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爾斯三世
威廉王子
查爾斯三世(國王會同樞密院)
施紀賢內閣(工黨)
施紀賢爵士(工黨)
安杰拉·雷纳(工黨)
查爾斯三世(國王會同國會)
約翰·麥克福爾男爵
林賽·霍伊爾爵士
凱米·巴德諾赫(保守黨)
最高法院
韋彥德勳爵
賀知義勳爵
英国主题
倫敦議會(英語:London Assembly)是大倫敦地區的的監察機關,成立於2000年。作為一個不具立法權力的合議性議會,其主要職責是監督倫敦市長的工作、審核市長的財政預算案及各項策略、調查涉及重大公眾利益的問題並提出建議[1][2]。
目前倫敦議會的最大黨是工黨,有11個議席。第二大黨是保守黨,有8個議席。綠黨、自由民主黨和改革黨也在倫敦議會有議席。
倫敦議會作為大倫敦地區最高民意機關,代表倫敦市民監督倫敦市長的施政及策略性計劃。大致而言,議會的主要職權包括:
根據《1999年大倫敦政府法令(英语:Greater London Authority Act 1999)》,倫敦議會並未被賦予任何立法或財政審批權力,亦沒有權力制定政策。若要修改或廢除某個市長策略計劃或財政預算案,必須獲得至少三分之二多數議員贊成才能通過。然而,歷來沒有任何政黨擁有過半議席,上述權力從未被行使過;因此,議會難以法定權力制衡市長的行政權力[3]。
儘管如此,議會通常透過發表調查報告及向市長提出質詢,以增強其民意權威性並提高施政透明性。由於倫敦議會議員由大選區模式產生,大多數議員著重從宏觀和策略性的角度來監察政府。大部分的倡議工作往往會尋求跨黨派議員的支持和共識 (包括市長所屬政黨的議員),所以市長亦會在落實政策前諮詢議員的意見,以確保政策的順利推行[4]。
倫敦議會認為,監督角色有助於改善公共服務的質素,並確保政府在財務管理及管治方面的問責性[5]。
自2000年倫敦議會創立以來,該議會由以下政黨組成:
倫敦議會共有25名議員,任期為4年[註 2]。其中,14名議員以「單議席單票制」直接選舉產生; 餘下11議席則根據政黨得票比例,扣除選區議員數目後,按照其候選人名單以最高均數法分配當選名額並遞選產生;任何政黨必須取得至少5%的政黨票,方可獲分配增選議席[6][7]。
倫敦議會議員的年薪是62,761鎊,而主席的年薪是75,266鎊;任何兼任英國國會議員的議員將只會獲得酬金的三分之二[8]。
倫敦議會設有主席及副主席,由倫敦議會議員於每個周年大會(年度的首次會議)中互選選出。一般而言,主席會由議會內四大主要政黨的資深議員輪流擔任。現任主席為保守黨籍的安德魯·博夫(英语:Andrew Boff)議員(英語:Andrew Boff AM)。
倫敦議會主席負責主持所有全體會議和市長質詢環節(英語:Mayor's Question Time)。同時,主席亦需要對外代表倫敦議會,負責與公眾互動及推廣議會的工作[9]。
當主席無法執行職務或缺席會議時,由副主席代行職務。
倫敦議會設有12個委員會及3個工作小組,定期討論公眾議題並進行啟動相關調查工作,並監察大倫敦政府執行政策及措施[10][11]。在特別情況下,委員會亦會召開公聽會及討論年度預算案。
各個委員會的委員名額,按照政黨組成比例而分配給予議員,務求達致跨黨派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