燃殿内彩旗,不慎失火,致使炎帝陵正殿和行礼亭被焚。“文化大革命”期间,陵殿及其附属建筑又重遭破坏,除陵墓外,全部夷为平地。炎帝陵殿被焚以后,重新修复炎帝陵殿已成为广大炎黄子孙的强烈愿望。
新中国成立后,炎帝陵被列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54年除夕,香客在祭祀时不慎失火,炎帝陵主殿和行礼亭全部被焚。剩下朝房、碑房、午门以及围墙等,也在“文革”期间多次被破坏。1984年8月,株洲市成立修复炎帝陵筹备委员会。1986年6月28日,举行修复炎帝陵工程动工典礼。1988年10月,炎帝陵主体工程及四周围墙均按清代风格修复竣工,并适当扩大了建制。同年11月,修复后的炎帝陵正式对外开放。
参见: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