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山鴨頭,1950、60年代,白河、東山一帶因為石灰、桂竹、龍眼乾等山產的市場需求,各地貿易行商往來,設有仙宮、天樂、嫦娥(白河)、孔雀(東山)等四大酒家,而有「騎孔雀,到天宮,找嫦娥,喝到天天樂」的俗諺,可見當時的繁榮景象。
白河人林氏以香腸醃料為發想,調製鴨頭、鴨脖、鴨腳、鴨腳……,再以油炸縮乾入味,且有便於攜帶、容易保存、不易酸壞的優點,以白河鴨頭的名號開始販售,白天搭客運到關子嶺,下午到酒家販售下酒,配合行商的作息,受到民眾喜愛。
林氏友人藍氏見此情狀,遂學習做法,回到東山創立東山鴨頭,亦得以營利謀生,幾年來隨著台灣經濟發展多元化,有人出資向藍氏學習做法,一樣以東山鴨頭名號到各地開設營業,並隨著夜市、宵夜、點心風氣的興盛,得以遍地開花聞名全台,甚至揚名海內外,此一源自白河鴨頭的做法,因此以東山鴨頭的名稱,盛行於世。
起源自臺灣臺南市東山區的著名鴨肉小吃(曾文溪的養殖水鴨著稱),在臺灣頗為普遍食用休閒消夜點心[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