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前的英華女學校
原址重建期間,暫借深水埗 德貞女子中學 舊校舍
羅便臣道新校舍
羅便臣道新校舍
羅便臣道新校舍
蘇周艷屏紀念堂
22°16′58″N 114°08′50″E / 22.2826455°N 114.14721°E / 22.2826455; 114.14721
英華女學校 (英語:Ying Wa Girls' School )創立於1900年2月,是倫敦傳道會 旗下的女子津貼 中學 ,現由屬下的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 負責管理,全校學生人數約860人。[ 1] 為香港補助學校議會 22所補助學校之一[ 2] ,故被坊間稱為香港教會主辦的22間「傳統名校」之一[ 3] 。英華女學校主要授課語言為英語 ,採用長衫 為校服。
校政管理
歷任校監[ 4]
1967年:蕭覺真 女士(Vera Silcocks)
1967年至1973年:潘頓 牧師
1973年至1985年:汪彼得 牧師
1985年至1998年:李清詞 牧師
1998年至2021年:胡丙杰 牧師
2021年至今:蘇成溢 牧師
歷任校長[ 4]
1900年至1920年:牒喜蓮 女士(Helen Davies)
1920年至1925年:樂慕潔 女士(Muriel Hogben)
1925年至1939年:夏靜怡 女士(Dorothy Hutchinson)
1939年至1967年:蕭覺真 女士(Vera Silcocks)
1967年至1972年:鄭美蓮 女士(Evelyn Jenkins)
1972年至2001年:周馬佩堅 女士(Katherine Chau)[ 5]
2001年至2015年:李石玉如 女士(Ruth Lee)
2015年至今:關翰章 先生(Francis Kwan)
歷史
英華女學校在1900年由倫敦傳道會 傳教士 牒喜蓮(Helen Davies)創立(當時位於灣仔道)。1900年2月,英華女學校第一座校舍建成啟用,取名為「英華高等女學堂」(Training Home)。創校時學生名額34人,主要是寄宿生。1911年創辦二年制幼稚園。1915年開設中學。1948年成立學生幹事會,是全香港最早有學生會的其中一間學校。1967年轉為全中學制。英華女學校設有家長教師會。
2009年底,獲教育局支持學校原址重建,並將附近之前那打素醫院 舊址納入擴建範圍。重建工程於2014年展開,是巴馬丹拿 建築事務所的設計項目[ 6] ,2019年3月遷回羅便臣道新校舍。
關聯學校
英華女學校與位於九龍 的英華書院 為姊妹學校,屬同一辦學教會倫敦傳道會 ;兩校不但同以英華為校名及經常舉辦聯校活動,雙方的校長亦是對方的校董會 成員之一[ 7] [ 8] 。
公開考試佳績
自創校以來,英華女學校共產生5位公開考試狀元:
香港中學會考 「9A狀元」
1983年:甘綺翠,當年中學會考總分全港第一,獲「香港中英學術基金會學者聯會」「Hong Kong Sino-British Fellowship Trust Scholars' Association」頒發「莫鳳麟獎學金」「Charles Frankland Moore Award」,於香港大學修讀理學士及工商管理碩士。[ 9] [ 10]
1983年:梁曼屏,獲劍橋大學香港校友會菲臘親王獎學金,於劍橋大學修讀自然科學。[ 9] [ 11]
香港高級程度會考 「5A狀元」
2010年:彭凱琪,於香港大學修讀社會科學學士(政治學與法學)及法學士(雙學位課程)。[ 12]
香港中學文憑考試 「7科5**狀元」(在甲類科目中至少3個選修科及4個核心科獲得5**成績)
2013年:黃雅頤,於香港中文大學修讀環球商業學。[ 13]
2024年:劉翯悠(超級狀元),打算前往英國亞伯丁大學修讀醫科。 [ 14] [ 15]
香港島傑出學生選舉
爭議
HKG報女學生影片事件
2019年6月香港 《逃犯條例修訂草案 》風波期間,香港建制派 網絡媒體《HKG報 》播出的一段標題為《香港學校內在發生什麼?請聽這位英華女生的勇敢控訴!》的影片[ 16] 。校方則在回應事件時強調該校保持持平而開放的立場,容讓師生於課堂內外發表不同意見[ 17] ,過往也曾邀請過其他政治立場的公眾人物來做講座[ 18] 。
《給十九歲的我》事件
在《給十九歲的我 》正式上映不久後,便有受訪學生向明報周刊 指出學校和製作方漠視其不願將此片公開上映的要求。在諸多爭議之下,導演張婉婷 於2月5日在電影謝票活動中宣佈本影片自2月6日起暫停公映。
著名/傑出校友
政府官員及大機構要員
教育及文化界
議員
商界
演藝, 體育及廣播界
其他
參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學校
小學 中學 相關學校
已停辦/已更名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