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允彝(1596年—1645年),字彝仲,号瑗公,浙江嘉善县籍直隸華亭縣人(今上海市松江区)人,明末政治人物,诗人,抗清不成而自殺。隆武帝赠太子左春坊左庶子,谥文忠。子夏完淳亦為抗清烈士。
崇祯初年,陈子龙、夏允彝、徐孚远、彭宾、杜麟徵、周立勋六人组成文社畿社。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戊午科舉人,崇祯十年(1637年)丁丑科进士,通政司觀政,本年十二月任福建长乐县知县。後以母丧,回家“守制”。福王继位南京,六月升考功司主事[1]。
明亡後避居曹溪。不久起兵抗清,允彝说服其門生吴志葵一起抗清,派先锋攻打苏州,吴志葵卻又臨陣退怯不敢戰,最後被清軍所殲滅。
允彝在曹溪家中得知好友侯峒曾、黄淳耀等皆殉難,又得知志葵全滅,便说:“谋人之军,师败,则死之。”弘光元年(1645年)九月十七日告別家人,投松塘(今华田泾支流居地)自尽[2]。有绝命诗:“少受父训,长荷国恩,以身殉国,无愧忠贞。南都既没,犹望中兴。中兴望杳,安忍长存?卓哉我友,虞求、广成,勿斋、绳如,悫人、蕴生,愿言从之,握手九京。人谁无死,不泯者心。修身俟命,警励后人!”[3]墓在今上海市松江区小昆山镇荡湾村。《明史》有傳[4]。
著有《夏文忠公集》、《私制策》、《幸存录》等。
曾祖夏凤;本生曾祖夏鵉;祖父夏简,寿官;父夏时正,增生、乡宾。
有兄夏之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