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將軍,清朝八旗14個駐防將軍之一,全稱鎮守西安等處地方將軍,為清朝的正一品武官(後改為從一品),下轄八旗兵約6500人,是駐紮在陝西省所有八旗兵丁及工匠的最高軍政長官。按清制須由旗人出任該職位,官署設立在陝西首府西安府,被稱為“西安將軍衙門”。西安將軍的職責在於習武備戰,以應對清初以來對於西北用兵的需求,以及管理滿城以內所有駐防旗人和眷屬的一切日常生活。[1]
順治三年(1646年)首次設立其前身「西安昂邦章京」,原為正一品武職,後在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改為從一品武職。駐防八旗由清朝皇帝直屬,平時由位于順天府的八旗都統衙門管理,兵部和當地督撫官員都無權管轄指揮。而最後一任西安將軍文瑞在宣統三年十月二十三日(1911年12月13日)與陝西同盟會作戰中戰敗,滿城被破後,投井自盡,這也正式宣告這個設立時間達265年的武將職位的終結。
《清史稿·職官》中,駐防將軍之職責為:「鎮守險要,綏和軍民,均齊政刑,修舉武備。」
清朝以軍事定鼎天下,故歷代清朝皇帝都很重視「以武功定天下」的理念。故對於駐紮在各地軍事重鎮的八旗兵們是極度重視,對於這些駐防八旗的各項軍事訓練和軍械物資等方面都是有嚴格的要求。而西安將軍身處陝西省,是清代前中期頻繁對於西北用兵的前沿軍事重鎮,更尤甚之。如康熙朝時,就有對西安將軍希福的諭旨,說到:「陝西地方,甚為緊要。因爾效力行間,練習軍務,特簡此任。爾到西安,須嚴束兵丁,加意操演,不得騷擾百姓。」[1]
因此官秩高達從一品的西安將軍最為重要的便是習武備戰,維持高強度的軍事操練以維持當地八旗兵的戰鬥力。如康熙年間,康熙帝西巡西安,因「窺見官兵整齊,隊伍森嚴,甲胄鮮明」,故賞賜駐防將軍訓練有功,記載道:「上以將軍博霽訓練官兵有方,即解櫜鞬,並弓矢賜之。」[1]
根據《欽定八旗通志·卷三十五·兵制志四》[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