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社水庫,又稱萬大水庫、碧湖,是台灣中部濁水溪上游霧社溪的一座水庫,位於南投縣仁愛鄉,係隸屬於台灣電力公司萬大發電廠所管理。因為水庫興建於霧社溪上、霧社之下而得名,加上水庫位處中央山脈群山之間,四周景致優雅秀麗,水色分外青碧,於是當年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取名為「碧湖」,而水庫主要功能為提供萬大發電廠發電之用,計畫中其引水管線的上方就是泰雅族萬大社被移住前的原居地[3],故又稱之為「萬大水庫」,其水壩又稱為「萬大水壩」[4]。長年來的天災與集水區水土保持問題,使此水庫淤積問題嚴重,2021年水庫淤積率高達75%,為台灣淤積程度最嚴重的水庫之一。[5]
日治時1936年左右,日人計畫在泰雅族萬大社的北方、賽德克族德奇塔雅霧社的南方之間,濁水溪上游霧社溪寬廣的平緩谷地興建水庫及發電廠。萬大社的位置就在計畫中引水管線的上方,而計畫的泛洪區則原住有巴倫、塔卡南、卡其克等社,日方將泛洪區諸社移住到眉原聚落西邊台地,即中原部落,今漢名互助;在1942年左右,將萬大社強制移住到Belenawan,也就是現在的親愛部落所在地。[3]
1939年開始興建霧社水庫,原設計為97公尺高的混凝土重力壩[1],但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戰事日益劇烈,無法繼續施工,遂於1944年停工,僅完成全部壩體的6%[1],而輸水管、廠房、水輪機、發電機全部安裝完成[6]。戰後台電受美援協助,委由美國墾務局重新設計大壩,將日本人原先設計的直線形壩改為拱壩[7],下接壓力隧道及鋼管至萬大發電廠,裝置有豎軸法蘭西斯式水輪發電機二部,容量為207,700瓩[1],在1953年5月重新開始動工,1957年霧社水庫完工,一號機及二號機開始蓄水發電[8],整體工程於1960年8月興建完成。
2012年,「萬松計畫」完工,於萬大發電廠增設三部發電機組,其中包括霧社水庫擴增一部機組(四號機)[8]。2013年9月13日萬大電廠松林分廠正式完工,開始商轉發電[9]。
長年來的天災與集水區水土保持問題,使此水庫淤積問題嚴重。 2009年8月8日莫拉克風災帶給中南部地區水庫與河川的淤積達6000萬立方公尺。風災帶來的大量淤泥,雖經過清淤工程,效果仍不佳。此外加上歷年來的淤積。於2011年初霧社水庫淤砂量已超過8000萬立方公尺,水庫一半左右已經乾涸。造成水庫功能降低,甚至農地休耕。[14][15]2021年水庫淤積率高達75%,台電估計,未來霧社水庫淤積量更將增加,由於霧社水庫喪失蓄水功能,台電只能用僅餘的水發電,水力發電量亦呈逐年遞減趨勢。[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