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王墓位於金門縣太武山西麓小徑路旁,墓主為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子荒王朱檀的第九世孫魯王朱以海。
原位於金門城東門外古崗湖西側,為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金門名士林樹梅按沈光文輓魯王詩序尋得。[1]據報,福建興泉永巡道周凱定為魯王墓,林樹梅并為此寫下『修前明魯王墓即事』詩。中國抗日戰爭期間,并建有蔣中正題字的『民族英範』碑亭。一百年餘來衍誤傳說,至1959年(民國四十八年)偶然發現真塚、出土壙誌,方知舊墓為假墓。
1983年,經過考古後判斷所謂「舊墓」是宋神宗元豐時期一位命婦的墓,金門縣政府將其命名為「宋元豐命婦之墓」,並保留林樹梅魯王亭的原貌。[2]
八二三炮戰期間,1959年5月240榴彈砲開炮,以六六一營第二連第二砲測試基準度,結果砲彈飛越廈門火車站,造成共方巨大傷亡,引起共軍恢復單日砲擊。國軍為避免240砲被摧毀,將第二連第二砲移往古崗,於是令工兵建築新的砲陣地。[3]:140金門構工部隊[4]於舊金城東炸山採石,意外在西紅土一巨石前挖得一三合土砌成的墓壙,長250公分,寬140公分,墓碑高120公分,露出地面20餘公分,碑面平滑未刻一文,後發現「皇明監國魯王壙誌」八字及全文石碑後交由中央研究院院長胡適博士研考,亦使魯王真塚重現人間。魯王墓的發現確定《明史》稱鄭成功將魯王沉入海中殺死並非事實。[5][6]
當時為研究魯王墓,一度使建造地工程延宕下來,遷移第二砲的計畫暫停。使第二砲處於每單日挨打的窘境,直到第二年4月才完成遷砲。[3]:140
1959年冬,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巡視金門,親蒞魯王真塚現址視察,當即指示魯王骸骨遷葬太武山西麓小徑之南構築新墓,歷時3年完成,於1963年2月4日舉行安葬典禮,為小徑魯王新墓的由來。[7]
至今每年農曆五月十五魯王生日,金門縣都會在魯王墓舉辦祭典。[8][9][7]
2022年2月,金門縣文化局將金門城東段、魯王疑塚及周邊史蹟、文臺寶塔、金門城南門外「行人贊」碑碣、明邵朴庵墓道碑合併登錄為中華民國文化資產史蹟類-「明清金門城遺跡」。[10]
墓園靠山面海,可眺望大陸山河,依天然形勢成三級梯狀,首先牌坊再來黃蓋亭,亭中安置千斤鼎,最後看見石塊砌築的圓形新塚。
魯王墓內出土的「買地券」磚契及「皇明監國魯王壙誌」連同寄存在國立歷史博物館。
|date=
献陵(仁宗昭皇帝、誠孝昭皇后)
景陵(宣宗章皇帝、孝恭章皇后)
裕陵(英宗睿皇帝、孝莊睿皇后、孝肅皇后)
茂陵(憲宗纯皇帝、孝贞纯皇后、孝穆皇后、孝惠皇后)
泰陵(孝宗敬皇帝、孝成敬皇后)
康陵(武宗毅皇帝、孝靜毅皇后)
永陵(世宗肃皇帝、孝潔肅皇后、孝烈皇后、孝恪皇后)
昭陵(穆宗庄皇帝、孝懿庄皇后、孝安皇后、孝定皇太后)
定陵(神宗显皇帝、孝端顯皇后、孝靖皇太后)
庆陵(光宗贞皇帝、孝元貞皇后、孝和皇太后、孝纯皇太后)
德陵(熹宗悊皇帝、孝哀悊皇后)
镶红旗营妃嫔墓