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光武帝劉秀(前5年1月15日—57年3月29日),字文叔,南陽郡蔡陽縣人(今湖北省枣阳市)[1],東漢開國皇帝,25年8月5日至57年3月29日在位。廟號世祖,諡號光武皇帝。
劉秀為汉高祖劉邦的九世孫,景皇帝劉啟的七世孫,长沙定王刘发之后,出身於南陽郡的地方豪族。新朝末年國家動蕩,各地寇盜蜂起。地皇三年(22年),劉秀與其兄長劉縯在宛(今河南省南陽市)起兵。25年,在古鄗城(今河北省邢台市柏乡县)登基稱帝,改元建武,國號為「漢」,史稱東漢。此後,劉秀逐步掃平各方勢力,最終統一中國。劉秀在位三十二年,社會逐漸從新朝末年的動蕩中恢復,故稱「光武中興」。建武中元二年(57年),劉秀逝世於洛阳。
劉秀的軍事才能很高。稱帝之後遣眾將攻伐四方,往往能從前方上報的排兵布陣形勢中發現問題,有時因前方不能及時得到糾正,便為敵人所敗。此外,劉秀待人誠懇簡約,寬厚有信,竇融、馬援等均由此歸心。對外政策方面,引南匈奴內遷入塞,分置諸部於北地、朔方、五原、雲中、定襄、雁門、代郡、西河緣邊八郡,詔單于徙居西河美稷。[2]但此舉也成為東漢朝廷和民眾沉重的經濟負擔,在東漢與北匈奴的戰爭中南匈奴僅起到出兵助攻的作用,談不上替東漢守衛北邊。到了東漢中期由於羌患,使得南匈奴在北邊不斷發起暴亂,對東漢北邊的邊防乃至北方內地的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從而成為東漢北邊的一大邊患。[3]
建平元年十二月,刘秀父亲刘钦当时是济阳县县令,济阳县有汉武帝经过时修建的行宫,行宫经常封闭。当时樊娴都将要生产,刘钦因为自己居住的县令住宅地形低湿,就打开行宫后殿居住。十二月甲子(前5年1月15日)夜间,刘秀在济阳县行宫后殿第二内殿中出生[4][5][6]。劉秀出生的时候,有赤光照耀整個房間,當年稻禾(嘉禾)一莖九穗,因此得名秀。
劉秀是汉高帝劉邦的九世孙,西汉景帝子长沙定王劉發之子舂陵節侯劉買的玄孙,即其與更始帝劉玄有同一位高祖父劉買。其父為南顿令劉欽,母樊娴都。世代居住在南阳郡蔡陽(今湖北省枣阳市西南),屬地方豪族。刘秀九岁时,父亲逝世,便由叔父劉良抚养。由于劉秀勤于农事,而兄劉縯愛好游侠,豢養門客,經常取笑劉秀,将他比做劉邦的兄弟劉喜。新朝天凤年间(14年—19年),劉秀至長安学习《尚书》,略通大義。成年後劉秀身高七尺三寸[7]。
劉秀在新野县时,听闻陰麗華的美貌,心悦之。後至長安,見執金吾車騎甚盛,因歎曰:“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8]
時值新莽天鳳五年(17年),天下大亂,赤眉軍與綠林軍各自起兵反王莽。地皇三年(22年),劉秀避吏於新野,因賣穀而至宛(今河南省南陽市),經李通勸說在宛起兵。地皇四年(23年)二月,劉縯、劉秀兄弟與綠林兵共同擁護劉玄稱帝,國號仍為漢,改元更始,史稱更始帝。同年劉秀率綠林軍三千以少勝多於昆陽滅王莽軍一萬,殺其主帥王尋,史稱昆陽之戰。[9]
此後劉縯、劉秀兄弟威望大盛,遭到劉玄的猜忌。劉秀有所察覺,但劉縯不以為意,終被劉玄藉故殺死,同被殺死的還有同宗劉稷。此時劉秀也處於危險之中,只得向劉玄謝罪,且不敢為哥哥服喪,飲食言笑如常。劉玄心有所慚,故而拜劉秀為破虜大將軍、武信侯。
後更始帝劉玄攻占长安,新莽灭亡。时河北王郎起兵,于是更始帝派劉秀巡視黃河以北,劉秀始得脫離險境。劉秀遂在河北積蓄力量,日益壯大,被更始帝封為「蕭王」。劉秀率吳漢、鄧禹等手下大將,繼續在北方大破銅馬等割據勢力,被關西人號為「銅馬帝」。由於劉秀與更始帝心生二意,自此劉秀手下便不斷勸進。
更始三年(25年)六月,赤眉军立刘盆子为傀儡皇帝。同月二十二己未日(25年8月5日),劉秀于鄗城即皇帝位,改元建武,国号仍为汉,史称东汉。九月,赤眉军击败刘玄,漢更始帝投降,同年十二月被杀。
劉秀因为汉朝是火德的缘故迁都洛阳[10],改洛阳为「雒阳」。刘秀先后荡平赤眉、张步、隗嚣等割据势力,然割据一方的卢芳,刘秀屡次遣吴汉、杜茂往击,均不克。建武十二年(36年),卢芳进攻云中郡,留守九原的部将随育胁迫卢芳降伏刘秀。卢芳放弃军队,逃往匈奴[11]。同年十一月十九己卯日(36年12月25日),吴汉攻克成都,割据四川的公孙述成家政权灭亡,东汉统一中国。
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第一次有明文記載「倭人國家」與中國往來。九州北部(博多灣沿岸)的倭奴國接受漢王朝的策封,光武帝封其為「倭奴國王」,並授予金印。
1784年,在日本北九州地區博多灣志賀島,出土一枚刻有「漢委奴國王」五個字的金印。這一枚金印也為中日兩國最早交往的證明。
劉秀勤于政事。“每旦視朝,日仄乃罢,數引公卿郎將議論经理,夜分乃寐”。在位期间,多次发布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的诏书。为减少贫民卖身为奴婢,经常发救济粮,减少租徭役,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裁并郡县,精简官员。结果,裁并四百余县,官员十置其一。历史上称其统治时期为光武中兴。其间国势昌隆,号称“建武盛世”或“建武之治”。 刘秀统一中国后,厌武事,不言军旅,建武二十七年(51年),朗陵侯臧宫、扬虚侯马武上书:请乘匈奴分裂、北匈奴衰弱之际发兵击之,立“万世刻石之功”。光武却下诏:“今国无善政,灾变不息,人不自保,而复欲远事边外乎!……不如息民。”刘秀分封三百六十多位功臣为列侯,给予他们尊崇的地位,只解其兵权,刘秀诛杀功臣一说源于戏剧,令刘秀蒙受「不白之冤」。其实,在统一中国之前,他就开始削弱国防建设,废郡国兵制,罢郡国都尉。削弱地方兵权的同时,导致后来无力抵御外患,而豪强地主的部曲家兵则迅速发展,像东汉末年的董卓就是一例。刘秀以后不设丞相,而是“虽置三公”但“事归台阁”;一方面削弱三公权力,使三公成为虚位,另一方面又扩大尚书台的职权,成为皇帝发号施令的执行机构,所有权力集中于皇帝一身。”《后汉书·申屠刚传》说:“时内外群官,多帝自选举,加以法理严察,职事过苦,尚书近臣,至乃捶扑牵曳于前,群臣莫敢正言。”“自是大臣难居相任”。建武二十八年(52年)他借故搜捕王侯宾客,“坐死者数千人”,严禁结党营私。
建武中元二年閏二月初六日戊戌(57年3月29日),崩于雒阳南宫前殿,享壽六十二岁,在位三十二年。三月丁卯(4月27日),安葬于漢原陵(今河南孟津县铁谢村附近),庙号世祖,谥光武皇帝。刘秀駕崩后,其子汉明帝刘庄将统一战争中功劳最大的二十八人的影像画在云台阁,称云台二十八将。
光武省亲: 建武三年(公元27年)冬十月壬申,幸舂陵(今湖北省枣阳市吴店镇),祠园庙,因置酒旧宅,大会故人父老。[23]
提高家乡建制: 建武六年(公元30年)春正月丙辰,改舂陵乡为章陵县。世世复徭役,比丰、沛,无有所豫。[24]
以柔治国: 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冬十月甲申,幸章陵。修园庙,祠旧宅,观田庐,置酒作乐,赏赐。时,宗室诸母因酣悦,相与语曰:“文叔少时谨信,与人不款曲,唯直柔耳。今乃能如此!”帝闻之,大笑曰:“吾理天下,亦欲以柔道行之。”乃悉为舂陵宗室起祠堂。[24]
建武七年(公元31年)三月癸亥晦,日有食之,避正殿,寑兵,不聽事五日。詔曰:「吾德薄致災,謫見日月,戰慄恐懼,夫何言哉!今方念愆,庶消厥咎。其令有司各修職任,奉遵法度,惠茲元元。百僚各上封事,無有所諱。其上書者,不得言聖。」[25]夏四月壬午,詔曰:「比陰陽錯謬,日月薄食。百姓有過,在予一人,大赦天下。公、卿、司隸、州牧舉賢良、方正各一人,遣詣公車,朕將覽試焉。」[26]
這與對觀福音對耶穌被釘十字架之後天空變暗/日蝕有巧合之處,這裡的癸亥日是指建武七年(公元31年)三月的最後一天。當時東漢的首都在洛陽,時差和耶路撒冷為5個小時。假如這一天文現象出現在耶路撒冷是從中午到下午3點(古代時間6時到第9時,現代人時間是從中午到下午中部)[27],那麼在洛陽,就會是在下午的5點到8點見到這一天文現象。[28]
有最新推算,耶稣钉十字架的日期是公元33年4月3日星期五[29],所以也许该巧合不成立。
[在维基数据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