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族群是台灣戰後初期1945年至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依歸化程度對台灣原住民執行分類管理所使用的稱呼[2],其範圍大概等同相於清朝時期所謂的「生番」,以及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所稱的「蕃人」、「高砂族」,但現今已改稱「17世紀漢人移民臺灣前即已在台灣島定居的族群」為台灣原住民族。與「高山族群」、「山地同胞」對應的另一稱呼為「平埔族群」,而這種二分法是外來政權依歸化程度對台灣原住民執行管理所使用的政治性劃分,並無任何人類學等分類根據,因此「高山-平埔」的二分法被認為帶有種族主義與殖民主義的色彩 [3][4]。不過,目前無論是台灣普遍社會認知,或是各政府核准的教課書籍中,仍不乏使用此分類[來源請求]。目前原住民族意識抬頭,近年族人都致力於打破此政治性歸類,以回復呈現傳統文化樣貌。
目前中華人民共和國仍然使用「高山族」統稱台灣原住民族[5],其官方定義並將「高山族」歸類為中華民族的一部分。
台灣戰後初期,官方延續了日治时期的分類,將台灣原住民分為九個族群。近年來經過原住民民間與學者的研究與爭取,台湾認定的族群則已增加至16族。但這些被增加承認的族群皆來自原先被歸類於九族的族人,大部分都是高山族群。其中噶瑪蘭族僅部分當初被歸類為阿美族之族人得到族群回復,未有官方原住民身份之噶瑪蘭族人則還在等待政府回應並爭取中。目前在台灣以原住民來稱呼,政府承認的原住民族現在有十六族群,語言屬於台灣南島語系,截至2018年11月,總人口數為56萬5041人[7]。另有4400餘人散居於中國大陸各地。以下是目前中華民國政府承認的原住民族:
在官方承認的原住民族之外,尚有僅得到地方政府承認的族群,例如台南的西拉雅族與花蓮的大滿族(兩者皆屬平埔族群)。此外還有更多未受到中華民國政府承認的族群,通常以平埔族群為主。還有部份是已被承認為原住民族,但未登記族別之族人(見台灣未識別民族)。
矛盾的是,並非所有「高山族群」皆居於山上,例如住在台灣東部花東縱谷的阿美族、撒奇萊雅族以及居住在蘭嶼的達悟族(雅美族),就不是居住在高山上,因此這種稱法極度違反科學,歷史上亦產生了「山地山胞」和「平地山胞」等邏輯矛盾、違反科學、讓人啼笑皆非的名稱。近年來基於科學精神及尊重族人的立場,已多使用「原住民」或各族族原名來稱呼漢族血統以外的居民,因而原先兩大族(高山、平埔)劃分法在台灣現今已較少用。但直至目前,不論是台灣社會的認知,或是各政府核准的教課書籍中,仍不乏使用此兩分類。
另外,相對於「原住民」,有人認為「先住民」一詞更為合適,但反對以上稱呼者認為,「先」一般用於已逝或不復存在之事物(如「先民」、「先人」等),以「先住民」形容目前存在的族群並不適當。
在2014年中華民國教育部的高中文史課綱微調,歷史課綱將台灣原住民族納入中國少數民族,名稱以高山族取代,[8]此次高中課綱的調整在台灣歷史學界與歷史教育界引起廣泛的反彈,於2016年由教育部新任部長宣布廢止微調課綱平息風波。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將所有台灣原住民族都統稱為高山族(包括平埔族),並納入「中華民族」的其中一族。根據200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五次人口普查,中國大陸共有4461人報稱是高山族,包括1,500名阿美族,1,300名布農族,510名排灣族,其余1151名则来自其他民系,[9]廣泛分佈於中國大陸各地,大多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移居中國大陸。[10]由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政策和兩岸關係變化等原因,有巨大數量的原漢族人口在1953年至2000年間改報為高山族,使得在中國大陸報稱為高山族的人口相較1953年的329人上升了超過13倍。[11]此外,在河南省鄧州市台灣村還存在一些高山族居民,據說為郑成功死后,其部將黄廷底下於康熙年間降清,後移居此地開墾的部眾;2005年,該市有2674人自報為高山族。[12]下表是在2000年人口普查中,中國大陸各地報稱為高山族的人口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