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性清淨,意譯為明淨心、明光心、光淨心、明心、清淨心(巴利語:pabhassara citta),佛教術語,形容心非常清淨而又光明的狀態,經由禪定修行,就可以體驗到這個狀態。部派佛教中,大眾部與分別說部皆主張心的本性是清淨的,禪定修行只是恢復了心的本來狀態,又稱為本性清淨(梵語:prakṛti-prabhāsvara-citta)、自性清淨心。
大乘佛教中通常將心性本淨,對應到菩提心或如來藏。如來藏學派繼承了這個學說,隨後由此發展出佛性、如來藏等學說。藏傳密宗的大手印及大圓滿傳承,重點都在於發現自我的清淨本性。
巴利語:pabhassara、梵語:prabhāsvara是形容詞,意為極明淨,非常清淨而又光明,巴利語:pabhassara citta意為極為清淨光明的心。經由禪定修心,體驗到心達到明淨的狀態[1]。
印順法師認為,部派佛教中,對於心性,有三派說法:
大乘佛教,在大體上繼承了心性本淨說法。
說一切有部與犢子部皆反對心性本淨說,認為它不了義,主張心的本性為無記,但是可以經由禪定與內觀修行使它成為清淨[2]。
《成實論》認為,心性本淨是不了義說,是為了勸誘眾生而說[3]。
《異部宗輪論》記載,大眾部主張心性本淨,但受煩惱染污所以成為不淨[4]。
分別說部主張心性本淨[5][6]。現存法藏部所傳《舍利弗阿毘曇論》[7]。
《瑜伽師地論》卷54:「又復諸識自性非染,由世尊說一切心性本清淨故。所以者何?非心自性畢竟不淨能生過失,猶如貪等一切煩惱。亦不獨為煩惱因緣,如色受等,所以者何?以必無有獨於識性而起染愛,如於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