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隋朝时始置,辖区在今山西省境内。今山西省忻州市由此得名。
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年)设置忻州,治所在秀容县(今山西省忻州市)。隋炀帝时,天下改州为郡,废。义宁元年(617年),以楼烦郡的秀容县置新兴郡。唐朝初年,天下改郡为州,复为忻州。武德四年(621年),析秀容县置定襄县(今山西省定襄县),忻州曾改名为定襄郡。土贡:麝香、豹尾。户万四千八百六,口八万二千三十二。下领两县:秀容县、定襄县[1]。唐朝时忻州相当于今忻州市、定襄县等地。
明朝废秀容县入忻州,属太原府。清朝雍正二年(1724年),改为忻州直隶州[2]。民国初年,废州改为忻县。1983年,设立忻州市。
- 唐朝忻州刺史
注释
- ^ 《新唐书·志第二十九·地理三》
- ^ 《清史稿》卷六十 志三十五/地理七/山西/忻州直隸州
参考文献
|
---|
|
|
|
|
|
注釋 |
---|
注1:列出後梁 龙德三年( 923年)、後唐 清泰三年(936年)、後晉 天福十一年( 946年)、後漢 乾祐三年(950年)、後周 显德六年(959年)各政權實領的節度使及府、州、軍。曾置後廢、改名、改隸他區或為他國勢力所佔領者,於字中以劃線表示。 注2: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稱不同的節度使、府、州,取最後使用的名稱,並在前標明曾用名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