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lated page}}
日本動畫(日语:アニメⓘ Anime,英語:Anime 或 Japanimation),又叫日式動畫,是指日本出品的動畫作品,主要通過電視播出。除了一些原创作品以外,一般是由漫畫、繪本、小說、輕小說或者遊戲的改編而成,常常根据不同的观众受众分为不同的风格和流派。
最早的日本商业动画可以追溯到1917年。20世纪60年代“漫画之神”手冢治虫的作品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大大推动了日本动画产业的发展。
日本動畫業約有430家動畫公司,其中規模較大的動畫公司包括吉卜力工作室、CoMix Wave Films、Production I.G、MAPPA、新銳動畫、京阿尼、WIT STUDIO、幽浮社、Aniplex、動畫工房、J.C.STAFF、小丑社、A-1 Pictures、東映動畫、骨頭社、GAINAX、TMS娛樂、OLM和日本動畫等。一般來說,對於日本動畫,作為一個整體,在日本國外的世界各國的市場比日本動畫日本國内的市場大,其國外市場化包括製作有世界各國配音或者字幕的DVD以及電視動畫。日本動畫的盛行也使得其他非日本動畫作品也採用類似的風格,但這類作品一般會歸類為受日本動畫影響的動畫。
日語的「アニメ」一詞來自動畫的英語詞「Animation」(动画),以片假名寫作「アニメーション」(羅馬字拼寫:animēshon)[1],經常縮寫為「アニメ」(Anime)[1]。
日本的動畫業界人士,特別是在正式場合或公文時,也會將此稱呼為「Animation(アニメーション)」,有時候覺得太長了很麻煩,就會直接以「Anime(アニメ)」帶過去。因此Anime除了是Animation的簡稱以外,對於日本動畫從業人員來說沒有其它特殊的含義。但是在西方人或華人的動畫迷,他們普遍的認知為「Anime(アニメ)」是專指日本的日式動畫。
日本动画始于20世纪初。当时日本的电影工作者开始尝试使用还在法国、德国、美国、俄国等地试验的动画技术[2]。已知最早的日本动画拍摄于1917年《塙凹內名刀之卷》,这是一部2分钟的短篇动画,讲述了一个武士拿别人试他的新刀,但反而被打败的故事[3][4]。早期的先锋者有下川凹天、 幸内纯一、北山清太郎,被称为“日本动画之父”[5]。
隨後日本的製作人做過很多動畫製作的嘗試。第一套廣泛流行的動畫連續劇是1963年手塚治蟲的《原子小金剛》。
1970年代期間,日本動畫進一步發展,與西方世界的動畫漸漸分離開來,並發展出獨特的類型,例如機器人動畫。該時期值得注意的動畫作品包括《鐵人28號》和《無敵鐵金剛》等[6]。在這段期間,一些動畫製作人漸漸變得著名,特別是宮崎駿和押井守。
1980年代,日本的動畫在日本被接納為主流,並經歷了一個製作量迅速增長的時期,更發展出像日式漫畫這樣完整的公式。GUNDAM系列作品的製作,以及高橋留美子的事業亦於這個年代開始[7]。《阿基拉》於1988年創下了單一動畫製作費最高的紀錄。1989年宮崎勤事件发生,日本動漫畫產業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來源請求]。至1995年《新世紀福音戰士》播出,日本人看重了御宅族文化有着可观的经济利润,因而也发展。才开始恢復[來源請求]。當時負責報導的記者木村透,於2005年11月21日坦誠他在取材時不公正,將成人書刊放置在正常書堆的最上方後進行攝影[8],造成社會對於動漫畫產業的誤解,該聲明已被刪除[9]。由于日本动漫经济的多元化的发展。近年来日本动漫收益仍然年年增长。
日本動畫於1990年代及2000年代迎來了它被海外市場接受程度的提昇。動畫連續劇諸如《新世紀福音戰士》和《攻殼機動隊》於日本大受歡迎,亦吸引了海外觀眾的注意。《七龍珠》、《美少女戰士》和《神奇寶貝》的周邊商品在歐美地區更是搶手貨。《神隱少女》於2002年德國柏林影展中得到金熊獎,並在第七十六屆奧斯卡電影頒獎典禮中得到「最佳動畫長片」一獎項[10]。而《攻殼機動隊》亦在2004年坎城影展上映[11]。自平成時代以來,眾多女子動畫逐漸在擴大。
根據日本貿易振興機構的資料,2016年時世界上有百分之六十的動畫作品由日本製作。[12]
隨著Netflix等網絡平台的流行,加上中國大陸動畫的發展,日本動畫製作受到了挑戰[13]。根據日本帝国数据银行2022年的調查,日本309家動畫製作公司有約四成虧損,是歷史最高記錄,每家工作室的銷售額低於3億日元,動畫製作市場連續兩年萎縮。而根據日本動畫協會的數據,截止2020年,電視動畫數量連續四年減少[14]。
動畫片常會依目標觀眾分類,例如分類為少年動畫、少女動畫及不同類型的成人動畫。少年動畫及少女動畫有時會加入男孩或女孩都有興趣的元素,試圖爭取更多的讀者認同。成人動畫可能是步調較慢,或是描寫主題不是青少年喜好的內容,也有些成人動畫中有一些成人的主題及場景。有些成人動畫中有包括色情有關的主題,在日本會標示為R18,不過國際上這類作品會分類為變態(Hentai,簡寫為H)。相反的,有些漫畫會有性主题或意味,但不包括性交的描寫,會因為受到青少年和成人动漫爱好者的歡迎,而被會歸類為喜劇動畫或後宮型作品,而一些有關性的內容則被視為是一種服務讀者的行為,俗稱殺必死[15][16]:89。
日本大部分的動畫製作公司都加入日本動畫協會,而不同製作室在一些較為複雜和造價較高的動畫製作項目上也會互相合作,例如由吉卜力工作室製作的《千與千尋》就邀請MADHOUSE、GAINAX、Production I.G和雲雀工作室等合作夥伴協助製片[17]:17。每部動畫大概需要10萬至30萬美元的製作費[18]。
發展至今,日本動漫業是非常成熟的。在這一巨大的行業中有完整而細緻的分工。其中幾個較為主要的職業有:
日本政府文化廳[註 1]和CG-ARTS協會自1997年開始,每年舉辦日本新媒體動漫藝術節,動畫是其中的項目之一。
2010年起,日本動畫製作者協會(JAniCA)受日本文化廳委託,開始了青年動畫製作者育成計劃,是動畫製作者的人才培養事業,2010年首年籌辦的項目稱為「PROJECT A」,2011年籌辦的項目稱為「動畫未來」(アニメミライ),2012年籌辦的項目稱為「動畫未來2013」(アニメミライ2013)。
在日本,一個出名的動漫的周邊產品可以非常多,比如書(包括雜誌、各種的畫冊、樂譜)、遊戲、CD、各種影像、玩具、收藏品、二次創作等。相關衍生品有:
隨著動畫市場的迅速擴張,大量動畫俱樂部(日语:アニメクラブ)在1990年代成立,並帶動動畫展覽會的興起[19]:73。這些展覽會主要展示日本以至世界各國的動漫作品,並包含cosplay比賽等其他元素。另一方面,日本的動漫文化亦創造不少獨特的名詞,例如用於指稱熱衷及博精於ACG的「御宅族」[17]:211:195。
東京國際動畫博覽會(TAF)是由東京國際動畫博覽會實行委員會所主辦的動畫博覽會,自2002年起舉辦,每年三月在東京國際展示場舉行[20]。
由於東京都在2010年通過東京都青少年健全育成條例,大幅度規範了動畫、漫畫、電玩的ACG作品,致使角川書店、小學館、講談社等出版社另外舉辦動畫內容博覽會(ACE)[21],自2012年開始,在千葉縣的幕張展覽館舉行。
東京國際動畫博覽會和動畫內容博覽會已經在2013年宣布合併,並在2014年合辦第一屆AnimeJapan[21]。
coautho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