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来藏(梵語:Tathāgatagarbha),大乘佛教術語,是指大乘佛教的教理中,一切眾生本自具有、與佛同等、本自清淨的心性,又稱作佛性、真如、本識、本際、實際、法身、無垢識。眾生雖有本自清淨的心性,為煩惱遮蔽時,是感召因緣果報的阿賴耶識、異熟識、第八識,修行淨除煩惱後,才是真如、佛性、如來藏。
在龍樹之前所流傳的上座佛教經典,未使用如來藏這個名詞。高崎直道與印順等佛教研究者,皆認為《如來藏經》是現存最早的如來藏學派所弘揚的經典,因此《如來藏經》可能是最早提出如來藏名詞的經典。
梵語:Tathāgatagarbha由Tathāgata與garbha組成。
日本學者小川一乘比較《寶性論》的梵文本與漢譯本,發現梵語:Tathāgatagarbha除了被譯為如來藏外,也被譯為佛性。[1]
在講說如來藏的經典中,如來藏乃實相第一義諦。等同於多個其他名詞。如佛性、法身、自性涅槃、真如法性、實際、圓覺等皆與聖諦如來藏同義異名。 而「阿賴耶識、第八識、含藏識」等等,也都是如來藏的別名。 [2][3][4][5][6][7][8][9]禪宗稱為真如心,真心。《大乘密嚴經》說有惡慧的人不能知道「(如來)藏即(是阿)賴耶識」。佛將如來藏從如來的角度比喻為黃金,而將阿賴耶識從世間人的角度比喻為指環,說這兩個名稱都是指向同一個本體沒有差別,只是從不同的角度來稱呼祂。[10]故:聖法如來藏是實相,是總稱。若就因地到果地修行過程的染淨差別,各有不同立名:無垢識(實相)、異熟識(共相)、阿賴耶識(個相)。以上皆是含攝於如來藏。
如來藏的意義如下:
如來藏體性為不老不死、不生不滅,幾百億年的物理宇宙猶有成住壞滅之輪迴,一切法起法滅生生不已,而萬法之根本「如來藏」如如常在,無有變異。 [15]
佛性、如來藏一词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内涵。世親《佛性論·如來藏品》,對如來藏三性作如下闡釋:
眾生所攝佛性,世間一切眾生皆為如來之性,即“真如”所攝,故可謂“一切眾生是如來藏”。 如來隱覆之性,一切眾生如來之性被煩惱隱覆不顯,「眾生不見,故名為藏」。 真如能攝之性,「真如」雖在眾生煩惱之中,但含有如來一切功德。
由是可知,如來藏為一切眾生各個獨有的本體,從而提出了眾生可以成佛的依據。[16]
依據《大方等如來藏經》中佛說:「一切眾生有如來藏,如彼淳蜜在于巖樹,為諸煩惱之所覆蔽,亦如彼蜜群蜂守護,我以佛眼如實觀之。」以及《央掘魔羅經》卷第四中佛陀之開示,一切有情眾生之身中都有如來藏,佛說:「我說道者,說何等道?道有二種,謂聲聞道及菩薩道。彼聲聞道者,謂八聖道;菩薩道者,謂一切眾生皆有如來藏。」也就是每一個有情眾生,無論大到如人類、大象、鯨魚或小到如螞蟻等,牠們的身體中都有如來藏[17]。
寶性論稱如來藏在一般眾生為有垢真如,佛的法身為無垢真如。
「眾生皆有如來藏」的主張由大乘唯識學派弘揚之後,在大乘經論中如來藏[18]有種種名,亦被稱為是佛地的無垢識即善淨第八識[19],如玄奘《成唯識論》卷三:
攝論宗認為如來藏是阿賴耶識的清淨本質,名為阿摩羅識[來源請求]。
根據宋譯《央掘魔羅經》卷第二[23][24]以及其他許多經典中佛陀的開示,如來藏有如下的體性:
如來藏根據前述的眾多體性,在物質世界中可以顯示出一些現象:
依據大乘經論所顯示的如來藏體性及如來藏所顯示的現象,如來藏學派主張:如來藏是三乘佛法的基石,因一切法皆由此出[31][32][33]。並認為:如來藏是大乘佛教唯識學中最重要概念,是唯識增上慧學之主體,亦是一切佛法之主體,也是古時禪宗祖師證悟時所證之標的[34][35],三乘菩提的基本觀念就是依如來藏而施設建立。
印度與西藏的中觀派學者多認為如來藏為不了義說。
在中國,天台宗智顗的「化法四教」「藏」、「通」、「別」、「圓」,將如來藏判為最高的圓教。華嚴宗法藏判教主張五教說,把佛陀教法依解說的義理深淺分為「小」、「始」、「終」、「頓」、「圓」,也將如來藏判為最高的圓教。如來藏與佛性的概念由於禪宗的弘揚推動,有理證、教證,依之修學可以實證,也有實證本心如來藏的禪宗祖師可以依止修學,因而受到大眾的接受,其後宋明理學更以其為基礎發展出心性論的新儒家。在台灣,如來藏仍受到大眾的喜愛。
印順法師認為,性空和唯識可以在《阿含經》找到根源,如來藏是大乘佛教的不共法,是有別於二乘法的「別教」[36]。印順法師依於「一切法空」的立場來解釋《楞伽經》、《勝鬘經》的部份內容,認為如來藏是不了義說,是佛陀為了執著有我的眾生,所作的方便說法[37]。印順法師認為,根據《楞伽經》,如來藏即是一切法空性的異名[38]。
在藏傳佛教中,如來藏的相關典籍收錄於藏文大藏經。寧瑪派的「大圓滿見」,以如來藏為基礎[39]。噶舉派的「大手印」,將「如來藏」稱為「心性本質或心性實相」[40]。格魯派的宗喀巴接受了印度的月稱的中觀應成學說,認為三轉法輪的他空唯識學與如來藏都是不了義說[41]。
|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