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陵或称黄陵,曾称桥陵,位于陕西省黄陵县城北,是全国数座黄帝陵之一。号称“天下第一陵”[1]。
相傳黃帝得道升天,故此陵墓為衣冠塚。《史记》称黄帝葬于橋山[2]:17。唐大历五年(770年)建庙祀典以来,为历代帝王和著名人士祭祀黄帝的场所。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为“古墓葬第一号”。历朝历代均有修缮,最近一次是1993年,为此成立了黄帝陵基金会以筹措资金,工程分二期实施,第一期工程2001年8月竣工。清明节时,陕西省人民政府在此举行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3]。
景区
黄帝陵景区面积333公顷,有古柏超过六万余株,千年以上古柏三万余株,为中国境内保存最完善的古柏群。陵墓区和轩辕庙两部分。
陵墓区:通往陵区的石道边树有“下马石”,上书“文武官员至此下马”;靠近陵区有“汉武仙台”,传说汉武帝北征匈奴归来时祭祀黄陵所筑;帝陵现高3.6米,周长48米,有砖墙围护。南面立明代“桥山龙驭”石碑一通。陵区东侧碑廊珍藏历代帝王御制祭文碑57通,陵区西侧立有香港回归纪念碑和澳门回归纪念碑;“人文初祖大殿”系供奉黄帝的正殿,“人文初祖”匾额为爱国将领程潜所题。内有墨玉刻制的黄帝浮雕像,设有神龛,神龛四周饰以青龙、白虎、朱雀和玄武四灵;纪念亭内陈列有中国近现代领袖人物孙中山、蒋中正、毛泽东、邓小平题词;墓前有祭祀亭,用于前来拜祭人祭祀之处,祭亭中立有石碑,上有“黄帝陵”三个字,原为蒋中正于抗日战争期间题写,1956年铲除,1963年修复时换为郭沫若题写。
轩辕庙:由轩辕庙和祭祀大殿二部分,均为1993年以后新修缮的建筑,占地约8000平方米,整个建筑为全麻石结构,气势恢宏。
历代祭祀和修缮
历代帝王祭黄陵,大多派身边亲信大臣,带着皇帝亲笔写的“御制祝文”。
中華民國
1908年同盟会。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国民政府、中国国民党中央执监委员会、中国国民党中央党部、陝西省政府多次祭祀;孙中山、蒋中正等多次作祭文遣人参与祭祀。
1935年開始,中華民國政府每年會舉行中樞遙祭黃帝陵典禮。1937年清明节,毛泽东遣林伯渠祭祀。国共两党参与的祭祀黄帝陵活动成为凝聚民族力量的象征[4]。1942年,重修黄帝陵庙时,为与唐橋陵区分,改称黄帝陵[1]。1949年國民政府遷台後,中華民國政府持續中樞遙祭黃帝陵典禮,直到2017年因應現代化需求結束。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55年-1963年,陕西地方政府主持祭拜黄帝活动,1961年黄帝陵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为“古墓葬第一号”[5]。1964年到1979年,公祭活动中断十六年[5][6]。其中,文化大革命期间(1966-1976年),黄帝陵一度无人管护,造反派错误地把“黄帝”当成“皇帝”进行批判,对陵庙建筑进行破坏,同时将山陵作为武斗据点,在山上修工事、陵区埋死人,黄帝陵成乱葬岗[7][8];文革期间,黄帝陵周边的古柏亦遭到偷砍滥伐[7][9]。1976年文革结束后,文物管理委员会成立,陕西省革命委员会文化局拨款6000元人民币修缮山顶祭厅、黄帝庙大殿和围墙三个项目,并对陵园枯树进行了清理[7][8]。1978年,文物管理委员会改称文物管理所、简称文管所,地址仍设在轩辕庙院内[7]。
改革开放后,1980年,公祭轩辕黄帝活动重启[5][6]。1994年以来,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黄帝陵祭典[3][5]。2006年,黄帝陵祭典活动被列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0]。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由陕西省人民政府主办。如在2016年(丙申年),即由中国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和陕西省人民政府联合承办,以“慎终追远、传承文明”为主旨[3]。
相關條目
注释
外部連結
|
---|
共359家(更新至2024年12月) |
|
|
华东(109) |
---|
上海 5 | |
---|
江苏 26 | |
---|
浙江 22 | |
---|
安徽 13 | |
---|
福建 12 | |
---|
江西 15 | |
---|
山东 16 | |
---|
|
|
中南(79) |
---|
河南 17 | |
---|
湖北 16 | |
---|
湖南 12 | |
---|
广东 16 | |
---|
广西 11 | |
---|
海南 7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