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110自走炮(英語:M110 203mm self-propelled gun)是美國生產的履帶式自走炮系列之一,也是戰後美國製造的自走炮中裝載火炮口徑最大的一款。
M110的開發時間於1956年1月開始,為取代當時服役中的M55自走炮及上面所搭載的M115榴彈炮[1]。由於當時美軍的共通化需求,因此與M107自走炮採用了共通底盤,原型車T236於1958年完成。但因為美軍當時同時進行柴油引擎化作業,因此原型車進行了引擎改造,此項作業隔年完成並進行測試,於1961年正式以M110的編號投入量產。
除了主炮以外,M110與M107結構大致相同,為了要符合空運需求也嚴格限制了此型自走炮的重量;車殼只有13公釐厚的鋁合金裝甲,只能防禦5.56公厘等級的步槍彈。並使用開放式炮塔,砲車移動時只有車組3位乘員,炮班跟隨彈藥運輸車移動,主炮配備液壓動力的半自動裝彈機,可讓炮彈從放置狀態以機械力移動到裝填處,再以人力將炮彈送入炮膛內。彈藥運輸車部分則因應各國需求各自開發,美軍則使用同樣以M-113底盤為基礎研製的M548彈藥運輸車(英语:M548)協同作戰,彈藥運輸車上搭載30發炮彈。
M110服役時,在美軍中是以連級規模編制在師級單位下;或是採獨立營的編組隸屬於砲兵指揮部,其彈藥選項中包含W33核子彈、1981年更換為W79弹头,作為野戰炮兵核子打擊的主力。由於科技更新,155公釐榴彈炮的射程已追上203公釐的範圍,而戰術核彈的需求不復存在;而重裝備、大口徑彈藥需要更多資源進行運作,但是卻沒有比較好的投射火力噸位。簡單比較來說,在改良炮身以後,M109A6自走砲的射程與M110A2相仿,且有M549A1火箭推進榴彈攻擊30公里外的目標,但是M109A6一分鐘最快射速可達6發,大約可投射出總重量250公斤的砲彈;但是M110A2使用的M650火箭推進榴彈只有91公斤重,平均每分鐘1.5發投射的火力只有150公斤。無論是射擊效率、涵蓋火力面、人力需求都不如改良過後的的155公厘自走砲。所以各國的M110在1990年代後大半退役,由新型155公釐自走炮取代,而美國將這些退役的M110炮管改造為GBU-28碉堡剋星炸彈。
搭載25倍徑203公釐M2A2式榴彈炮,搭配新設計的M158炮架。由於此榴彈炮為二戰產品,因此僅能使用標準榴彈(射程17000公尺),因此有射程嚴重不足的缺點(當時蘇聯大量裝備的122公釐D-30榴彈砲(俄语:122-мм гаубица Д-30)標準射程21公里),隨後這批M110都改造為A1或是A2型,除了美國陸軍以外,西方國家也有部分採用。
搭載新製作的37倍徑203公釐M201式榴彈炮以及新型裝藥,搭配8號裝藥射程21000公尺[2],運用彈性大幅度提升,除了武裝變更以外車體也進行了部份設計更動以提升可靠性。
搭載安裝炮口退制器的M201A1式榴彈炮,炮身壽命達1萬發[3];可使用火箭推進的9號裝藥。因為採用新炮管,使用8號裝藥搭配標準的M106榴彈時射程可達22,900公尺,M650火箭推進榴彈則可達30,000公尺。火炮射速前三分鐘可達每分鐘1.5發,但持續射擊狀態只能維持2分鐘1發的速度。M110A2除了美國陸軍以外有9個海外使用國,後其長程火力投射地位被MLRS取代而逐漸退役。
現役
退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