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君主指中国先秦期秦國的君主,嬴姓,趙氏。自非子被周孝王封为附庸開始,到前771年秦襄公正式由周平王列为诸侯,共经历五代君主;自秦襄公被列为诸侯到前221年秦始皇帝统一中国,建立秦朝,共经历卅一位君主(包括秦王政)。其中在位期間最長的是秦昭襄王,共五十六年;在位最短的是秦孝文王,仅三天。而享有谥号的秦静公和秦夷公,均未继位便去世。因史料记载不全,表格空档处为空缺记载。
据司马迁记载,嬴秦的先祖为伯益,至蜚廉时期有恶来、季胜二子,依次为秦国和赵国的先祖。恶来五世孙非子,因善于养马被周孝王封为附庸,历经公伯、秦侯、秦仲、秦庄公五代君主,至前771年,秦襄公因援助周平王有功,被周平王封为诸侯。进入春秋时期,从秦襄公到秦穆公九代君主,秦国国力得到发展和巩固。秦穆公时期称霸西戎,位列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去世后,秦国国力逐渐走向衰落。进入战国时期,秦国历经多代君主继承混乱,国力衰弱,经常遭受近邻魏国的攻击。至秦孝公继位后任用商鞅变法,国力轉強,秦公駟在西元前324年開始稱王,最终在秦王政时期兼并六国,建立秦朝。但大一统的秦朝仅仅维持了十五年,便在秦末农民战争中宣告灭亡。
秦国君主的继承制遵循了西周宗法制的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国君在生前册立储君。秦国自秦襄公被封为诸侯,至前221年秦始皇帝统一中国,非亲子继位的君主仅有秦德公、秦成公和秦穆公(中间包括不享国的秦静公和秦夷公)。但由於若干庶长把持国君的废立,造成多代秦国君主非正常继位,包括秦出子、秦怀公、秦灵公、秦简公、秦献公和秦昭襄王。[2]
需要注意的是在古代,姓和氏是分開的,姓是母系社會時女子使用的,男子使用的是氏,趙非子未獲封秦地時,是在趙嬴這個大宗之中,使用的是趙氏,所以秦國歷代君主都是嬴姓趙氏,而我們現在普遍得知的「嬴政」則是錯誤的叫法,秦始皇一生中從未被稱呼為「嬴政」,而現在這一稱呼多來自東漢末年三國時期錯誤的稱謂法,正常叫法應該是「秦王政」「公子政」「趙政」秦始皇叫趙政和其母親「趙姬」完全無關。是因為其本身出自嬴姓趙氏這個宗族。[3]
coauthors
简公,厉公子而怀公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