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茨坦会议 (英語:Potsdam Conference,俄语:Потсдамская конференция )1945年7月17日-8月2日在德國蘇占區波茨坦(靠近柏林)塞琪琳霍夫宮举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取得胜利的同盟国一方在此聚首,讨论决定如何管理八周前(5月8日)无条件投降的大德意志國,以及在戰勝德國後一起致力於戰勝日本帝國以及戰後對日本的處理方式的決定。会议目标还包括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和平条约的签订和应对战争的后果。
与会者
- 约瑟夫·史達林迟一天到达会议,据称有“政务”需要处理,事实可能是由于心脏病发作,抑或有其他原因。
- 会议期间英国大选结果揭晓。工党战胜了保守党,取得了首相职位。
- 苏联领导人史達林建议由杜鲁门总统,作为唯一参会的国家元首,主持会议,丘吉尔接受了提议。
会议主要成果
- 确立奥德河-尼斯河线作为波兰政府管理区域的边界。
- 将居住在德国境外的德国人驱逐回国。
- 战争赔款协议。盟国估计损失为2000亿美元。在西方的坚持下,德国只需要以资产、工业产品和劳动力的方式支付200亿美元。然而,冷战使偿还计划没有完全执行。
- 在斯大林的建议下,波兰不列入德国赔偿分配方案,而由苏联所获赔偿的15%转交给波兰(未执行)。
- 7月26日,美中英三国发布了波茨坦公告(又称波茨坦声明),要求日本無条件投降。(苏联后于8月8日加入,对日宣战。)
- 其它问题将留给尽快召开的最终和平会议解决。
尽管西方要求在最终和平会议上才确认德波边界奥德河-尼斯河线,波茨坦会议上确定的强制德国人口迁移却使得德波边界在事实上得到确定并且不可挽回。
波茨坦会议之前的国际会议
参考文献
外部連結
參見
|
---|
|
1940年代 | |
---|
1950年代 | |
---|
1960年代 | |
---|
1970年代 | |
---|
1980年代 | |
---|
1990年代 | |
---|
冷冲突 | |
---|
情報組織 | |
---|
技術競賽 | |
---|
外交政策 | |
---|
意識形態 | |
---|
组织 | |
---|
宣傳 | |
---|
參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