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30′26″N 120°23′42″E / 22.5071324°N 120.3949024°E / 22.5071324; 120.3949024
林園區(臺灣話:Lîm-hn̂g-khu),舊稱「林仔邊」,日治時期改稱「林園」,前身「林園鄉」,位於臺灣高雄市最南端,高屏溪的出海口,北毗大寮區,西倚鳳山丘陵接小港區,東隔高屏溪鄰屏東縣新園鄉,西南濱台灣海峽與屏東縣琉球鄉(小琉球)遙遙相望。
此區地勢平坦,適宜農耕,同時擁有中芸、汕尾兩大漁港,漁獲量豐富,養殖漁業亦發達。1973年起政府在此興建石油化學工業區(十大建設項目之一),使本區由「魚米之鄉」轉變為台灣石化工業的重鎮。
林園位處鳳山林木茂盛之邊,故稱「林仔邊」,明鄭時期名為小竹里,士紳的父系祖先大都由福建漳州府渡海來台。
南明永曆六年(清順治九年,1652年)四月鄭成功圍漳州,九月二十六日退守龍溪縣城(古縣城),十月初一清兵攻陷縣城,兩方砲火激烈,致龍溪古縣城的陳、林、黃、王、廖、韓、蔡、溫、侯等姓人士的家園被戰火燒毀,這些人士因此多隨鄭成功到臺灣發展,定居於小竹里,許多鄉人並在民宅奉祀漳州府龍溪縣謝王公廟奉祀的「謝大王」,即晉代名將謝安。
清代時小竹里非常繁榮,故分為兩個里,小竹上里、小竹下里,現在興濟宮到福德廟的福興街,是商業文化的重心,林園人稱為「林邊街」,所以老一輩的人要到林園街上都稱去「林邊街仔」,現在又稱『舊街』,當時仍沒有「林園」這個名稱。
清乾隆52年(1787年),有一名唐山客帶著香火來臺經商,回程時因欲解手,暫時將香火懸掛在樹上,夜間大放靈光,由於神蹟不斷,成為當地居民的守護神,但因不詳其名,有鄉民向自宅奉祀的「謝大王」扶乩求問,神諭稱:「此香火即我香火」,方得知是謝王公廟香火,因而築草庵奉祀,即今林園廣應廟。
臺灣日治時期大正9年(1920年)設高雄州,日本官吏認為「林邊」與屏東「林邊」為同名,徵求仕紳協助改名,當地的長老想起了漳州龍溪縣謝王公祖廟的龍溪縣古縣城中心鸛林(現稱下半林)和園中(現稱上半林)兩地,故取“林”、“園”二字命名,以示懷念祖籍。日本人也很喜歡這個名字,認為「林園」的日文發音與「林邊」相近,且意境很好,一如隱士,因此依議定名為「林園」,設「林園庄」。林園之地名自此出現,並沿用至今。
本區歷史可分六個時期:
1988.7.20 中油林園廠油管破裂,重油外洩,嚴重汙染魚塭。[5] 1988.7.23 南帝化學工業公司燃燒塑膠廢料造成汙染,在居民抗議下,廠方簽下切結書不再燃燒。
林園區東臨高屏溪,南臨台灣海峽,北倚鳳山丘陵;山、海、河環繞,全境屬於高屏溪河口三角洲之沖積平原,地勢平坦。在地質土壤方面,本鄉靠山部份地質屬於黏土質及砂質壤土,土壤肥沃;臨溪、海部份則屬沖積砂質地。在氣候方面,本區地處在北迴歸線以南,為熱帶海洋型氣候,雨量充足。
根據清光緒20年(1894年)盧德嘉彙纂《鳳山縣采訪冊》裡關於林子邊(現林園鄉地帶)河川和水利灌溉網路如下:
根據高雄市政府民政局統計,2024年底林園區戶數約2.8萬戶,人口約6.8萬人,區內人口最多與最少的里分別是頂厝里與西汕里,2024年底兩里人口分別為5,414人與773人[9]。
2010年12月25日起改制為林園區,區長由直轄市長官派。
林園區公所是高雄市政府在林園區的派出機關,在中華民國政府架構中為市政府綜理區政的執行機關,上級業務監督機關為高雄市政府。区长由市長任命,其任期為無任期保障。在區長及主任秘書之下,設有4課4室等8個內部單位[12]。
分布於林園老街(福興街)、新街(林園北路)、文化街、東林西路一帶,為林園地區的商業中心。
林園石油化學工業區,是政府籌劃十大建設之一,於民國62年(1973)底開始動工,於民國64年(1975)開發完成,面積達403.6公頃,96年(2007)年產值約達2,740億元,為南部最大石化工業區。以中油林園廠為核心,中下游廠家有李長榮化工、南帝化工、永嘉化學、中國合成橡膠、台灣石化合成、信昌化學、台灣苯乙烯、和益化學、台灣塑膠、台達、中日合成、東聯、南亞塑膠、中美和、聯成、合興化工、阿科化學、亞洲聚合等18家公司在此設廠。目前擴增至26家,其中石化中下游相關產業廠商計24家。
高雄火車站-高雄國際機場-林園-東港-林邊-枋寮-楓港-恆春-墾丁
林園紅樹林生態區
鳳山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