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劭(shào)忞(mín)(1850年—1933年8月31日)[1],字鳳孫,晚号蓼园,山东省萊州府膠州人。清末民初學者、史學家。
少孤,由母李長霞教導長大,博極群書,過目不忘[2]。光緒十二年(1886年)進士,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3]。光緒十五年四月,散館,授翰林院編修[4]。
1901年,他任湖南学政,任期4年。任满回到北京后,他历任国子监司业、贵胄学堂总教司、翰林院日讲起居注官等职。1906年,他奉命到日本考察教育。归国后,他任贵州提学使。两年后,他调回北京,任学部丞参、度署右参议、京师大学堂经科监督。
清朝宣统二年(1910年)资政院成立后,他任议员。1911年,他奉资政院委派,任山东宣慰使兼督办山东团练大臣。不久,他调任典礼院学士,赐紫禁城骑马,陪伴宣统帝溥仪念书[5]。
中華民國成立以後,他以遜清遺老自居[5]。1914年,他任约法会议议员[6]。
民國三年(1914年)夏,袁世凱令立清史館,以趙爾巽為館長,柯劭忞曾任代馆长、总纂。任内他參與《清史稿》之編撰工作,1927年《清史稿》总纂完成。他撰写了《清史稿》的《天文志》、《时宪志》、《灾异志》以及部分传稿,并总纂纪稿。
同一時间,他还獨力撰著《新元史》,學術界對《新元史》評價頗高,認為此書乃集五百多年各家研究之大成,補充了許多新內容,糾正了不少錯誤[5]。日本東京帝國大學贈文學博士學位[7]。
1919年12月4日,大總統徐世昌明令《新元史》列入正史,是為第二十五史[8]。1922年,《新元史》编纂完成。1925年10月,他主持编辑《四库全书提要》,并亲自编写整理经部易经类提要152条[5]。
1933年8月31日,柯劭忞在北京病逝,享壽83歲。[5]。
祖父柯培元,為孝廉,道光年間臺灣噶瑪蘭廳同知,文武兼備,以詩爲長,有《柯易堂詩選》傳世,其在京時与李圖、劉耀椿、李汀璋併稱山左四名家。
父柯蘅,从陳壽祺受許慎、鄭玄之學,精於經史,著《漢書七表校補》二十卷;長于詩,有《聲詩闡微》二卷、《舊雨草屋詩集》四卷。
母李長霞,李圖之女,博學工詩,有“詩古文詞,冠絕一世”之稱。詩學三唐。稿中《亂後憶書》一律,京師傳誦殆遍。詩云:「插架五千卷,竟教一炬亡。斯民同浩劫,此意敢言傷。業廢憑兒懶,窗閑覺日長。吟詩憐弱女,空復說三唐。」
其著作后编成《柯劭忞先生遗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