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端帽[1](five-prime cap,5′ cap)是在真核细胞和病毒信使核糖核酸(mRNA)的5′端经修饰後形成封闭的帽状结构(端帽[2]),为双核苷酸端点[3]。
5′加帽的過程對建立成熟的mRNA作轉譯非常重要。加帽確保了mRNA在蛋白質生物合成中進行轉譯的穩定性,並在細胞核中是高度調控的過程。
5′端帽是在mRNA分子的5′端,並且包含一個以不正常5′至5′三磷酸鹽鏈結著mRNA的鳥苷。
更多的修飾包括鳥苷的甲基化、及其他mRNA的5′端內頭兩個核酸糖的2′羥基的甲基化。兩個2′羥基的甲基化於圖內可見。
5′端帽的功能與RNA分子的3′端相似,但端帽核酸糖的5′碳是鏈接的,但3′端則不是的。這會提供足夠對核酸外切酶的抵抗。
加帽會是由RNA沒有修改的5′端開始。這會形成一個最後的核苷酸,而隨後附帶於5′碳的三個磷酸基。
在轉錄前進行加帽所需的酶是與RNA聚合酶Ⅱ連結的。當新轉錄本的5′端進入酶時就會開始進行加帽,這種方式的加帽是要確保進行多聚腺苷酸化。
用作加帽的酶必須是與RNA聚合酶Ⅱ連結的,為要確保其對某一轉錄本(差不多就是mRNA)的獨有性。
5′端帽有四個主要功能:
PAB2、CFI及CFII)
RNA剪接: 内含子 / 外显子 · snRNA · snRNP · 剪接體(次要剪切体(英语:Minor spliceosome)、U1(英语:U1 spliceosomal RNA)) · 選擇性剪接 · 前体mRNA加工因子 (PLRG1、PRPF3、PRPF4、PRPF4B、PRPF6、PRPF8、PRPF18、PRPF19、PRPF31、PRPF38A、PRPF38B、PRPF39、PRPF40A及PRPF40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