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爾地夫的第1個王朝是太陽王朝(Solar Dynasty or the Kingdom of Adeetta Vansa),在990年以前統治這個國家,但是當時太陽王朝的統治範圍並不包括現在的馬爾地夫全境。太陽王朝的歷史記錄在一些名為馬帕南薩(Maapanansa)的銅片上。
太陽王朝的第一位國王是被放逐的羯陵伽王國王子蘇魯達薩魯納·阿迪蒂亞(King Soorudasaruna-Adeettiya),最後一位統治者是女王達馬哈爾(Queen Damahaar),羯陵伽王國的王子巴拉迪蒂亞(King Balaadeettiya)娶了達馬哈爾為妻,從而成為馬爾地夫的新統治者,建立了馬爾地夫的第2個王朝——前奴尼爾(月亮)王朝(Early Lunar Dynasty or the Kingdom of Soma Vansa)。
前奴尼爾(月亮)王朝的第三位國王馬哈·桑杜拉(King Maha Sandura)有一位女兒名叫卡曼哈爾(Princess Kamanhaar),後來她被放逐到現在的阿杜環礁當中的米杜島(Midu Island),並帶走了那些銅盤子。後來銅盤子被埋了起來,這也就為何現今歷史學家對太陽王朝和前奴尼爾(月亮)王朝知道甚少的原因。
1153年,一位來自北非阿拉伯人阿布·阿巴拉卡特·優蘇福·阿巴巴里(Abu al-Barakat Yusuf al-Barbari),他是一位虔誠的伊斯蘭教徒,來到馬爾地夫宣揚伊斯蘭教。當時的奴尼爾(月亮)王朝第二代統治者為提幕吉·瑪哈·卡里明加(Dhovemi Kalaminja Siri Thiribuvana-aadiththa Maha Radun),因為要和錫蘭保持距離,馬爾地夫人需要與漫遊於印度洋的強大伊斯蘭艦隊結盟,此外,統治階層在其他方面也受惠,只要能成為伊斯蘭教國家,就可以加入阿拉伯貿易網,因此也能交換到稀有奢侈的物品;而且在嚴格的伊斯蘭法典下,極權貴族的地位也就越穩固,統治過於分散的各島嶼也變得容易許多。從此國王利用伊斯蘭教義,進行政教合一的封建統治,統治者提幕吉·瑪哈·卡里明加也改名為蘇丹王達瑪斯·穆罕默德·伊本·阿布杜拉(Sultan Dharmas Mohammed Ibn Abdullah),同時也將國號改名為蒂穆格王朝(英语:House_of_Theemuge)。
哈瑪崴王朝(Hamawi Dynasty)是馬爾地夫第7個王朝,也是存在最短的一個王朝,只維持不到1年的時間,建立者是穆罕默德·沙姆蘇丁一世(Sultan Muhammad Shamsuddeen I),也是該朝唯一的一位蘇丹王,他是敘利亞人,在烏蒂姆王朝蘇丹王易卜拉欣·伊斯坎達爾一世當政時第一次來到馬列,後來成為烏蒂姆王朝蘇丹王穆罕默德·穆希丁的阿拉伯人導師,即蘇丹王位後,他持續的重新建立伊斯蘭律法且保留先前穆罕默德·穆希丁蘇丹指派學者在清真寺教育民眾的政策;在他擔任蘇丹王的任內,馬爾地夫國內非常的平和且人民的教育水準普遍提高且十分虔誠的信仰,後被毒死。
如此一來,儘管解除了來自海盜侵襲的威脅,卻引狼入室。1654年,馬爾地夫為了生存不得不向錫蘭的康提王朝(Kingdom of Kandy),作象徵性的納貢,成為錫蘭及荷蘭統治者保護下的保護國。1662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向馬爾地夫派出友誼代表團。荷蘭人對馬爾地夫群島傲慢無禮,頤指氣使的行為,令馬爾地夫人惱怒在心,處處小心應付,婉拒任何無理的要求。
布拉吉王朝(Buraage Dynasty),是馬爾地夫群島第10個王朝,建立者為哈桑·伊祖丁(Sultan Hasan 'Izz ud-din),他是穆罕默德·塔庫魯凡的子孫。布拉吉王朝始建於1759年,結束於1953年,其間延續了194年,共歷經了13位蘇丹的統治,中間有經過迪亞明其里王朝蘇丹王穆罕默德·吉亞蘇丁(Sultan Muhammed Ghiya'as ud-din)的復辟(1766年----1774年),而後直到共和為止。
這段時期也就是18世紀中葉,法國和其他殖民帝國在印度的地位開始被英國取代,馬爾地夫自然也隨之落入英國的勢力範圍之中。1796年,英國佔領印度南方的錫蘭之後,對馬爾地夫的影響力更大。十九世紀初,英國多艘商船和軍艦,曾多次在馬爾地夫海面上進行試探性的活動。到了十九世紀30年代前後,英國利用馬爾地夫上層貴族之間的矛盾,取得當時馬爾地夫執政者布拉吉王朝(Buraage)的蘇丹王穆罕默德·伊馬杜丁四世(Sultan Muhammad Imaaduddeen IV)的信任之後,進一步控制了馬爾地夫群島。
1882年,穆罕默德·伊馬杜丁四世去世。英國利用馬爾地夫內部進行王位爭奪戰的機會,支持蘇丹王穆罕默德·穆伊努丁二世(Sultan Muhammad Mueenuddeen II)。1887年由英國駐錫蘭總督(Governor-General of Ceylon)與馬爾地夫蘇丹王簽約,馬爾地夫正式成為英國的保護國。從此,馬爾地夫必須通過英國駐錫蘭總督才能和外界發展關係。同時,英國也插手干涉馬爾地夫的內政,連馬爾地夫蘇丹王的傳承變更,也要徵得英國的同意。英國的軍艦也經常在停泊或巡弋馬爾地夫群島之間,使得這個島國成為英國在印度洋上的軍事基地。此外,馬爾地夫還必須向英國駐錫蘭總督納貢,但因國小人寡,貢品也只是象徵性而已。
自1919年起,馬爾地夫人民就不斷掀起反殖民的浪潮,要求擺脫英國的殖民統治而獨立。在1932年以前,馬爾地夫的行政大權多操在蘇丹的手中。1931年3月,馬爾地夫議會擬訂了第一部憲法。1932年12月22日,蘇丹王穆罕默德·沙姆蘇丁三世(Sultan Muhammad Shamsuddeen III),被迫批准馬爾地夫這部憲法,改行君主立憲政體。憲法主義的內容大大地限制了蘇丹的權力,引入選舉制度,成立由人民選舉的議會,並規定一系列人民基本的自由和權力。但在外交和國防上仍由英國代理,在內政上英國也還有絕對的影響力。
馬爾地夫共和國成立之後,不但積極進行國家各項建設,也開始實施一系列反封建、反殖民的政策,引起國內保守勢力和英國殖民勢力的全面反彈,於是聯合起來顛覆馬爾地夫共和國。8月,在副總統穆罕默德·易卜拉欣·迪迪(Ibrahim Muhammad Didi)為首的各方面密謀下,趁著阿敏總統到印度和斯里蘭卡等國籌備糧食之際,藉口國內饑荒突然發動政變推翻阿敏政府,由穆罕默德·易卜拉欣·迪迪自己擔任總統。
布拉吉王朝(1954年-1968年間復辟)
在8月21日的國民議會中,正式罷免穆罕默德·阿敏·迪迪的總統職務,並通過廢除共和國制度的法律,選舉穆罕默德·法里德·迪迪(Sultan Muhammad Fareed Didi)為馬爾地夫的蘇丹王,並於1954年3月6日即位,使得馬爾地夫又恢復了蘇丹政體。
1988年11月3日,約80-120名左右滲透在首都馬累的泰米爾伊拉姆人民解放組織(People's Liberation Organisation of Tamil Eelam, PLOTE)傭兵發動政變,控制了城內關鍵設施,但未捕獲加堯姆。加堯姆請求美國、英國、印度、斯里蘭卡、馬來西亞、巴斯斯坦和其他亞洲國家援助;印度軍隊迅速發動「仙人掌行動」(Operation Cactus),以傘兵空降瑚湖爾島(Hulhule Island),而後在數個小時內控制了馬累的局勢並救出加堯姆。部分泰米爾傭兵登上一艘貨船試圖逃離,在斯里蘭卡被印軍截獲、逮捕送回馬累受審[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